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地槽的主要特征是)
导语:地槽的主要特征
地槽是地壳上活动的构造带。其活动性表现在地质构造的各个方面,包括形态、地貌、内部结构、沉积作用、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类型以及地球物理特征等。
1.地槽通常出现在大陆边缘地带,并沿大陆边缘延伸。
一般都具狭长的形态、在地壳上呈带状分布。
其规模很大,长度往往可达近千公里到几千公里,宽度也可达近百公里到几百公里。
有些已经褶皱成山的地槽往往因为侧向挤压和消减作用,其宽度可大大缩减,还有一些褶皱带由于大陆的碰撞和移离,不仅改变其原有的宽度和长度,而且可能发生很大的移位。
2.发展中的地槽的地貌与近代大陆边缘特征一致。
既可以形成宽阔的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阶(陆隆),比较简单的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也可出现很窄的大陆架、起伏显著的大陆边缘。
已经褶皱的地槽在地形上通常成为山系,在地球表面形成一系列大致平行的线状山脉。延续达几百公里至几千公里。特别是比较年青的中、新生代褶皱隆起的山系。
现代地球上所见的许多雄伟山系,差不多都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和Alps—Terthis带,且都是中、新生代地槽分布的范围。而古生代褶皱带由于长期的剥蚀和破坏,一般山系较低,地形起伏不显著。
3.地槽在沉积上往往表现为长条状的坳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地槽发育阶段沉积物以海相沉积为主,有时还可出现半深海相和深海相沉积,沉积物分选性差,沉积厚度很大,可达上万米或更厚。岩性、岩相和厚度变化显著。
地槽中常见—些特有的沉积建造,如硬砂岩建造、硅质火山岩建造、复理石建造和磨拉石建造等。
硬砂岩建造
碎屑岩成分复杂,分选不好,磨圆度差。多含易于分解的长石、岩屑和暗色矿物,按矿物成分比,分别组成硬砂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岩石中出现大量的硬砂岩,则可称为硬砂岩建造。
代表地形起伏比较大、迅速剥蚀、搬运和堆积的条件下形成的沉积。
多出现在地槽形成的初期构造不稳定的环境下。
硅质—火山岩建造:在一些地槽中有广泛发育,并成为这些地槽的特殊的建造类型。
一般由硅质页岩、碧玉岩等硅质岩为主组成,并与细碧岩、安山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伴生。这些火山岩为海底喷发、富含钠质,当火山岩中细碧岩和角斑岩大量出现时,称为细碧角斑岩建造。
大多数硅质—火山岩都是地槽坳陷中的深水相沉积,形成于地槽强烈下降阶段,有些则认为是洋壳组成。沉积铁矿和锰矿常与硅质火山岩建造有关。
复理石建造:复理石是—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建造,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有韵律地交互出现。
绝大部分为很规则的单调的砂岩和泥(页)岩互层,或夹有极少的泥灰岩、灰岩;
单个韵律厚度较小,0.5-2m;
韵律底部较粗,向上变细,顶部韵律常有大量的各种象形印模和沉积物的滑动痕迹。
岩层中几乎不含化石;
层理一般很好,但岩石分选性差。它们显然没有遭受波浪的再造作用和再沉积作用。
愈来愈多的学者认为:形成复理石建造的构造环境是在地槽处于褶皱回返前奏的构造运动,当时地槽分裂成为几个槽型盆地,其间有岛弧和岛列隆起,正在隆起的山脉遭受强烈的侵蚀,泥砂碎屑物质在陡峻的斜坡上.一次又一次地受到重力滑动的扰动,巨大的沉积体就被卷入涡流(蚀流),不断地冲流到槽形盆地中,每一次扰乱的浊流按粒级分选堆积,形成复理石韵律。
磨拉石建造(磨砾层):出现于褶皱回返期后阶段。
磨拉石建造通常分布在地槽褶皱带外侧的边缘坳陷中,这个坳陷是由于地槽褶皱隆起而形成的补偿性坳陷。
岩石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边缘坳陷是一个不对称的坳陷盆地,近地槽褶皱带的一侧下陷快而幅度大,发育大量砾岩夹砂岩,属快速水流搬运和沉积的河流相、洪积相,具明显的流水层理,沉积厚度大,变化快,自几百米到几千米。向外它们就迅速变为湖相的红砂岩和泥(页)岩,夹蒸发岩沉积,再向外随着远离山系,颗粒就变得更细。
地槽的沉积建造是在构造运动相当强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地槽的震荡运动(升降运动)速度快,幅度大,而且极其频繁。地槽的波状运动,使各个部分差异性明显。
沉积建造在时空的变化很大。在垂直地槽走向方向上,经常交叉变换,明显地受隆起、坳陷和断裂的控制,于是岩相、建造往往成带状分布,形成构造岩相带。在时间上沉积建造递次有规律地出现,形成地槽的沉积建造序列。
4.地槽发展晚期,一般经历了剧烈的构造变动,地槽中的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
地槽褶皱带中经常见到紧密褶皱、大型断裂和逆掩推覆构造,以及由它们复合组成的复背斜、复向斜、断裂带和褶皱带。
地槽褶皱带构造常表现为线型构造。在平面上一系列褶皱和逆掩断裂沿一定方向延伸,与地槽总体走势一致;在剖面上褶皱和断裂紧密排列,连续发育,不间断地布满在整个地槽褶皱带;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褶皱轴面和逆掩断层面向一个方向倾斜。显示了组成褶皱的岩层物质向同一方向推移的趋向。
深断裂多,走向深断裂最发育,构成地槽的边界和地槽内部构造单元之间的界线,对地槽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沉积作用、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产分布等,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5.广泛而强烈的岩浆活动。有不同时期、不同岩性、不同类型和产状的火山岩与侵入岩,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具明显的规律。
在早期,不少地槽有剧烈的海底火山喷发,与沉积岩相伴生,形成特殊的火山—沉积建造系列。有些地槽还有基性、超基性岩的侵位,其中有些部品就是洋壳的组成部分。
在地槽发展中-晚期有大规模的花岗质岩侵入,形成巨大的岩基。晚期为碱性系列的喷发活动和小型浅成侵入活动。
早、晚期岩浆活动多受深断裂控制,呈带状分布;中期花岗岩类岩基侵入体多分布于复背斜核部。
6.一般伴随褶皱而具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经受过强烈变动的地槽,由于变动期中岩石在异常明显的压力、热力以及外加物质成分的影响下发生变质作用,使原有的岩石在结构、构造和成分上发生变化。
经过详细研究的地槽褶皱带,往往可以发现有成对的变质带出现:一带以高压—低温变质及大量基性、超基性岩为特征;一带以低压—高温变质及广泛花岗岩侵入为特点。
7.地槽有丰富的矿产,以内生矿床为主;
如与基性、超基性有关的铬、镍、钛、铂和黄铁矿型铜矿;
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铁、铜、钨、相等矽卡岩型矿床;钨、锡、钼、铋、铜、铅、锌、银、锑、汞等热液矿床,以及稀有金属伟晶岩矿床等。
8.地球物理特征:
地槽—褶皱带(尤其是中新生代造山带)多为地震活动带。
莫霍界面埋藏深、具异常上地幔。
重力异常呈带状,为强烈正负异常地区的结合。
磁异常呈一定规模的线状或链状分布,异常走向与地槽延伸方向一致向出现正负异常交替。
热流值高。一般地,地槽—褶皱带的时代愈新,热流值愈高。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