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避免与学生的冲突(如何避免师生冲突)
导语:师生交流中,教师如何避免“话唠”行为
没有人喜欢话唠。
但是教师最爱犯的毛病之一,恐怕就是做了大话唠还自以为诲人不倦呢。从教学交流效果来说,话唠行为最好避免。
该怎么去做?
第一,讨论前清楚讨论要点,且议程不超过三项。
师生交流过程最要要有明确的目的,重点讲什么,要言不烦的说清楚就可以了。
为什么不超过三项?超过三项就多了,自己交代起来费时间,学生也觉得任务不胜其烦,或讨论话题太过分散而失去重点。
话唠的老师,往往希望在一次讨论中将学习问题“毕其功于一役”,这是缺乏教学技巧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阶段性指导目标,分数次和学生交流。每次交流时间,以一个小时为宜,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半小时。如再延长时间,师生注意力下降,学生呵欠到来,非常不经济。
第二,多给学生发言机会,教师尽量扮演回应者和指导者角色。
师生交流中常见的情况是,既然是和学生交流问题,教师因为在知识和能力上的暂时优势,往往巴拉巴拉事无巨细地说过不停,如果自我感觉良好,还会旁征博引,讲到自己的一篇论文,一个课题,一段经历,不知不觉十分钟或半小时就过去了。老师讲得多,学生就一定讲的少。
很多老师以为学生不爱发言,其实是自己讲得太多,学生往往潜意识里以少发言相抵制。很多时候学生刚想说几句,又被老师以“我插一句”的方式打断了学生说话,并将话语沟渠重新接到自己嘴边来。所以整个一堂交流,基本就是话唠老师的一言堂。
这种情况怎么解决,慢慢听学生说完,然后教师再给出自己的意见。如果有多个学生,最好每个学生单独轮流发言,中途任何人不打岔,包括教师在内的听众做好回应的笔记准备,这样的议事规则效果很高。教师的回应最好不超过五分钟。如果教师回应用经常超过十分钟,那基本可以确诊为“话唠”。
第三,教师要心态良好,善于启发诱导。
韩愈有篇《进学解》是这样开头的:“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管下,诲之曰:……”。
这一“诲”本来很容易“说来话长”,但国子先生发扬民主,给了“有笑于列者”那位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虚心听其评估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国子先生以“吁,子来前”的教学语言,给这个学生,同时也是给“诸生”讲了一番为学做人的道理。
当然这一过程中,“国子先生”也不是尊严地成功哭穷,和我们今天直抒胸臆地喊“没钱用”要来得委婉高明些。可以说,《进学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师生“有效沟通”的历史案例。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也可以推而广之,在师生交流中,尽管为师者尊,但教师却不能高高在上一番架子,一定要以平等、友好和爱护的心态接见学生。
有时候我们会恨遗憾地看到,有些老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特别喜欢“教训学生”,甚至以为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如果还加上教师脾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那就更让学生感觉畏惧和气馁。
这样的老师,往往一场交流下来,老师累学生累,即使“天天讲年年讲月月讲”,话唠不止的结果依然是学生依然接受太少。这当然是做教师的人妄自尊大,不善于尊重学生主动性的结果,这样的人就是气得半死,也活该。
在师生交流中,教师要学会克制和反省,尊重学生,注重交流效果。实际上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坚持一段时间,会发现交流效果会有明显的提高。
作者本人完整经历了从“资深话唠”转型为“时间控制论者”的过程。如果你有话唠的烦恼,照俺法子去做,有疗效。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萱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