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串什么意思(赶喜说的顺口溜)
导语:结婚“赶串儿”的风俗,快要失传了
今年6月初,我在唐山老家,参加了一个远房亲戚家娶媳妇的婚礼,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农村婚礼风情。这里的婚礼与城市婚礼的程序和内容都有差别,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流程,叫“赶串儿”,这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风俗。
我问结婚的主家,什么叫“赶串儿”,他说是老辈流传下来的风俗。就是结婚办酒席时,除了要招待亲朋好友外,还要另外准备好几大盆饭菜,本村的小孩,不论是否是亲戚,也不论是否认识,都可以拿一个大碗或者小盆,去主家讨要饭菜,“赶串儿”的人来的越多,说明办喜事的人家越有人缘,越有威信,越有地位。来“赶串儿”的孩子,也沾了喜气,好养活。
赶串的饭菜要丰盛,要有荤有素,米饭里要有绿豆、红豆,不管是拿盆的,还是拿碗的,都要盛满,表明主家的好客富有。
“赶串儿”的风俗,起源于何时,谁也数不清,我询问的很多老人,各说不一,基本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很早就有,是祖辈人传下来的。另一种说法是,源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困难,一些吃不上饭的人家,便借着本村人家办喜事时,拿着碗或盆前去“讨要”一些饭菜,以解决饥饿。这个时候,主家不管是否情愿,都必须面带微笑的慷慨相送,否则会让人笑话。
无论那种说法,其根源都是贫穷,生活富有的人,没人愿意去“赶串儿”,就好像要饭一样,让人看不起。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愁吃喝了,但“赶串儿”的风俗却流传下来,成为乡村亲情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
“赶串儿”是唐山人的口音,有的地方叫“赶圈儿”,也有的地方叫“赶穿儿”,到底哪个正确,没有考证。
经过了解,“赶串儿”这个风俗,只在唐山地区的丰润、迁西、迁安、滦县、遵化一带流传。不知道其它地区有没有。即使在唐山地区也很少见了,只在一些欠发达的农村里能见到,一般都是上岁数的老年人讲究,快失传了。等五六十岁的一代人故去了,这个风俗也就失传了。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纳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