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赵匡胤陈桥兵变在哪里(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

导语:历史记载,陈桥兵变中赵匡胤要大开杀戒的,是他冲赵大喝让赵醒悟

在陈桥兵变上,赵匡胤被众将“黄袍加身”。接着,众将簇拥着赵匡胤杀回开封。本来,作为改朝换代,这应该是一件即将发生的血流成河的大惨案,但是,因为有一个人的劝谏,这桩惨案最终没有发生。而且几乎没有死什么人,军事政变得以平稳过渡。

(赵匡胤要大开杀戒)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赵匡胤的弟弟,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

这件事记录在《太祖实录》里。《太祖实录》收录进史学家李焘的史学专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中。

《太祖实录》记载,正月初三那天,赵光义随着赵匡胤一起北上抗击辽国入侵,晚上的时候,大军在陈桥安营扎寨,赵光义也回营内休息。不过这时候,都押衙李处耘突然跑来向赵光义报告说:“出大事了,我听说将领们正在准备造反,要拥立你哥哥为皇帝!”

赵光义一听,这可不得了,立刻去找他哥哥商量。可是他哥哥喝得大醉,睡着了怎么也喊不醒,于是就跑去赵普那里寻求对策。刚说了一会儿,外面那些“造反”的将领们就冲了进来,告诉赵光义和赵普他们准备“造反”的事。当时赵光义非常严肃地对众将说道:“我哥赤胆忠心,绝不会背叛大周,他一定不会放过你们这些反骨仔!”

众将们耍无赖了:“现在我们造反的消息已经传开了,若是传回去,全部都会死,人都死了还打什么辽国,如果太尉(赵匡胤)不答应,大军就不走了!”

赵光义见众将造反之势已经无法挽回,为了不造成更大的伤害,只得对他们说道:“你们非要这样做,那就得严肃军中纪律,不能让士兵回京城到处破坏抢劫,只要答应我这一点,相信我哥也会答应。”

第二天一大早,赵匡胤刚醒过来,就被众将士披上黄袍,这些人跪在地上大呼万岁,拦都拦不住,赵匡胤只能“被逼无奈”成为天子。

众将高兴坏了,耀武扬威簇拥着赵匡胤杀奔京城而去。这时候,赵光义不顾马踏的危险,冲到队伍最前面,跪在地上,将赵匡胤拦下来,并恳请兄长,回京城之后,千万要禁止士兵烧杀抢掠,否则的话,就算是被马踩死,他也绝不让开。

(赵匡胤大军)

赵匡胤一听这话,顿时有如醍醐灌顶,随即立马与手下约法三章:第一,不得欺辱柴氏孤儿寡母;第二,不能抢杀后周官员以及百姓;第三,一切行动听指挥,违者斩!

正是因为有赵光义这舍身一跪,这场政变最后几乎没有造成什么死伤,赵匡胤也因为赵光义的“极力进谏”,从而拯救了一方百姓,创造了巨大功绩。

不过,赵光义所做的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呢?后世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太祖实录》这本书,赵光义前后要求被修改了三次。为什么要被修改?话说赵光义拿到这本书的初稿后,训斥编史大臣:“看看你们编写的《太祖实录》,记录得简略又粗糙,这天下间都知道,太祖对周室一直是赤胆忠肝,只不过是顺应天命,才成为了皇帝,所以特别是陈桥兵变,一定要详细地收集好资料,不要草率记录!”

有人认为,赵光义让记载得详细一点,是要求史官给他加戏码。

除此以外,司马光所撰写的《涑水记闻》里,记载的情况也不一样,这本书写当时赵光义确实随赵匡胤出征,不过,在那天晚上,赵光义听说众将造反去找赵匡胤的时候,赵匡胤并没有喝醉,赵光义在赵匡胤那儿聊了很长时间。《涑水记闻》只记了这件事,其它什么大军面前,舍身一跪这样的事,都没有记录。

(赵光义)

另外一本王禹偁的历史书《建隆遗事》,记载的更完全不一样,里面写到陈桥兵变发生时,赵光义根本就没有随大军出征,而是在开封陪着他的母亲,也就是后来的杜太后。他没在现场,自然不会有那样的“英雄行为”。

此事究竟孰真孰假,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不过,考虑到赵光义属于“非正常登基”,有过多次要求史官编史时让自己“合理,合法”的举动。因此,把陈桥兵变避免流血牺牲这个最大的政绩算在自己身上,大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吧。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