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活板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活板的主旨是什么)

导语:《活板》第二段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不是逻辑顺序

《活板》是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北宋的沈括。文中介绍了活字印刷的全过程。文章属于程序性说明文。

作为教师,教读说明文,不可回避地要引导学生分析说明顺序,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运用了什么顺序,更要让学生明白这样安排的依据是什么。

《活板》第二段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顺着活板制作的工艺流程,按照造字印、备底板,排版面、印刷、拆板等几道工序依次写来,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了文中说明对象——活字印刷术。

那么,《活板》这种依次介绍工艺流程的顺序是什么说明顺序呢?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八年级下册的《写作:说明的顺序》中说“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注意,“有”不是“主要有”或“常见的有”,教材的表述和教辅资料、互联网不同。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教学资料,教师基本以此为准绳。

所以,在三种说明顺序中选一个,一部分人认为是逻辑顺序,大多数人认为是时间顺序。

“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这是教材上对逻辑顺序的定义。显然,制作流程不符合逻辑顺序,事物的正确产生不是人的逻辑控制的,它自有其顺序和规律。

教材上认为:“时间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活板》从造字印到印刷有先后的工序,所以被认为是时间顺序。理由大致是:

首先是活字的制作:材料为胶泥,制作为“火烧令坚”。接着是活字版的制作:材料为铁 板,制作为上敷“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然后是制版,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将铁范放在铁板上,规范大小;第二步是将活字排列其上;第三步通过“火炀”“平板按”使之固定、平整,以便印刷。最后是拆版,即印完后分格贮存。与此同时,还做了常用字应一字多印、奇僻字旋刻之等补充说明,表明此流程的实用性。作者按照实际操作过程进行梳理,循序而述,所以是时间顺序。

我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教材的讲解,也默认《活板》第二段是按照时间顺序,在分析依据时却没有格外强调“时间”,而是参考王学东先生的《说明顺序教学谈》一文,告诉学生这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条理,非这样排序不能生产出合格或标准的东西,这种说明方法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就像蒸包子,从和面到蒸有一系列流程,调换顺序可能做出的不是可口的或标准意义的包子了。

为了区别于逻辑顺序,我还告诉学生逻辑顺序“以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为依据”,是人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来安排段落和句子关系,达到更清楚准确地介绍事理的目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总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由现在到未来。”

但是,我又在想,在《活板》第二段中,时间顺序可以完全等同于程序吗?“活字版”的制作是否可以先于“活字的制作”?我们先拿铁板铺上松脂等物,放在一边,然后慢慢再刻出需要用的字印,再排版印刷,似乎也行,这样肯定不是时间的先后问题了,而是效率和合理性的问题了。

流程之间,孰先孰后,关系到效率的高低和是否合理。比如我们削苹果皮再切块,或者先切块再削皮,这两道程序可以打破时间顺序,只不过一个简单,一个繁琐。所以效率最高、操作更合理的成了“规范程序”。

教材上在“思考探究”中让学生“理解课文是怎样逐层说明由制字到印刷的程序的”,《教师教学用书》上说“这是一篇程序性说明文”,都在强调“程序”,而非强调“时间”“逻辑”“空间”。

因此,我在想,“程序顺序”能否成为一种独立于教材所介绍的说明顺序之外的说明顺序呢?如果可以,我们不妨把它从“时间顺序”中独立出来。然后这样定义:

“程序顺序”是说明物品的制作的进程次序或某一项目的实施过程,按照工艺流程或实施程序来说明事物的。《活板》作为说明文,介绍造字印、备底板,排版面、印刷、拆板等几道工序,采用了“程序顺序”,既符合生产工序,又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参考资料:王学东.《说明顺序教学谈》.《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第2期)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里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