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表情符号在生活中的作用(表情符号出现的影响)

导语:日常生活中,符号表情是否会影响个体的合作行为?

表情符号在生活中的作用(表情符号出现的影响)

自从达尔文开创性的研究《人类和动物的表情》出版以来,表情的性质和功能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和情感科学中最有趣、最持久的两个科学谜题。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情绪和情绪表达的适应性意义的探索与研究成果颇丰,且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也能体会到它无处不在,如影随形。

特别是在当今的智能网络时代,在人与人、人与机器的情感交流和行为互动过程中,尤其凸显它们的作用与价值。

然而,在遵崇理性传统的当代经济学、管理学及其它社会科学领域,乃至在组织管理实践和商业活动中,人们常常认为情绪是理性思维和行动的绊脚石。

它们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逻辑思维、干扰有序推理、破坏缜密的计划,甚至一度成为人们避之而唯恐不及的弃儿;尽管存在这样的普遍偏见,但理智与情感并不是天生的对手。

特别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即使在经济博弈、商业贸易这些高度仰仗理性的高级社会互动过程中,互动对象的情绪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

一方面,个体的一般心境和具体情绪会影响自己在博弈情境中的合作决策;另一方面,个体的情绪表达会影响博弈情境中互动对象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从而改变其合作决策。

因此,在人类认知系统高度发达、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智能化程度日益增高的今天,探讨情绪及其表达这种较为古老和远端的因素,对遍及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合作行为的影响,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社会情境中,情绪对人们的社会互动会产生两种独特的作用,即个体内效应和个体间效应。

情绪的个体内效应指个体的情绪对自身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或在各种情景中个体的心境或情绪状态如何影响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这种研究取向被称为情感-认知观。

研究者们试图阐明情绪与判断和决策之类的认知结果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尝试依据情绪的社会功能理论、情绪即社会信息模型以及决策的双过程理论,探究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符号/面孔表情如何影响人们的合作行为。

尝试在社会困境范式下扩展情绪的社会功能,为人类合作行为的有限理性观提供更多的证据,以期为人类的合作问题提供更多的见解。

符号/面孔表情对个体合作行为的影响

研究的系列实验发现,在囚徒困境这种高度依赖理性的经济博弈任务中,无论是符号表情,还是面孔表情,皆会影响个体的合作行为,并且不同类型的表情信息对个体合作行为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即个体在与释放不同表情信息的同伴博弈时,表现出合作行为的偏向,支持了情绪信号的社会功能理论,且与表情能够协调人际互动的观点相吻合。

研究系列实验的元分析结果还表明,无论何种模态的表情,被试与高兴表情的同伴互动时合作水平最高,与中性表情的同伴互动时合作水平居中,与愤怒表情的同伴互动时合作水平最低。相关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具体来说,个体与高兴表情同伴博弈时的合作水平高于与愤怒表情同伴博弈时的合作水平,以及与中性表情同伴博弈时的合作水平高于与愤怒表情同伴博弈时的合作水平。

对于与中性表情和高兴表情同伴的博弈,在符号表情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合作水平有显著性差异,而在面孔表情条件下,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好/坏不对称效应和负性偏向效应认为,与积极的事件和信息相比,消极的事件和信息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效应更强。

高兴表情之类的正面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可能与中性表情之类的中性信息相接近,而愤怒表情之类的负面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则与高兴表情截然不同。相关研究也发现,与高兴表情和中性表情相比,愤怒表情与负面的后果相关更大。

因此,与高兴表情或中性表情的同伴相比,个体在与愤怒表情的同伴进行囚徒困境博弈时表现出最低的合作水平。

对于在符号和面孔表情条件下,与中性表情同伴博弈相比,与高兴表情同伴博弈时在合作水平上有所差别,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人们可能对微笑面孔表情的社会认知存在个体差异。

人类的微笑表情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信息,在表达形式和具体社会环境中表达方式是高度可变,如奖赏性微笑表示积极情感并强化期望的行为,亲和性微笑表达无威胁并保持社会联系,而支配性微笑可以用来表示优越感并管理层级关系。

此外,与礼貌性的微笑或非杜乡微笑相比,真诚的微笑或杜乡微笑让人觉得更正面,且具有更大的内在强化价值。

总之,人类的高兴面孔表情形态多变,不仅包含复杂的生物信息,也所蕴含着极其复杂的社会信息;相对而言,高度抽象化的高兴符号表情,暗含的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较为单纯。

即使如此,学会从互动同伴所表达的线索来预测社会结果是一项有益的技能,因为无论是表达真假、还是何种表达模态,这些线索都可以在互动中时刻指导社会行为。

其二,研究采用使用标准化的面孔表情和符号表情,随机将被试分配到不同组别,操纵检验的结果表明被试能够有效的识别不同的表情,尽管如此,不同的被试在知觉高兴表情所蕴含的社会信息时可能仍然存在差异。

因此,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是:不同模态、不同类型的高兴表情,对人们的社会认知或社会行为的影响会有何不同呢?我们计划在未来的研究采用多形态的微笑或高兴表情刺激,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符号/面孔表情对信任知觉和合作预期的影响

研究的系列实验和元分析发现,在囚徒困境之类的策略性博弈任务中,个体会依赖表情信息对互动同伴进行社会认知,表现为不同类型的情绪性表情所产生信任知觉和合作预期有明显差别。

具体来说,无论是符号表情还是面孔表情,被试对高兴表情同伴的信任评价最高,对中性表情同伴的信任评价居中,对愤怒表情同伴的信任评价最低,但只有对高兴和中性表情同伴的信任评价整体上显著高于对愤怒表情同伴的信任评价。

但在符号表情条件下,对高兴表情同伴的信任评价显著高于对中性表情同伴的信任评价,而在面孔表情条件下,二者之间没有差别。

被试对他人的合作预期受到表情模态的调节:在符号表情条件下,被试对高兴表情同伴的合作预期最高,对中性表情同伴的合作预期居中,对愤怒表情同伴的合作预期最低,且两两之间存在实质性的差别;在面孔表情条件下,三者之间无实质性的差异。

这与符号表情和面孔表情等非言语线索可能蕴含推断他人心理状态的关键社会信息这一论断相吻合。

然而,人们从表情线索中获取了什么社会信息呢?或者说,如何凭借这些情绪线索得到信任知觉、合作预期之类的复杂社会认知呢?

依据情绪的评价理论的观点,情绪表达源于对行动者的目标、欲望和信念等有关事件所进行的认知评价,依据不同的评价模式,人们会体验和表达不同的情绪。

因此,一个特定的事件本身并不能定义一个人应该体验哪种情感;而是根据个体的目标,人们对情境的评价才会定义个体将会体验哪种情绪。

因此,根据反向评价,人们可以从他人的情绪表达获取他人如何评价正在进行的互动,那么这一信息反过来又会导致对他人意图的推断。

相关研究证实了这种反向评价机制。研究的结果为反向评价机制提供了间接证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情绪即社会信息理论,即个体在情绪知觉的基础上,通过反向评价过程,据此推断互动同伴的可信任特征和可能的选择行为等社会信息。

研究的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情绪性表情通过信任知觉间接影响合作行为,还链式通过信任知觉和合作预期间接影响合作行为。

这与相关研究发现相吻合,也为目标−期望理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支持,表明在缺乏同伴是否合作的行为信息或行动目标时,会依赖情绪性表情这种凸显的社会信号,形成对他人的信任知觉和合作预期,从而影响其是否合作的决策行为。

这与观察者对表达者符号和面孔表情之类社会信号所蕴含的社会心理意义的解读,会影响观察者随后的行为这一观点相一致。总体而言,研究构建的情绪性表情影响合作行为的社会认知过程模型,有助于深入理解表情影响合作行为的心理机制。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信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