不喜欢被强迫的说说(不想被别人强迫的句子)
导语:强迫:不被世界欢迎的自我
《停止你的内在战争》第二章 停战,初见旅程中的自己
强迫:不被世界欢迎的自我
P66-75
精句:
这也是生生不息改变的核心理念之一:回应问题的方式,决定了问题成为更大的问题,或是问题可以转化为资源。
如果一个人保持着“我是强迫症”“我是抑郁症”的身份认同,并加上负面描述,比如“我没有希望了”“我没有能力”“我是个负担”“我总是搞砸”等,那么他犹如套上一个枷锁,锁上抑郁的、强迫的自我,从而产生低等的身份状态,失去流动性和创造力,让痛苦更持久剧烈。
所以在工作中,我常常会引导来访者先将“我”与“症状的自我”区分开来,再去改变“我”回应“症状的自我”的方式。
我们的身份认同常常来自于我们内在保有的那双“眼睛”。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的意识,父母回应我们的方式,在潜意识里内化为我们看待自己的“眼睛”。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说:神经官能症是因为一个人没法说出自己的渴望。“症状”是渴望的负面表达,如果渴望能够被聆听和被表达,那么症状就可以转化为资源。
在小武和我的咨询关系中,她终于体验到:曾经,当紧张、害怕、脆弱袭来时,这些内在深处自然的人性需求只能用“强迫”的方式表达,无声的向世界讲出渴望——“我渴望被理解”“我渴望安全”“我渴望被温柔对待”,洗着手,看着手机,等待着世界的回应……
现在,她慢慢地感受到,在我们的关系容器中的包容、允许、信任……好像有一个回应的声音说:“没有关系,我看到你,我感觉到你,我接纳你,我不是来改变你的,你就这样世界就可以爱你。”
通过这种回应,我希望能让小武觉察到,她需要把成年的“认知自我”与身体中的“强迫的自我”区分开来,并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回应方式。
感悟:
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与真正的“我”是有区别的。
自我的认知是源于在原生家庭中父母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灌输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应我们,我们在潜意识中慢慢内化成了我们对自我的一种认知。
而真正的“我”他不应被贴上那么多的标签,在认知的范围上,它可以更广泛,它可以有很多的允许,不应被很多的“枷锁”所限制。
当我们是孩子的状态的时候,我们无法左右父母,但是我们现在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了,我们可以自己打破这些旧有的“认知的自我”,去用一种允许的、接纳的、包容的、信任的一种姿态,去看待、去抱持一个完整的“我”。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茹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