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少年风流老来还下一句是什么(年少风流可入画自成风骨难笔拓)

导语:少年风流、中年飘零、晚年孤冷——蒋捷一首《虞美人》写尽了人生

作为“宋末四大家”之一,蒋捷在宋朝灭亡后,没有潜身缩首,苟活于新朝换取一官半职,而是隐居山林,在贫苦中全节而终。其词也多发故国之思和山河之恸,风格清峻悲慨,如山中鹤唳,引人感触。

在数十年的漂泊后,蒋捷心中的郁结,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被消弭,而是越发地凝重。

人到暮年,哀乐也多,或许是人们普遍的现象。但对于饱经沧桑、家国破灭的人来说,其胸中的悲苦深沉,却绝非是寻常的哀乐所能相比。更何况在时光的洗炼后,两鬓已经幡然而白,人生即将走向终点,一股浓重的自伤和失落亦扑面而来。

在这个阴雨连绵的秋日夜晚,蒋捷再度临窗悄立,看着细碎的雨滴,过去数十年的人生犹如长卷一般,不断在眼前掠过,又不断在心头回味。

在回味中,他似乎有些迷惘,但在迷惘后,却又渐渐变得透彻。而千古名篇《虞美人·听雨》便在这透彻中,从他胸中奔涌而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冷悲凉的“江舟秋霖图”、孤寂枯恸的“僧庐听雨图”,三幅图画徐徐展开,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和晚年孤冷的人生长卷,社会国家从安定到动荡、从富庶到荒凉,个人从少及老,这中间数十年、数千里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全部被压缩在了这四十个字中,堪称绝唱。

在这首《虞美人》中,人生不同阶段的三种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少年听雨歌楼时,只写“红烛昏罗帐”,五个字写尽温馨和欢怡,也写尽了少年人的缠绵情怀。那缠绵虽然是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但却是无忧无虑,无所谓悲苦的年月。一个“昏”字在朦胧的色彩中没有丝毫暗淡的气氛,反而显得红烛高照、罗帐春暖,甜蜜温馨。

然而,我们尚未细细品味这温馨时,紧接着笔锋一转,却猛然到了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孤雁西风。到底要经历多少的悲郁,走过多少的坎坷,才能有这样的转变呢?

也许对于多数人来说,人生总是如此,少年的旖旎美好而短暂,但来不及追忆和留恋,扑面而来的,就是那风雨飘摇、流亡江海的中年悲凉。

词人在上阕写少年与壮年,纯写意象,而不加任何感想议论。但到了下阕写“如今听雨时,却猛然夹杂了叙述和舆论,力度陡增。

老来听雨僧庐下,只用“鬓已星星也”点明如今年岁,与前文的“少年”、“壮年”串联,“星星”之鬓,满头花白,这花白是岁月的沉淀,也是悲凉愁苦的昭示。

接下去的“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的认知与回顾,“无情”,世事无情,世人无情,而最无情的,怕便是那轰然划过的命运的吧。十年寒窗,一朝高中,可没等到蒋捷春风得意,看尽繁华,也没有容他报效国家,一展鸿图,这国,这家,突然就亡了。紧接着,就是海立山崩的历史洪流,匆匆碾过。

曾经团聚幸福的家室,四散飘零,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客居吴地,不知乡关何处。人难比鸦,我已无巢。

这让人茫然,也让人怅然。可既知道了命运无情,那就听任这风雨,一滴一滴到天明去吧。少年心怀欢喜听雨,壮年心怀悲愤听雨,而如今,已经没有什么心思再听了。

粗浅地从文字表面看,也许可以认为经历如斯后,蒋捷的心境已经变得麻木了,不愿再多愁思。然而,当我们透过现象去揣摩词心时,却可以摸到他心底深处,那激旋的涟漪:如果真正看穿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看破了红尘俗世而于僧庐就此容身的话,又怎么能一声一声听着这雨“点滴到天明”呢?

如果不是彻夜难眠,满耳都是这扰人的雨声,满心也都是那曾经的雨声,又怎么知道,这场雨,它彻夜而下?

若能真正地“一任”其雨下与不下,安然酣睡,怎么能清醒地知道,它点滴天明?

“听雨”是词的主旨,也是贯穿全篇的脉络,情思全部通过“听雨”展开。如果真的能够“一任”,那么如今的境界,便成了“不听雨”。

听雨可以有两重境界,一种是赏心悦目的雅然乐事,细细体味雨声中具有的乐感和美感。另一种则是悲苦,惆怅莫名,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愁思陡增。在这首词中,少年听雨属于前者,壮年和如今,则属于后者。但在悲苦和愁思上,如今的痛苦,却已经远胜壮年之时,到了难以言表的地步。

“点滴到天明”是点滴在台阶上,却也点滴在心头。壮年听雨,还有涛声、雁声和风声伴随,雨声不至于那么凄厉。而如今,在这孤冷僧庐之中,那种雨打心头的苦涩,正是形似解脱但心难安的最痛苦的感受。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看似越是超脱的话语,其背后却越是沉痛,看似大彻大悟,超然欲出世而去,事实上心境仍然无法解脱,国事难忘,家事难忘,事事难忘。

人生曾短暂拥有过绚烂,但很快归于惨淡。但无论你在惨淡中如何痛苦挣扎,但最终还是不得不,苦笑着,牵强地,强迫自己,接受这无能为力的一切。

写完这首《虞美人》后不仅,蒋捷在太湖山中抱节而终,生平难有详细记载,毕生的家国仇怨,都凝在了一本《竹山词》中,千古流传。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奈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