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基础知识有哪些(训诂基础知识点)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训诂基础知识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训诂基础知识有哪些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三、训诂术语
1.释义术语
(一)曰;爲;谓之;之谓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爲”“谓之”、“之谓”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而且有辨析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的功能。这几个术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称作”。
例如:
《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日琢,石曰磨。”
(二)谓;斥
“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是放在“谓”的前面。使用这个术语,往往是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指的是”。
例如: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三)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例如: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四)犹
使用这个术语时,注释词和被释词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
例如: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匪也。”
(五)属;别
“属”的字面意义爲“种类”,“别”的字面意思为“分支”,它们都是用同类事物对解释对象加以解释,只是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例如:
《说文,帅部》:“蔺,莞属,可爲席”。
(六)统言;浑言;析言;细言
两对解释近义词的术语,它们常配合使用,作用在于辨析同义词、近义词、意义相关的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如:
《说文·示部》:“祥,福也。”段玉栽注:“凡统言则灾亦谓之祥,析言则善者谓之祥。”
2.破字术语
例如:读爲;读曰。
这两个是破字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的。
例如: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
3.注音术语
(一)读若;读如
这两个是注音术语,主要用于给汉字注音,在反切出现之前,注音有所谓的“读若”法,指的就是使用这两个术语注音的情况。
例如:
《说文·口部》:“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和“读曰”、“读爲”相同,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例如: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就在于: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则一般是用于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来破假借字。
(二)如字
这一术语表示某一多音字在特定语境中按其本音(亦即常用读音)读。一字异读往往表示词义和词性的不同,故用“如字”注音往往兼含释义。
4.声训术语
之言;之爲言
这两个是声训术语,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注释,以明确被释词的语源。段玉裁所谓“通其音义以爲训诂”,具有释义和注音的双重功能。
例如: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5.校勘术语
(一)当为;当作
这两个术语用来纠正误字。其中因字形相似而致误者,即说明“字之误”,因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误者,即说明“声之误”。
(二)衍文;衍字;衍
古籍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因误加而多出来的文字叫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这组术语用来说明古籍中多出字句的现象。
(三)脱文;夺文:脱;夺
古籍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落的文字叫脱文,也叫夺文,简称脱或夺。
(四)本作;本又作:本或作;或为;或作;一作
这组术语用来说明古籍不同版本存在异文的现象。例如:
《礼记·檀弓下》:“追然如不胜衣。”《经典释文》:“追,本作退。”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训诂基础知识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