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冥想打坐要点什么(真正的瑜伽冥想体式全都是打坐体式!)
导语:瑜伽冥想打坐要点
心灵修行非常重视“炼形”,即身形架势的修炼与养成,其具体做法就是“七支坐”。“七支坐”的七支:就是手一肢、脚一肢、肩一肢、腰一肢、颈一肢、眼一肢、口一肢。这七个要求就是脚怎么办、手怎么办、腰怎么办、颈怎么办、肩怎么办、眼怎么办、嘴怎么办?
七个要点,这个方法就叫“七支坐”,也是我们修道养生的基础课和入门功夫。
“七支坐”的来历也就是盘腿打坐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打坐?传说7000年前,在喜马拉雅山上居住生活着一个为数不少的部落民族,这么高的山,冬天非常寒冷,并且缺衣少食,所以每年过冬,总得冻死几个人,怎么办?
部落领袖的名字叫阿达锡瓦,他就去观察雪山上的白猴子,就是一种白猿能在室外安然度过冬天,他还到山洞里观察狗熊,发现狗熊在秋天猛吃,积储能量,到冬天就躲藏在山洞里安眠过冬。人是万物之灵,他们经过观察研究发现白猿在冬天都是盘着腿过冬的,然后他们就模仿,但是学得不像,还是浑身发冷,后来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雪山白猿盘腿打坐的七个要点。后来佛家道家就研究总结出静坐养生主要调整身体姿态的七个方面。(也就是通常说的“七支坐”)
第一:“脚平吸”
要点:脚心要像粘在地上、吸在地上一样,盘腿时候脚的感觉是脚掌向外膨胀,脚心虚空内吸(就像冒气一样,千万不要用力,只是意念感觉),像在抓一个气球,不是真抓,是用感觉,意念。这时脚心有一种发热的感觉,病气就会从脚心排出,如果脚心发凉,说明她的经脉在脚心没有通。
第二:“腰正”“挺腰”
要点:身体放松,腰以下往下坐,腰以上往上提,小腹内收,腰有点往前塌的感觉,然后放松,动作要领简单,难在坚持。如果以驼背等不良姿势静坐的话,会越坐越烦,身体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疼,。所以要养成“挺腰”的习惯,因为脊柱的脊腔里有三十二对神经根,有六十四根腺体,来传递大脑的信息,一旦脊柱一弯一压就干瘪了,所以腰是人体第一主宰,太极拳里也叫“松腰竖脊”。
第三:手臂“肱圆”
要点:两个手臂叫“肱”在静坐的时候手臂的要领肱要圆,什么是圆呢?就是两臂往外撑,不是用力,好像中指尖与肩头之间有根弦把它拉直,两手臂弯曲不要出尖,两手中指之间也好像有根弦拉紧,整个手臂之间形成一个圆形的气场。肱圆的另一种感觉就是手往那一放有一种拉开,撑抱,抱中有撑,像抱了一个气球,也像拉一个弓一样,这样就会产生气场了,太极拳里称为“沉肩抱臂”也就是《道德经》讲到的“抱元守一”中的“抱元”,元是元气,京剧演员出来亮相的姿势也是这样,跳芭蕾舞的也有这个动作。这时背部就会形成为龟壳的丰满苍圆(脊沟没有了)。如果不会做的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抱起双臂,然后慢慢松开保持原状即可(本来叫肩一支,要撑肩)。
第四:“藏喉”(颈要直、要松)
要点:收下颌,藏住喉咙,好像不让人看到一样,要放松不要紧,一收下颌,第一,任脉就会通,任脉一通的反应就是想小便,有一种似尿非尿的感觉;第二,后脑会涨开,就容易是打开玉枕窍,就会有一种神光,也就是为何看寺庙里的佛像会发出一种光的奥妙所在。如果不会做的话可以先低头,然后慢慢抬起来,调整好,放松,保持即可。所以“喉”称为人身的第二主宰,《黄帝内经》称之为“十二重楼”。
第五:“嘴微笑、舌尖轻抵上颌”
要点:下颌微收,嘴巴微笑(微张)、上下牙齿轻叩,舌头轻轻抵着上颌(上门牙根唾腺中点),静坐时口中会分泌很多唾液,等积攒一定量时,再一口吞下。
第六“眼睛垂帘、内敛、展眉微笑”
要点:要垂帘,内敛,平视。什么叫垂帘,就是上眼皮保持最松弛的状态自然下垂,不能闭死,如果闭死就将,“心火”闭住了,眼角就会充血,之后要敛神,反观内照,张三丰说:“神宜内敛,气宜鼓荡”,神要敛住,固住,气就会出现鼓荡,最后要平视,平视不是只看一点,而是看整个整体,又要全都不看。展眉微笑也称为“展慧中”(慧中,亦称缘中,慧目,位於两眉头上凹陷处,不是一个点,是个窝),是眉头舒展开,显露笑意。
第七:“顶头悬”
要点:耳朵对着肩膀,鼻子对着肚脐,(就好像鼻尖与肚脐之间有根弓弦拉着),然后头往后缩,顶头悬(头顶青天,好像抓着小辫往上拽一样),也称为虚灵顶空,后脑上下是平的,就像头顶与尾椎骨之间有根弦拉着。你看六祖慧能写的“常御白牛车”,什么叫“白牛车“?因为过玉枕叫爬牛车(走尾闾叫走羊车,走夹脊叫走鹿车),就像背着一个袋子拉牛上坡一样(本来应有手一支,手要合,结手印)。
瑜伽冥想可以缓解压力,避免过度紧张;自我调节,促进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有利于专注的思考问题,理清思维;放松身心,冥想也是瑜伽八支重要修行一点,开始冥想之前一定要先学会正确的姿势,关注我了解更多瑜伽、普拉提、HITT运动以及各种有趣的哲学小知识。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楠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