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心学善恶(善与恶是什么)

导语:《心学》之“善”与“恶”

文/许恒凡

有人说,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深以为然。

正如晚清学者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所说,即:“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大意是说,我们谈论善与孝,应该以“心善”为依据,而没有必要过度去强调行为;而评判“恶”,则需要从“心与行为”两个方面来看——既需要论“心”,也需要论“迹”,否则,若只依据“心”来论好环,那么,世人恐怕就没有好人了。

由此可见,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善有恶,只不过是不同的人,对于善与恶的掌控能力不同罢了——有些人身上呈现出来的是“善”压倒“恶”,有些人则反过来。

那么,人身上的“善与恶”从何而来呢?

其实在阳明心学当中,“善与恶”的由来,王阳明已经讲清楚了,即:

“有善有恶意之动”

这句话其实是阳明心学的“四句教”之一。

也是王阳明为弟子们答疑解惑的著名论断之一,据说当时曾有弟子对“人人皆有良知”这一说法有所疑惑,于是问:既然人人都有良知,那么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会有那么多恶人?

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很难回答,但对于王阳明来说,却根本不是事,他回答道:有人之所以是恶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心失去了本体。

所谓失去本体,说到底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

于是王阳明才提出“有善有恶意之动”这样著名的论断。

言外之意,一个人的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念头(意之动)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这就是“善与恶”的由来。

那么,一个人的良知是如何被遮蔽呢?

王阳明的答案是:习气所染。

所谓习气,大致可分有两种,一种是出生时就有,以生俱来,另一种是自身所处的环境与人生际遇所致,于是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这个社会并不是真诚恻怛的,而是充满了客套和虚伪。

从另外方面讲,所谓“善与恶”,归根结底,仍是人为分别心所致——如果一个人能够完全抛开自我,也就是“无我”,那么,也就没有所谓的“善与恶”,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除尽私欲”。

所以,在阳明心学当中,“良知”与“善恶”并不矛盾,而是对立共存——私欲尽,良知显;私欲在,善恶存。

由此可见,“善与恶”的由来是私欲,其本质也是私欲,没有私欲,也就无所谓“善与恶”了。

正是有鉴于此,王阳明才提出修身治学的方法,其实就是除私欲,当一个人能够除尽私欲,“善与恶”也就自然而然没有了。而这也正是王阳明讲“有善有恶意之动”的道理。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