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禅宗的见性成佛(禅宗见性成佛相当于什么位次)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十大理由论证禅宗见性不是成佛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禅宗的见性成佛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禅宗的见性成佛(禅宗见性成佛相当于什么位次)

佛法虽广,并非无原则可循,也不是一团理不出头绪的乱麻。

佛教有自成体系的三藏经典和三乘教义,有系统的境、行、果证道解脱成佛理论。佛教中名相概念体系虽然庞大,但也有严格的定义界说,不需要胡乱猜测,也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只有杂乱无章的经典,没有系统纵缆全局的概论。

龙树、弥勒、无著的学说就是三乘佛法的高度概括,是三藏妙理的精密诠释。凭这些经论教义,不难分辨正邪以及是非对错。

佛教虽然门户众多,从教义上分不外乎显密两家。禅宗称“佛心宗”,《佛心经》和《大乘佛心论》是它的宗依,尊《金刚般若》和《楞伽经》,既说万法性空,又说境空识有的阿赖耶识,这说明它的思想体系既不是纯粹的空宗中观,也不是纯粹的有宗唯识,而是一种混合性智见。但无论是空宗,还是有宗,它的哲学思想的源头不外乎龙树、无著两家。

《般若》是佛法的精华,是三乘教理的总汇,其内容分深理和广行两个部分。重在开发《般若》深理,龙树功高盖世,而显扬《般若》行持大道,无著空前绝后。只要是佛教,谈正见、谈修行成佛都不会超越这个深广般若的框架。

佛陀大弟子迦叶是《般若经》的结集者,龙树是《般若》深理的开掘者,他们二人分别被禅宗尊为初祖和十四祖,其教义源流,足见一斑。

中国禅宗源头是印度禅师菩提达摩。他在自己的一些观点遭到江南朝野佛教界的反对后渡江北上,旅居嵩山少林,面壁九年,修习止观,后传法脉于断臂求法的慧柯。慧柯三传弟子弘忍门下出神秀、慧能二弟子。神秀北上弘扬通教止观,重视经学传承和学修次第,形成北方渐门禅系。

慧能不识字,闻樵夫诵《金刚经》、尼姑诵《涅经》,有所感悟,去黄梅求法,后开南禅顿门一派。其说法记录的《坛经》完全符合大乘空宗如来藏教义。

至于禅宗发展到后来走上违背佛理的极端,出现“狂禅”、“偏禅”、“盲禅”之类,另当别论。

说“见性不等于成佛”的理由:

1.见性在第三级见道,成佛在第五级无学道。

菩萨道见道与佛道之间相隔十地修道,小乘道见道与罗汉道之间相隔修道八地。大乘成道三个阿僧祗劫时间分配是:第一个阿僧祗劫在资粮和加行二道;第二个阿僧祗劫从一地见道到七地末尾;第三个阿僧祗劫从八地到十地末尾。

2.见性的最低界限在见道上。

见道的第二刹那开始破俱生二障,到十地末,才能破除细分二障。佛是断尽烦恼、所知二障。见道一地到十地,有二障,故不能称做真佛。

3.见性的不仅是大乘菩萨,二小乘也得见性。

但他们的本道果位是罗汉,而不是佛。

4.有佛名未必都是“佛”:

如缘觉罗汉称辟支佛;十地菩萨已获得与佛相同的相好庄严,也可称做“佛”(见《现观庄严论》)。

5.禅宗自已也并不把“见性”看做终极佛位。

如《坛经》中说: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

佛是修证圆满的果位,如果“见性”就是“成佛”,那么“见性”后,为什么还要“依法修行”呢?

《坛经》中又说:自性自悟,顿悟渐修。

既然“顿悟”是“成佛”,又何必“渐修”呢?

顿悟本性,于佛无殊,无始习气,难卒顿除,故依悟而修,渐熏功成,长养圣胎,久久成圣。

“顿悟初心之后,犹有旷劫习气未除,仍宜依悟而修,净除余习,因修乃入圣位”(见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

6.既然“见性”就是“成佛”,已“开悟”见性的达摩为什么还要修止观面壁九年?既然达摩已“成佛”,为什么最后遭恶人投毒而死?

难道佛陀连排毒的能力都没有?佛的“十力”和“四无畏”功能到哪里去了?

既然“见性”就是“成佛”,在弘忍处得真传而开悟见性被授予袈裟的六祖慧能,为什么回到岭南后隐居在猎人队伍中又修道十五年呢?

在佛教中成佛的模式或者说成佛理论框架只有两种:

一种是显宗成佛模式;

一种是密宗成佛模式。

禅宗不属于密宗而属于显宗,因此,禅宗的成佛模式必须符合弥勒《大乘经庄严论》和《般若现观庄严论》所阐释的境行果理论。

由此又可以推出以下两点:

7.在大乘显宗的成佛模式中只有三个无量劫和许多个无量劫修成佛果之说,没有本世肉体成佛和即生成佛之说。因此,禅宗的“见性成佛”的“佛”,不是终极意义上的佛,而是指佛心、自性的去妄归正。

8.在大乘经论中所说的“成佛”,不是人身肉身成佛,而是“报身成佛”。

报身有“五个”决定特点:

1.身决定:以相好庄严无比的报身相成佛;

2.处界决定:色界无上天成佛;

3.说法对象决定:说法对象全部是圣位菩萨;

4.所说法决定:只说大乘法门;

5.住世时间决定:从成佛时起直到一切众生成佛,其色身不灭(见《大乘经庄严论》)。

根据大乘成佛模式,欲界肉身成不了佛,成佛的决定地点在色界天。因此,大乘认为释迦牟尼先在色界无上天成佛,然后化身转世为欲界喜足天天人白髻,白髻天人又以“六齿白象”的形象投胎于摩雅王妃,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佛,只是一种度化本土众生的方便化现。

根据这一成佛模式可以断定,禅宗的所谓“见性成佛”不是指功德圆满的佛,只是指“登地”,进入如来家族。

9.佛果是具法身、报身、化身等“三身”者,法身和色身(报化身)各自的成因不同。

“法身”指佛的“自性清净”的体性和佛的通达无碍的智慧功能,它的成因是慧资粮。

“见性”是智慧境界,是修定慧的结果,而色身的成因是无量功德善行。因此,“见性”只是佛的法身属性,不是色身属性,因此不修色身因缘,只修见性智慧成不了佛。禅宗只讲“见性”,不讲修善修福,只能成佛的“一半”,成不了佛的“另一半”,即色身。

10.“成佛”是断尽烦恼和所知二障的自性清净境界。

初“见性”只能破除心性表层“见惑”,破不了心性深层的习染俱生二障,破除俱生二障是见性后的修道结果。“顿悟渐修”,就是指的悟后的修道过程。因此,可以断定“见性不是成佛”。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十大理由论证禅宗见性不是成佛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