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依附理论和依恋理论(依恋理论是什么意思)

导语:依附(依恋)理论

依附又称依恋,是自我维持一个被它所认同的舒服和稳定的客体的关系的愿望。简单地说,就是要把握住和自己互动好的东西(客体)的愿望,这里的客体可以是人(如母亲或父亲)、工作、自我意象、情感状态或是一把舒服的椅子。

依附表现为个体对特定他人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使得个体在与依恋对象相互作用时感到安全愉悦,在面临压力时通过接近依恋对象获取安慰。

一个人在生命最初的0到18个月和父母形成的依附关系模式,会影响到他18岁以后和异性的亲密关系,我们甚至可以依据一个人在0到18个月和父母形成的依附关系,大致推知他在成人后亲密关系的模式和特点。

常见的依恋模式有: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矛盾型(混合型)。

1、安全型:婴儿以母亲为安全基地,以此为基地,孩子向外探索这个陌生的世界,勇敢地步入不熟悉的环境。母亲离开表现为痛苦,母亲归来时,会扑向母亲,当受到母亲的抚慰,很快恢复平静。听懂了话的孩子学会等待,对母亲有信赖感。

  2、回避型:婴儿表现独自玩耍多,对母亲的离去和归来明显回避,表现冷淡。母亲离去时,不紧张痛苦,会和陌生人玩,母亲回来时,他不表示高兴,不理她、避开她。回避型婴儿被认为接受了过多的刺激性、侵扰性的照顾。例如,母亲可能对一个左顾右盼或将要入睡的孩子喋喋不休。通过对母亲的回避,这些婴儿表现出对过多的交互作用的逃避。

  3、焦虑型:婴儿极力与母亲贴在一起,母亲离开表现为强烈的痛苦,母亲归来会大发脾气,大哭大闹,即要母亲又推开母亲,表现出矛盾行为,而且听不进父母的保证。此类儿童通常会体验到不协调一致的照顾,如当孩子哭闹时,母亲要么一味地给他喂奶,要么置之不理。这类母亲似乎不愿意过多卷入抚养行为,对婴儿的信号缺乏反应。然而当婴儿开始探索外部世界时,这些母亲却往往又加以干预,试图把婴儿的注意力转移到她们身上。因此在母亲缺乏参与的场合下,婴儿表现出过分的依赖、愤怒和挫折感。

  4、混合型:多种负性的互动影响结合在一起的混合方式。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琪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