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全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几年级的课程)
导语:10分钟《古诗课》「16」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歌最厉害的地方在于诗人说出了我们心里想说但因为语言贫乏而说不出的话。比如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也经常有这样的感受,但是很少能表达得这么清楚。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当时人们借《诗经》来表达观点,尤其是政治外交中,常常要借助《诗经》来含蓄地交锋。那是因为当时只有《诗经》里有典故,随着历史发展,我国文化积淀越来越深厚,能够被引用来含蓄表达的典故也就越来越多。
我们不说我们思乡了,我们说我们“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这个道理。
(1)文学常识:重阳节重阳节,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有原注:“时年十七。”说明是王维17岁的时候写的。之前的诗歌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王维15岁入长安,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长安时候写的。
山东,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王维是河东人,在现在的山西,在长安的东面。先秦时期,秦国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长安正是秦国故地。
古时候,人们以家族为单位聚居。王维所在也是个大家族,与他同辈的兄弟非常多,大家过节的时候一起登高、祭祖、玩耍,肯定是很美好的记忆。
(2)回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连用两个“异”。
史杰鹏老师说,一般人会写异乡,但是不会写异客。异就是不同的,别人的。别人的家乡,对诗人来说就是异乡。诗人在异乡做客,便觉得自己是个异类了。
客本身就有异的意思。我们现在的“客”一般没有贬义,但是古代的“客”有坏的、需要防备的意思,比如说“刺客”。正因为“客”有“异”的意思,“异客”就加重了孤独感。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长安再繁华,对于诗人来说,也不属于他。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倍”说明了平时也是想念家乡和亲人的,只是这种想念在节日期间加倍了。
为什么节日会使思念加倍?因为平时忙于生计,不管是外乡人还是本地人,生活节奏都差不多,大家都忙忙碌碌的,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但是节日期间,本地人亲朋好友一起登高望远,该祭祖的祭祖,该游玩的游玩,外乡人就显得格外冷清了。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是写“我思念兄弟”,而是写“兄弟登高的时候发现我不在”。通过幻想对方思念自己,来写自己思念对方,这种写法非常巧妙。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里,“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句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海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