絜矩之道是谁提出来的(什么叫絜矩之道)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儒家的絜矩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絜矩之道是谁提出来的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孔子 剧照
第六十三集 治国平天下:絜矩之道
修身立德,事业有成,家国天下,尽在其中。大家好,我们一起来品读《大学》智慧:
上一集,我们提到,修习仁爱之心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恪守絜矩之道。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絜矩之道的具体内涵。
我们先来读原文: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我来翻译一下: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34;。
孔子与弟子们
在古代,“絜”是一种度量工具,引申为衡量的意思。“矩”是画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引申为规矩法则的意思。可见,絜矩,就好比是一把尺子。这把尺子,既可以丈量自己,也可以丈量别人。只要我们以同样的标准,同一的法则,推己及人,上下四方就会无不均平。可以说,絜矩之道,是平天下的重要法则,《大学》传部,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围绕“絜矩之道”来展开的,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掌握了“絜矩之道”的精义,就找到了立身处世的密钥,也参悟了平天下的奥秘。
从原文可知,“絜矩之道”的本来意思,其实就是儒家一直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一个人所厌恶的,大体上就是自己不想要的。既然自己都厌恶,自己都不想要,那么,就更没有理由把这些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去了。曾子在这里,举了六种践行“絜矩之道“的情况,我们把这六种情况,结合职场来分析解读:
孔子与弟子们
第一种:所恶于上,毋以使下。作为下属,最不愿意上司对自己无礼,这是所有下属都难以接受的。上司对下属无礼的情况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上司对下属轻侮傲慢,颐指气使;二,上司对下属疏远冷漠,差别对待;三,上司不负责任,没有担当,喜欢把压力和问题推给下属,经常有功劳,就是自己的,有过错,就是下属的。四,上司情绪化严重,经常无故发火,给整个团队制造压抑感。等等,这些都是下属不愿意上司加诸于自己身上的,那么,按照同样的标准和要求,下属也不能将这些不好的行为,加诸于自己的下属身上。这是由上而下的絜矩之道。
第二种:所恶于下,毋以事上。作为上司,最不愿意下属对自己不忠诚。这是所有上司都难以忍受的。下属对上司的不忠诚,表现行为有很多,大体有以下几种:一,表里不一,虚与委蛇。表面尊敬,背地里抱怨;表面老实,背地里狡诈。二,甜言蜜语,阳奉阴违,口蜜腹剑,两面三刀。三,揣摩领导心思,顺藤摸瓜,不专心于工作,而钻营于溜须拍马。四,结党营私,孤立上司,甚至架空领导,使领导有名无实。五,损害组织名誉,削弱领导权威,专爱找茬,不给面子,凡事对着干,领导说东,偏要往西;领导指南,偏要打北。等等,以上种种行为,都是作为上司,最讨厌的下属特质,既然如此,上司就不能以类似的行为,去面对自己的上司。这是由下而上的絜矩之道。
孔子与颜回
第三种:所恶于前,毋以先后。做为后辈,最不喜欢前辈的哪些行为呢?我想大概有以下几种行为,是后辈们,难以接受的:一,前辈爱摆年龄,摆资历,摆经验。动不动就训斥后辈,经常说:你这么年轻,能懂什么?我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米饭还多。二,前辈权力欲望太大,不肯放权,甚至占着位子,毫无作为,还贪得无厌。三,思想落后,保守固执,反对后辈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甚至设障碍,阻止后辈发展。等等,诸如此类行为,都是后辈们所厌恶的。所以做为后辈,不能将这些行为,转移到以后的后辈身上。这是由前到后的絜矩之道。
第四种:所恶于后,毋以从前。做为前辈,最厌恶后辈的哪些行为呢?我想后辈的以下几种行为,是前辈们深恶痛绝的:一,目无尊长,讽刺前辈食古不化,忘了长幼之序,毫无尊卑之礼。二,作风轻浮,急躁冒进,甚至急功近利,想迫不及待的取代前辈。三,眼高手低,虚头巴脑,好高骛远,没有实干精神。等等,这些都是做为后辈的大忌。既然如此,前辈就不能将这些行为,展现在自己的前辈面前。这是由后到前的絜矩之道。
孔子与弟子们
第五种和第六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我们不喜欢旁边的人对我们的某些态度和行为,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态度和行为,去对待周边的人。在社会上,”左右“指的是我们身边接触的人。包括朋友,也包括同处一个时空的陌生人。朋友之间,主要要信守承诺,唯有如此,才能相交久远。经常失信于人,只会让大家避而远之。因为这种人,基本上是麻烦制造者。和他们做朋友,不是人生的财富,而是人生的负担。陌生人之间,也要相互体谅,唯有如此,社会才能真正的和谐。比如:坐车时,我们最不喜欢旁边的人,刷手机看电视,外扩音开的特别大,打扰自己休息。
在企业中,”左右“可以指平级同事,平级部门。同事、部门之间,最不喜欢相互有如下行为:一,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只管自己饥饱,不顾他人死活。二,各自为政,心中无组织,无纪律,个人主义盛行,集体主义淡漠。三,勾心斗角,争名夺利,尔虞我诈,一个组织最大的成本就是内斗。四,相互之间不负责任,不讲信用。经常对于下游部门的诉求,从来没有放在心上,去认真执行,仅仅是应付任务,完成指标。比如:销售部缺人手,人力部把人是招来了,可是数量凑够了,人才质量堪忧;市场部产品卖得火爆,生产部却产能不足,还不想办法解决,以至于影响后续的市场开拓。等等,这种各部门之间,不能协调发展、相互支持配合的情况,导致整个组织的利益受损,发展受阻。以上这些,都属于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的絜矩之道。
孔子与弟子们
絜矩之道,除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之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即曾子在”齐家治国“里面讲的: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既然絜矩之道,是一把尺子,那么,我们用这把尺子,应该首先用来丈量自己,然后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丈量别人。有些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尺子专门用来衡量他人,却从来没有拿来衡量自己。这种人,对他人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散漫。眼睛老是盯着别人,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却从来没有反省自己的言谈举止。遇到问题,总爱抱怨他人,抱怨组织,从来就不觉得自身也有不足。此类人,招人厌恶,遭人鄙视,众人见他,如见瘟神,避之犹恐不及,他们最后终于把自己搞成了孤家寡人。
对”絜矩之道“内涵的理解,我们还需注意一点,大家有没有发现,曾子只说了六种,我们厌恶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就不要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那么,我们喜欢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要不要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呢?关于这一点,曾子没有讲。没有讲,就代表了曾子的立场:说明这种情况,不是通用的法则,要因人而异,因势制宜。也就是说,他人爱我,和我爱他人,方法是可以不一样的。我们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我们追求的,别人不一定追求。
曾子 画像
比如:有的人喜欢别人当众夸赞自己,但有的人就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赞美。有的人喜欢做销售,享受和客户互动的感觉,但有的人就喜欢做研发,享受钻研技术,沉浸其中的乐趣。不同的人,性格,爱好,特长等等,都不相同,我们不要又犯了:己所甚欲,亦施于人的毛病。这个我们在讲”恕道“时,详细讲过。很多人身上都有这个问题,要及时纠正,才能在人际交往中,给他人空间和自由,而不是给他人强迫和压力。
关于”絜矩之道“内涵的讲解,我们到此告一段落。下一集,我将开始为大家讲解:絜矩之道在治国平天下中的三大具体实践。本集的学习讨论是:关于絜矩之道,你有何领悟?日常生活工作中,自己有没有践行过絜矩之道呢?请分享一个亲身例子。
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此,谢谢大家的聆听,我们下期再会。大家可以将讨论的问题在评论区进行互动留言。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儒家的絜矩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