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致虚守静是老子的修养方法)

导语:致虚极,守静笃,试译老子经文第十六章的意义

老子经文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十六章的经文乍看去不太好理解,我看网上有人问到这一章文字如何理解的问题。就想着将自己对这一节文字的理解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岂不是也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多多交流互动,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标。这一段文字的解读,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还是需要汇集众人的智慧,择其善者而从之。

一、致虚极,守静笃

先看“致虚极,守静笃”一句。

1.虚,我认为是空虚、虚无的意思,与老子“无”这一概念的意义相同。经文第三章中讲:“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在这段论述中,虚与实相对,“虚其心”就是空虚其心,使其心少私寡欲,或无欲。“实其腹”就是充实其腹,使饮食饱腹不饥。所以,虚应无,实应有,它们之间的意义是互通的。

经文第四章中讲:“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里“冲”字与“虚”的意义相同。道以虚无空洞的形式存在,但却拥有取用不尽的能量。

经文第五章中讲:“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在这段经文中,老子将道对天地万物生养过程与风箱作了类比。风箱中空虚无物(其实是空气,但古人不知道,所以认为是无),但却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风动来,这就是“虚而不屈”。与“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一句的意义相同。这就再一次印证了虚与无是同义的。

2. 静,安静、寂静,无声息。老子在第二十五章经文中讲道,说它“寂兮寥兮”,就是说它寂静无声,空虚无形。老子在第十四章中论无时,就将无形体、颜色可见,没有声音可闻,不能被触知感觉,混同为一,并“无”这一概念来标志。所以,静也被看作道一个重要特性。

3.致,我认为通“至”,“致虚”就是至无,到无的状态中去。也就是经文第四十八章中讲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所以,“致虚”讲的就是为无为。

4.守,坚守。守静,就是坚守于安静的状态。在老子言论中,守静是道的一个重要性质,是为无为的重要体现。

5.极,好像是极端,极点的意思。“致虚极”,那就是至无为的极点上去,也就是为无为到了极限。其实,这也是能讲通。后来我看到竹简本这三个字写作“致虚恒”。恒,有恒常、恒定的意思。“致虚恒”,如果写作“恒致虚”,则更容易理解些。恒定地坚守着致虚的原则,也就是坚守着为无为的原则。

6. 笃,有笃定,坚定意义在里面。“守静笃”,我们也可以写作笃守静,笃定地保持着守静的原则。

小结:致虚极,守静笃。我将它们次序改为:极致虚,笃守静。其中极字通恒。这样,这句经文的意思我们就可以翻译为:笃定地保持着“致虚”与“守静”。

二、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万物都在各自的道路上发生发展,我仔细地观察了它们的归宿。万物虽然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各归其根则是它们共同的宿命。

讲到这个里,这个“归根”却不好理解了,如果你善于想像,你可能会联想到无限多内容来为“归根”二字赋予内容。但是,我们现在研究的是老子思想,他的经文已经设定了你联想的范围,是不容许你胡思乱想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结合上文的“致虚极,守静笃”来思考这个问题了。要不然,这个上文便是没有意义的摆设了。所以呢,老子发现的万物都归其根,说的就是“致虚”和“守静”。

万事万物都是从虚和无这个起点上来,而且,还要返回到虚和无的状态中去。虚无中自然包含了静这一意义。所以我们常说,人这一生,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也是这个意思。万事万物在时间与空间中都是有限的,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所以万事万物都要归还到虚和静这个根上来。

三、全章的翻译

有了以上的分析,整段经文也就容易翻译和理解了。我现在给出全文的翻译如下,供大家学习经文时参考:

持恒于致虚,笃定于守静。

为什么呢?万物都沿着自己固有的轨道发生和发展,我留意观察了它们发生、发展的起始和归宿。结果我发现,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却都是从无和静这个起点上发生,而且最终要返回到无和静的原点上来。我将无和静看作万物的根本宿命,而归于无和静就是万物复命的过程。

所以,复命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法则,知道了这一根本法则也等于通晓了万事万物的终极道理。不能通晓终级原理,不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妄作。妄作就必然要遭遇危险。

能通晓自然与社会的终极道理就做到能容能公,能容能公才可以王于天下。王天下就是合于天道,合于天道所以能与天地齐寿,终身不殆。

四、释译感悟

在研读老子经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难解的文字和段落。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人为地将经文神秘化,随意拉扯一些自己都不能明了的观念或信息。经文本身就已经有些扑朔迷离了,我们就不能使它再笼罩一层迷雾。坚持理性思考,坚持逻辑思辨,再难解的文字,也能带给人们以有益的信息。如果实在解不了,与其强解,不如存疑。

也期待大家直抒己见,为经文解读贡献新思路,新角度。

【参考书籍】

《周易译注》 周振甫

《易经直解》 黄 征

《周易译注》 黄寿祺 张善文

《老子思想初探》 李红振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面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