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婚礼的来源(婚礼是如何形成的)

导语:婚礼是如何起源的,你了解多少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不同时代的婚服也代表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各个时代不同的婚礼吧。

1. 周制婚礼——也叫“昏礼”

周制婚礼,承启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稳定于华夏诸族最终形成汉民族的时候。

周朝是中国礼仪集大成的时代,那时候的婚礼还叫做昏礼。注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情。所以他们的〈昏服〉崇尚端正庄重,色彩为黑与红相配,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著天的、最神圣的色彩),也并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新郎身穿青黑色上衣代表天,浅红色下裳代表地,并且有黑色的滚边,象征着阴阳调和;新娘则戴着与政法混同梳编的装饰假发,上衣下裳均为黑色,代表专一。

2. 发展型婚礼

指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后世中国婚礼。一直到秦朝为止,婚礼基本都遵守了周礼黄昏礼制,不举乐,不庆贺。后来也许因为汉代以后的战乱,夜晚不安全的缘故,也可能因为感染了胡俗习惯,再加上后来的婚礼排场逐渐变大,时间变长,就逐渐放在了上午,这样,欢庆的仪式往往持续了一天。

3. 后世婚礼

与后世婚礼不同,先秦至两汉婚礼,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甚重,更别说刁难女婿的事了。自从婚礼有了贺客和婚宴开始,婚礼的世俗欢庆气氛就逐渐扩展。婚礼也开始变得喜庆,而后世婚礼又多了许多杂俗,比如闹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是满族的婚俗。同时红盖头也成了世俗婚礼的象征。仪礼中的婚礼不举乐,无酒筵酬宾的仪节,只在新房中为新郎新娘专设一席。到后世,宴众宾客会成了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项,闹房也成了保留节目。也许,我们更加熟悉的婚礼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通过这几种中国传统婚礼的模式,不难看出:历史的悠久,国土的辽阔,文化基因变异的程度自然不会小,毕竟,没有交流的民族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在婚礼的发展上,华夏民族的婚制婚仪,吸纳了许多外来民族的习俗。历经多次主动的、被动的民族间交流,经历多次国运纵横起伏,华夏婚礼在漫长的时光中慢慢流变。

耐人寻味的是,从历代礼书的修订,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种现像的态度:对周礼婚制的偏好,对世俗婚制的宽容。于是,理想与世俗便两不相悖,各有市场。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萱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