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深耕适合的深度(田地深耕)
导语:农业误区:农田适度深耕深翻好处多,盲目过度深耕深翻害处大
近些年来,农业生产上都在倡导深翻耕种,很多农民在农田深翻种植上获得了较大的收益,比如说土壤质量明显变好、土地肥力水平明显提高,比如说深翻土地上种植的作物长势更好、产量更高、品质更优且病虫害发生率更少,但也有不少的农民的在农田深翻后再种植作物时却满是抱怨,比如说:抱怨土壤好几年内越种越差,抱怨深翻农田里种植的农作物长势更差了、苗子更换更弱了、产量品质下降的更厉害了,甚至还有些农民在土地深翻后年年都会发生作物不出苗、出苗不齐、长势不良、年年减产的情况。
很多人也许会问了:不是都说耕地需要深翻、土地深翻好处多吗?不是说耕地深翻后地能越种越好、作物越容易实现增产增收吗?农田深翻后怎么还会出现土地越翻耕越差、农田越翻耕作物长势越差、深耕后良田变劣地的问题呢?
对于这个问题,就是农技小背篓今天要给大家重点讲明白的一件事——农田耕地适当且适度地深耕则有益无害,盲目翻耕过深、盲目深翻过勤、深翻不当则有害无益。因为,我发现在关于耕地深翻的整个问题上,有不少的农民朋友在犯普遍性、盲目性的错误!
一、为什么提倡农田耕地进行适度深耕?
要想弄明白耕地为什么要深翻、农田深翻有哪些好处,大家首先要搞清楚一下几点:
1、关于土地的土层的三层结构
我们的耕地土壤从上至下分为三层,即熟土层、犁底层、生土层:
① 熟土层:从地表向下20-30公分以内的这层土壤叫做熟土层(也叫营养土层),这层土壤也是我们长年反复耕种和各类农作物根系分布生长的土壤层,这个土层也是我们平常施肥、浇水、打药及各类杂草生枯、病虫害存活的主要土层,就是因为我们经常耕种经常管理,所以,这个土层中的土壤熟化程度比较、土壤活性比较强、土壤中有机质及各类养分含量比较丰富、土壤质地比较疏松通透。一句话:这层土壤(即熟土层)是土地中各方面条件最优良且最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土层。
②犁底层:耕地熟土层下面的有一层紧实、板结、坚硬的土壤,它就是我们所说的犁底层,这个犁底层的土壤厚度一般只有5-10公分左右,主要分布在30-40公分的土壤中,这层犁底层平时我们翻耕不到它,主要是由于我们常年耕种土地时受物理挤压和随水沉淀造成的,犁底层土壤既贫瘠又坚硬板结,它的透水性、透气性以及导热性都非常差,上部作物的根系也难以穿透它,一般我们所说的耕地要深翻耕种,主要是为了打破这个硬化不通透的犁底土壤层,从而提高上层土壤(熟土层)与下层土壤(生土层)的交换沟通能力。
③生土层:生土层的下面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土层了,一般土壤30-40公分以下的土壤全都是生土层,生土层是不适合作物生长发育的,因为生土层长年不见光照、土温低冷、土质紧密黏重坚硬,并且生土层的土壤十分贫瘠缺乏养分、透水透气能力保温能力非常差,及时微生物和各类病虫害在此土壤中也难以存活,和地表肥沃、疏松、通透、活化好的熟土层相比,我们可以生土层当做“死土”来看待,它基本上是种啥啥不出、种啥啥不长,如果大家盲目的过度深翻土地而把生土层的“死土”翻到地面浅土层中来,那么你家的农田土壤状况会因为生土层中的“死土”掺入而会明显变差,而且受害的熟土层连续好几年都缓不过来,一般需要多年的慢慢休养活化才能逐步的恢复正常状态。
简单总结:地表下20-30公分的土壤是最适合耕种农作物的熟土层,熟土层下5-10公分是坚硬板结化的犁底层,犁底层下方就是阴冷贫瘠硬化、不适合作物生长、犹如“死土”一般的生土层;犁底层是也是上层熟土层与下层生土层的分界线,我们倡导深耕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犁底层对土壤的桎梏,在继续改善活化熟土层土壤状况的基础上,继续逐步慢慢的活化改善下方的生土层,以此来提高耕作层的土层厚度、提高耕地的总体质量水平。
2、关于土地翻耕的两种方式
农田的翻耕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深耕与浅耕:
①土地深耕:土地深耕也叫土壤深翻,我们平常说的土地深耕一般指的是在地里种植农作物前对土壤进行25-30公分的深耕,有些地方、有些农田有时候对土地深耕深翻的深度可以达到35-40公分,我们对土地深翻深耕的主要目的,一个是为了把耕作层下方的活性较差、肥力较低的土壤翻到地表或浅土层中、把肥沃疏松活性强的浅层土壤翻到耕作层的深层土壤中去,是板结硬化的耕作层土壤变得疏松通透,从而使20-30公分以内熟土层的土壤全都能进一步的均匀熟化和大幅提高土壤肥力,另一个就是通过土地深翻深耕把熟土层下方不利于作物生长、阻碍上下层土壤沟通交换的犁底层给彻底的破除掉,从而是农田耕作层的土层变得更厚更肥沃、使土壤的保肥保水保温保墒能力与透水透气能力更强,这对农作物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发育和实现增产增收是十分有帮助的。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虽然土壤深耕是有好处的,但农田土地既不适合连年深翻深耕,也不适合深翻深耕土地的深度过深,否则会造成耕作层中的熟土层土壤中大量混入生土层而造成地力下降、作物长势明显变差,普通种植的农田耕地一般每隔2-3年深耕1次就可以了,每次农田土壤深耕深翻的深度掌握在25-30公分左右就完全足够了。
②土地浅耕:土地浅耕也叫土壤旋耕,相比25-30公分的土壤深翻深耕,土壤浅耕(旋耕)的土壤深度一般只有10-15公分左右,土壤旋耕的目的,一个是为了是适合作物播种和栽种的浅层土壤变得疏松通透,利于作物发芽出苗和扎根生长,另一个就是为了利用机器旋耕(浅耕)把上茬作物残留在浅层土壤中的根茬和硬土块全部打碎。
不多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地块都不适合连年不断的进行浅耕,否则很容易造成熟土层中的下层土壤发生沉淀板结硬化的问题(造成犁底层上浮),而是每浅耕种植2-3年后就需要进行一次25-30公分的深翻耕;同时大多数进行浅耕旋耕的土地不适合直接播种,特别是秸秆还田的浅耕地块,最好在旋耕后结合整地时进行一次镇压,然后再进行播种,否则容易造成作物与土壤接触不实而影响作物的正常发芽、出苗和扎根。
二、为什么说农田土壤要适度深耕?为什么说深耕土地的深度时不能盲目过深?
通过农技小背篓在上面给大家介绍土壤的三层结构和耕地的两种翻耕方式,大家对耕地土壤的深浅与利弊应该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农技小背篓就再给大家谈一谈“农田耕地深耕多深比较合适?农田耕地为什么不能过深的深耕?”
1、农田耕地深耕多深比较合适?
对于农田耕地来说,深耕的目的主要是破除深层土壤板结、打破板结硬化的犁底层、促进上下层土壤的沟通交换,所以,我们在进行土壤深耕深翻时,大部分农田土壤一般进行25-35公分的深翻深耕就可以了,土地深耕的深度最多不要超过40公分,这个深度足以可以打破适宜作物生长的熟土层下的犁底层了。
如果大家想把地下的生土层翻到地面或浅土中做进一步活化熟化处理来增加耕作层土壤的厚度,那么大家可以在每次深耕农田土壤的时候,按照这一次比上一次多增加3-5公分翻耕深度的方法进行操作,比如说,去年我对耕地进行了20公分的深翻深耕,那么我到明年再进行土壤深耕的时候,就可以把土地深翻深耕的深度增加23-30公分,到大后年在翻耕土地的时候,我就可以适当把土壤翻耕的深度增加到33-35公分左右。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深层土壤中的生土每次少量地翻到浅层土壤中来进行逐步活化腐熟,而不会造成深层土壤中的生土被大量翻到浅土层中混合而影响土地的质量或对作物的生长生长发育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如果盲目一次翻耕过深(比如说直接把耕地翻耕到40-50公分),这样深翻的做法必然会大幅降低熟土层的地力、严重影响作物的长势和产量,这一点大家要牢牢记住了!
2、农田耕地为什么不能过深地翻耕?
农田适度深耕好处多,盲目深耕害处大,耕地土壤不是翻耕得越深越好。那么,盲目过度深耕会对农田与土壤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呢?农技小背篓再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过度深翻会造成深土层中的生土层土壤大量地翻到浅层熟土层土壤中,这样一来,会造成适宜作物生长发育的熟土中的土壤有机养分与无机养分含量被过度稀释而造成地力下降,会造成适宜作物生长的熟土层土壤中的土质密度变大、土质变硬、重金属含量增多,从而耕作层中的土壤保温保肥保水保墒能力与透气透水能力变差,这是十分不利于作物健康生长发育的,严重时还会造成农田耕作层土壤由“活土”变成“死土”,或者造成作物种啥啥不出、种啥啥不长、作物种植情况一年不如一年的问题,而且一旦出现大量深层生土与浅层活土掺混的情况,一般需要连续多年腐熟活化的才能把变差的土壤恢复到正常状态,这对农民种地会造成非常大的减产损失。
3、农田耕地深耕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土地深耕看似简单,其实它还有一定的管理要求。除了土壤翻耕的深度不能盲目过深以外,对土地深耕时还要注意晒田和增补菌肥等养分,这一点很多农民在土壤深翻时根本不会注意。
与浅土耕作层中的熟土层土壤相比,深层土壤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类养分含量都比较低、有益微生物的含量与活性都比较低,因此,我们在把地下深层土壤中的生土翻到地面或浅层土壤里以后,我们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搁置晾晒土壤,种地施肥时还要注意增施菌肥或菌剂及其他肥料,以此来降低深层土壤中的水分湿度、提高深层土壤的冷凉状态、促进深层生土的腐熟活化,更主要的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逐步的繁殖增加,只要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繁殖增加成规模了,深层生土层土壤的活化腐熟进程就会加快且生土对熟土与作物的不利影响就会大幅降低了。所以,一般对农田土壤深翻耕选择农田闲茬时或者选择秋季农田作物采收后进行比较合适,因为春季对土地深翻既容易降低耕地土壤的保水性变差,也会因为春季忙着耕种而不利于晾晒腐熟深层生土。
好了,关于为什么提倡农田要深耕、为什么不提倡农田过度深耕、农田深耕翻耕多深合适、农田深耕注意事项等内容,今天农技小背篓就暂时给大家介绍这么多吧!
最后,农技小背篓还是要再给大家强调一下:农田耕地适度深耕或逐年少量增加深耕深度好处多,盲目过度深耕或深耕过深害处大,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一定要掌握好农田深耕的方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点击上方“关注”农技小背篓 每日了解更多实用的农技知识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婷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