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美食尽管你有吃过不一定能正确地叫你(10种美食)
导语:十种美食,尽管你有吃过,不一定能正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来
我们的国家地大博物,丰富的美食更是举世闻名,数不胜数,也许,自诩为“吃货”的你,已经品尝过全国各地多种多样的美食了。但是不少食物,尽管你吃过,却不一定能正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来;还有一些,光看名字则完全判断不出这是啥东西。要做一个合格的吃货,可不能被区区的食物名字难倒了
一、粢饭糕(zī fàn gāo)
都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当然要重视!不同于北方地区的豆浆油条或是各类面食,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人们,早上还喜欢吃一种大米做的食物——粢饭糕。
它的形状为长方形,厚约三四厘米,是把米饭做成小砖块似的形状后下锅油炸制成的。粢饭糕外层金黄,里面是雪白软糯的糍饭,咬起来喷香松脆,吃在口里,又脆又鲜。因着这种做法,也有人把它称作油氽粢饭糕或炸糍粑。
二、褡裢火烧(dā lian huǒ shao)
火烧是流行于北方地区的一种特色传统名吃,在山东、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有着各种各样的火烧,如驴肉火烧、大肉火烧、油酥火烧等。其中最让你“张口结舌”读不出名字来的,很可能就是北京的褡裢火烧!
褡裢火烧因为形似褡裢而得名。褡裢实际上是旧时的一种长条形的布口袋,中间开口,出门时搭在肩膀上,两端可以装东西。在这里,“裢”要读轻声。
为什么这种火烧和褡裢扯上了关系呢?原来它的制作方法是,用面片装入馅,拉成长条形并对折,两头再封口,这和背在身上的褡裢简直异曲同工!等到放入平锅中油煎至金黄色后,就能起锅上桌了。褡裢火烧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味道有点像锅贴,再配上用鸡血和豆腐条制成的酸辣汤,那滋味别提多酸爽了!
三、嘎巴菜(gā bā cài)
天津街头的小吃不仅有煎饼果子,还有嘎巴菜。不过就像煎饼果子里没有水果,嘎巴菜也不是一道吃起来“嘎巴”响的菜,而是更像是一种羹汤。
其实,这里的“嘎巴”并不是一个拟声词,而是天津话里的绿豆煎饼的意思。所以嘎巴菜就是把绿豆煎饼切成细条,拌入制好的卤汁,再配上麻酱、香菜、辣椒等小料混合而成的一道小吃。别看它食材简单,传说这嘎巴菜可是爱微服出巡的乾隆皇帝赐的名呢!
四、栲栳栳(kǎo lǎo lao)
咦,这样东西名字总共就三个字,其中两个字还是一样的,可都这么不常见?这是面食大省山西的一种独特面食。栲栳本是由柳条编成的容器,形状像个斗。但栲栳栳这种食物却是用莜(yóu)面做成的——把小莜面团揉搓出舌型的薄片,再往手指上一绕,就卷出了圆筒状的莜面栲栳栳。把一个个圆筒状的栲栳栳整齐地立在盘子里,乍一看都有点像蛋卷。
要注意的是,可别把栲栳栳误以为是“烤姥姥”啦!在当地人眼中,栲栳栳是老人寿辰、孩子满月、逢节待客时必吃的东西,象征着牢靠和睦,在山西可受欢迎了!
五、甑糕(jìng gāo)
如果你去西安,会发现街头有一种用糯米、红枣或蜜枣制成的特色小吃。它香甜软糯,名字却不那么好读。“甑”的正确读音是zèng,这是古代的一种器皿,在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孔格,古人用它来蒸食物的。甑糕,顾名思义就是用甑蒸熟的糕点啦!
不过如果你对西安人说想吃“zèng gāo”,他们肯定还是会一头雾水。因为当地人都把它叫作“jìng gāo”,没想到吧!
六、饸饹(hé le)
北方面食有“三绝”——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饸饹。前两种你肯定不陌生,这饸饹又是什么呢?从字形上看,怎么感觉像是一种饼?
和前两种面食一样,饸饹也算是一种面条,只不过它是用特殊的工具“压”出来的。这种特殊的工具就是饸饹床子,它是专门用来做饸饹面的。饸饹床子上面有很多小圆眼,把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放在饸饹床子里,利用杠杆原理把面团挤轧成面条,再放到锅里煮,一碗热腾腾的饸饹就做成了。
七、老鼠粄(lǎo shǔ bǎn)美食大省广东,美食品种数不清,美食名字也不好读。
就拿“老鼠粄”来说吧,“粄”和“饭”看上去很像,但却是读“bǎn”。所以你大可放心,这种客家梅州的美食,可不是用老鼠做的饭。这是一种大米制成的粉条,所用的食材跟老鼠更是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因为外形看起来两头尖尖的,人们觉得它长得特别像老鼠,才给它起了这么个名字。老鼠粄也传到了香港,也许是“老鼠”这个名字听起来实在不雅,当地人看这粉条两端尖,形状像银针,就把它叫作了银针粉。
八、油醪糟(yóu láo zāo)
到了重庆,火锅自然是必尝不可的,不过如果你到重庆涪陵(fú líng),说不定还能尝尝别的——吃开水。吃开水当然不是喝白开水,而是吃油醪糟。
醪糟,是一种米酒,古代称为“醴”。油醪糟则用糯米制成醪糟坯,下入油锅,加上芝麻、橘饼、核桃仁、油酥花生仁、蜜枣、白糖等稍煎,然后放入沸开水中煮沸而成的。它吃起来香甜不腻口,而且营养丰富,据说从清朝的嘉庆年间就有了。在涪陵,油醪糟是用来待客的饭前饮品。客人一进门,主人就会先煮一碗油醪糟端上来,尤其是在夏日,还有解暑的功效呢。只是吃之前要记得,不能把它读作“liáo zāo”,应该是“láo zāo”才对!
九、糌粑(zān bā)
在西藏,藏族同胞每天必吃的主食是糌粑。不会读了吧?这两个字读作“zān bā”,是藏语 “炒面”的音译。但它跟你熟悉的一根根的炒面条画风完全不一样,糌粑是一块块的。
糌粑的原材料是青稞(qīng kē)。青稞是大麦的一种,藏民们把青稞洗净、晾干、炒熟后,磨成粉,吃的时候加入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再用手捏成一团团,就可以吃了。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藏民们的游牧生活。他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那场景,想想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呀!
十、氽灌肠(tǔn guàn cháng)
逢年过节,很多地区的人们都会腌制腊肠,藏族同胞们也不例外。他们在新年时会成批灌制氽灌肠,这是以新鲜羊小肠为衣,分别灌以羊血、羊肉、青稞面或豆面制成的。根据灌制的食材不同,还分别有“三肠”“五肠”的说法。
只是这里的“氽”可不是“汆”哦!氽灌肠里的“氽”读作“tǔn”,本义是漂浮,后来又引申为用油炸;“汆”则把食物放到沸水中煮一下,立即取出,以防食物变老、变黄。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迪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