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个体亲密恐惧心理的现状从家庭层面改变的原因(亲密恐惧症是不是心理疾病)
导语:了解个体亲密恐惧心理的现状,从家庭层面改善个体亲密恐惧的心理
Eric Klinenberg等人的研究认为,参与积极的社会互动和建立并维持亲密关系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亲密关系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个体倾向于探索他们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的感受、想法和行为方式上的异同。
由Erickson提出的的心理发展理论表明,个体在成人早期有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大学生便是这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典型人群,因此,对亲密关系有着强烈的追求,同时,亲密关系的建立也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近期,在美国一份关于成年人社交的调查报告中表明:大约有17%的成年人都害怕与其他人建立过于亲密的关系,其中,大学生占据很高的比例。
这种害怕表达情感的心理,就是亲密恐惧。相关的研究表明,亲密恐惧,是个体能否建立并维持亲密关系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个体情绪性问题的一个风险因素。
那么,这种害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心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善大学生的亲密恐惧,从而有助于他们自如地建立亲密关系?
大量学者都认为亲密恐惧与儿童早期的关系受挫等因素有关,那么大学生早期关系受挫还会使得哪些方面的能力形成受到影响?如何较少这些不良影响呢?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探索大学生亲密恐惧诱因的关键因素。
然而,目前关于大学生亲密恐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早期的负性生活经历对大学生形成亲密恐惧心理的影响,从儿童期虐待、自卑感和自我同一性等个人特质去探究产生亲密恐惧心理的原因,而较少的从家庭系统层面探究家庭因素对亲密恐惧的影响。
因此,研究旨在改善大学生的亲密恐惧感。
了解大学生亲密恐惧的现状,将教养方式作为一个独立变量,探索性地把述情障碍以及自尊作为中介变量,探讨父母关怀以及父母控制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大学生亲密恐惧心理的形成,从而改善大学生亲密恐惧的心理状况。
一、父母教养方式、述情障碍、自尊及亲密恐惧的关系分析
研究为了讨论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各维度对大学生亲密恐惧的影响,以鲍尔比依恋理论和情绪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提出研究模型。
并对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假设,实证分析统计结果也支持本研究的全部假设。先对模型进行讨论分析:
1.父母控制及父母关怀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亲密恐惧的直接效应分析
研究的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母关怀的教养方式与亲密恐惧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控制的教养方式与亲密恐惧呈显著正相关。
这说明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各维度与大学生亲密恐惧存在着很紧密的关系,进一步路径分析发现父母关怀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亲密恐惧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而父母控制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亲密恐惧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由鲍尔比依恋理论可知,个体在整个生命发展进程中始终受到与父母有关的早期社会交往以及个体与其抚养者之间的情绪互动的影响。当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赞许,使得其更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从而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2.述情障碍和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亲密恐惧之间的链式中介
效应分析研究分别以父母关怀以及父母控制的教养方式作为自变量,述情障碍以及自尊作为中介变量,亲密恐惧为因变量构建链式中介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关怀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亲密恐惧的影响或可通过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发生,或可以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发生,也可以通过述情障碍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发生。
父母控制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亲密恐惧的影响或可通过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发生,也可以通过述情障碍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发生。
首先,父母控制教养方式→述情障碍→亲密恐惧这条路径的中介效果量为57.46%,这说明父母控制教养方式很大程度上通过该中介路径对大学生亲密恐惧产生影响,该中介路径对于解释父母控制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亲密恐惧的影响有重要价值。
即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控制教养方式的水平越高,会使得大学生述情障碍的特质更为突出,继而在进行正常社会交往时产生亲密恐惧。而父母关怀教养方式→述情障碍→亲密恐惧这条路径的中介效果量为30.56%。
这说明父母关怀的教养方式很大程度上通过该中介路径对大学生亲密恐惧产生影响,该中介路径对于解释父母关怀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亲密恐惧的影响有重要价值。
即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关怀教养方式的水平越高,会使得大学生倾向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继而能够进行正常社会交往。
张春雨等人的研究认为述情障碍具有认知和社会两种产生机制,其中,家庭环境是子女产生述情障碍的重要原因;白露等人的研究还发现述情障碍对亲密恐惧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情感信息的表达是亲密关系建立与维持的重要因素。
其次,父母关怀教养方式→自尊→亲密恐惧这条路径的中介效果量为11.11%,这为研究提供了另一条解释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亲密恐惧的路径。而父母控制教养方式→自尊→亲密恐惧这条路径在本次研究中不存在显著效应。
马艳杰,冀云等以255名大学生为被试,探求知觉到的父母婚姻冲突与亲密恐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亲密恐惧与父母婚姻冲突知觉的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冀云以42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究了童年期创伤经历与亲密恐惧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各个维度与亲密恐惧呈显著正相关,并且童年期创伤经历对亲密恐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自卑感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
最后,父母控制教养方式→述情障碍→自尊→亲密恐惧这条路径的中介效果量为27.07%,且直接效应效果量最小,仅为6.63%。
链式中介作用的成立也将述情障碍和自尊有机的结合起来,深刻解释了父母控制的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亲密恐惧的作用机制。
述情障碍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揭示出了一定的顺序效应,即父母控制的教养方式通过先影响大学生述情障碍后通过影响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最后达到影响亲密恐惧的目的,这种结果符合当前的研究。
即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控制教养方式的水平越高,会使得大学生述情障碍的特质更为突出,自尊水平下降,继而在进行正常社会交往时产生亲密恐惧。而父母关怀教养方式→述情障碍→自尊→亲密恐惧这条路径的中介效果量为14.54%。
即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关怀教养方式的水平越高,会使得大学生倾向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自尊水平提高,继而能够进行正常社会交往。
根据鲍尔比依恋理论可知,个体在整个生命发展进程中始终受到与父母有关的早期社会交往以及个体与其抚养者之间的情绪互动的影响。
当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赞许,使得其更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从而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所以从小感知到父母关怀教养方式的个体亲密恐惧的水平较低。
而述情障碍与自尊的顺序效应与情绪信息加工理论相一致,根据情绪信息加工理论可知,个体通过对情绪诱发物的认知与评价而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
当个体对情绪的认知和评价不能发生,也就是初级评价、情境评价、行动准备或者执行过程这几个过程出现障碍,就有可能会导致其产生高述情障碍水平。
而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评价系统,尤其是其对自我的情绪性评价。两者都与情绪信息的认知与评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高述情障碍水平的个体由于无法识别和表达情绪信息,从而对自己产生过低的情绪评价,知觉到焦虑、抑郁等负面的情绪反应,产生抑制自己情感和想法的趋避性体验,从而成为个体亲密恐惧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该研究结果从情绪信息的认知与评价这一方面较好的解释了大学生述情障碍和低自尊的成因,为改善大学生的亲密恐惧提供了思路。
我们认为,大学生所感知到的情感温暖的父母关怀教养方式一方面可以直接改善其亲密恐惧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沟通,从而降低其述情障碍水平和提高个体自尊以达到改善大学生亲密恐惧的目的。
而大学生所感知到的过分干涉和控制的父母控制教养方式可以通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沟通的缺乏,通过提高其述情障碍水平和降低个体自尊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亲密恐惧水平。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悦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