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被贬岭南是什么滋味晚唐宰相也体验了一回什么生活(被贬岭南的唐朝诗人)

导语:被贬岭南是什么滋味?晚唐宰相也体验了一回,结果痛断肝肠

唐朝很多人都曾被贬过岭南,比如我们熟悉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大诗人。

那么,朝廷为什么总是喜欢把人贬到岭南去呢?

晚唐时期有名的宰相李德裕,亲身体验了一回,终于闹明白了:这不是贬谪,简直就是流放。

我们来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谪岭南道中作》。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写作背景:李德裕是唐武宗时期的宰相,这首诗大约作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59)年间,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岭南,五岭以南的地区,今天的广西、广东等地。

我们来看看他眼中的岭南是什么样的。

梅岭

一、采用递进法,突出水路环境的恶劣。

1、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岭水,指五岭一带的水流。

桄榔,一种常绿乔木,叶子很长。

椰叶,椰树的叶子,特点也是很长。

蛮溪,指南方的溪流。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五岭一带的水争着分流,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桄榔和椰树的叶子让溪流显得幽暗。

这两句采用递进法,分了两层来描写。

(1)岭水争分路转迷。

“争分”,是拟人的手法,水流争着分开,说明水流得很急,而且岔路很多。

奇怪的是:“岭水争分”,为什么会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呢?

我认为诗人是描写的水路,岔路太多,所以行船很容易走错路。

这是水路环境恶劣之一。

(2)桄榔椰叶暗蛮溪。

溪水比较幽暗,说明视线还不太好,不太明亮。

您看,岭南的水路,不仅岔路很多,而且视线还不太好。

那么如果人行舟水上,就更容易走错路了。

这两句采用了递进法,突出了岭南地区水路环境的恶劣。

可能有人会说,水路不好走,就走陆地呗。

好,我们看陆地的情况。

岭南地区

二、用侧面衬托的手法,突出陆地环境的恶劣。

2、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毒雾,指瘴气。

蛇草,被蛇咬过有毒的草。

沙虫,古人传说南方有一种叫沙虱的虫,色赤,进入人的皮肤能使人中毒死亡。

燕泥,燕子筑巢所衔的泥。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我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避开。

这两句的意思很好懂,就是描写陆地的恶劣环境。

但诗人的表现手法很巧妙。

一般的衬托手法,都是以景衬情,但诗人在这里是以情衬景。

用自己的担忧和畏惧之情,衬托出环境的恶劣。

这样写,能让环境恶劣的特点更加鲜明。

您看,诗人分别通过递进法和侧面衬托的手法,描写了岭南水路和陆地的恶劣环境。

可想而知,人如果要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生活,该多么困难。

可见,诗人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担忧。

但有人可能会给诗人提建议:岭南的居民也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呀,入乡随俗,您这位宰相可以学习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啊,这样才能生活下去。

这是个很不错的建议,柳宗元当时被贬到柳州,也是这样入乡随俗的。

那么,这位大宰相能够入乡随俗吗?

水稻

三、描写生活方式的差异,引出诗人的痛苦之情。

3、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畲田,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

火米,指赤谷米。

津吏,管理摆渡的人。

潮鸡,《舆地志》说,“移风县有鸡……每潮至则鸣,故称之‘潮鸡’。”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五月就收割了稻谷,然后用火烧田再继续耕种;三更时分,涨潮时,公鸡就会打鸣,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

您看,诗人也很想了解并且学习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当地居民的生活有什么特点呢?

(1)五月就收割了稻谷。

这就让诗人感到诧异了:诗人是北方人,在他的印象中,都是春天插秧,秋天收割,这五月怎么就能收割稻谷呢?

这也太匪夷所思了。

(2)三更时分,就能听到公鸡打鸣。

三更时分,是现在的23点至凌晨1点。

这正是人们熟睡的时候,怎么公鸡就能打鸣呢?

您如果是诗人,您说这生活方式该怎么学吧?

这完全颠覆了诗人的认知,他要入乡随俗,该多么困难。

您看,这里的环境非常恶劣,想要在这里生活,就一定要入乡随俗,但是生活方式差异太大,诗人想要入乡随俗,又非常困难。

这就形成了矛盾,让诗人感受到了今后生活的困难,产生了巨大的痛苦。

但如果只是这一种痛苦,还不能让诗人肝肠寸断。

尾联,又痛上加痛。

红槿花

四、用反衬的手法,又增加了思乡不能归的痛苦之情。

4、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起了家乡,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这两句用了两次反衬的手法:

(1)用盛开的红槿花来反衬诗人内心的悲伤。

(2)用“越鸟已归家”,来反衬诗人思家不能归的痛苦之情。

这里暗含有“越鸟巢南枝”的典故,北方的越鸟思念家乡,把鸟巢筑在南面的树枝上。

但现在正是在南方,可见越鸟已经归家。

越鸟已经归家,而诗人却回不了家乡,可见诗人心中的痛苦之情。

五、整首诗的脉络梳理

首先,描写岭南环境的恶劣;

其次,描写生活方式的差异,正是恶劣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让诗人感受到了今后生活的巨大困难,这是诗人的痛苦之一;

结尾,通过反衬的手法,再增加思乡不能归的痛苦之情,这是痛苦之二。

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心中有两种痛苦:对今后生活的困难感到痛苦,思乡又不能归的痛苦。

正是这两种痛苦的叠加,才让诗人肝肠寸断。

这是这首诗感情浓烈的原因,也是诗人巧妙地构思所在。

但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的这两种痛苦具有普适性,唐朝文人被贬到岭南,都会有这两种痛苦,因为这是人之常情。

可见,唐朝廷对官员的贬谪确实够狠,不亚于流放了。

站在诗人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余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