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论心智及心智的成长作文(论心智及心智的成长与发展)

论心智及心智的成长

论心智及心智的成长作文(论心智及心智的成长与发展)+月色车浓

心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所以并不存在显然的研究手段去研究它。我认为最好的研究方式就是自己思考。孔子有云:“思而不学则殆”。但在研究心智的层面上,只有“思考”才能到达彼岸。

心智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十分艰难。“盲人摸象”,我认为心智就是这头大象,所以我们首先从关于心智的部分讨论。

心智往往和烦恼联系在一起,而烦恼又和痛苦联系在一起。因为有烦恼,所以内心痛苦。庸俗的说法认为,在心智成长过程中,烦恼是存在的。而且烦恼随着心智的不断成长而转化。比如说,小明十岁烦恼自己没有遥控飞机;他20岁则烦恼自己没有宝马。可见,随着小明心智的成熟,他的烦恼也在变化。这里可以推出庸俗的结论:心智成长的标识就是烦恼的趋少化。

烦恼有一个特点,它不可能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善而消失掉。你以为10岁的小明只要得到了遥控飞机烦恼就消失掉了吗?不是的,佛家有云:“不满足是痛苦根源”。这是从个体的主观层面考虑。小明得到了遥控飞机,他一定会在玩腻之后再要求更高级的飞机、甚至其他玩具。还有一个客观的角度:遥控飞机玩着玩着一定会坏,这是客观的性质。那么小明在飞机玩坏后再去烦恼,再买一个吗?可见,“买遥控飞机”这个外部条件的改善,不足以让小明免除“没有遥控飞机”的烦恼。

既然烦恼不能由客观环境改变,那么它只能通过主观立场改善。实际上,主观意识层面的改善最容易跳脱出烦恼当中。我认为,烦恼的摆脱有两种途径:一,这件事彻底想通;二,心智的进一步成熟,烦恼的事自然不会困扰你。

实际上第一种也是假的。如果能够想通,早就想通了!之所以某件事想不通,是因为大脑(或者说心智)预设了n个观念,当事情与观念产生冲突(即事情结果与预设的观念和想象不符)时,自然产生烦恼。也就是说,是心智观念让你不自觉地继续烦恼。当某一瞬间你突然发现自己过去的烦恼不再是“烦恼”后,你会发现这是你心智的成长。

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当观念与现实相冲突时,你心智的成长问题。什么叫冲突?冲突的定义是唯心的,即事物的发展和性质不符合你愿意的想象。你觉得A是这样的该多好!自己就不会烦恼它,获得了内心的安宁;但A并不是你愿意想象的那样。注意,如果你没有发现A与你想象的冲突,那么你就属于无知状态,你就不会产生烦恼。这就是为什么婴幼儿不会烦恼和痛苦一样。但这种情况很罕见,大部分情况下你会认识到观念与现实的冲突。

不存在绝对的现实,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认为马云是骗子吗?你认为不是,但网上却有马云是骗子的说法,而且为数不少。你会自然、不自觉地透过观念的透镜来选择相信马云是否是一个骗子。注意“相信”这个力量,“相信”不是理性的。不是说你通过思考,选择相信马云不是个骗子。而是心智就预设了某种相关的观念,让你相信马云不是个骗子。如果不辩证、不翻来覆去地看待,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命”。命即在你的理性之外影响你人生选择的力量,实际上并不是“命”在影响你做选择,而是先验的、心智层面的观念在影响你做选择。

一系列先验的观念,共同构成了心智。这里的“观念”,类似于“信仰”的含义。

有时候烦恼是非理性的。举个例子:双胞胎A和B,他们在同一时间问你借了100元钱。过了一年,你固然记得他们都欠你钱。但你只烦恼A没还钱,并没有烦恼B没还钱。要知道他们是双胞胎兄弟,他们几乎一样。你的烦恼,是非常无端的和不科学的。庸俗的说法告诉我们:哪一天你不再烦恼A没还钱,或者你同时烦恼A和B都没还钱,那么你的心智就往上迈了一个台阶,就更加成熟了。双胞胎只是一个例证,目的是说明在同一个框架内,你会烦恼这,却并不会烦恼处于同一框架内的那。这种无端的烦恼恰恰说明了先验观念的存在。

你找不到任何“理”由去解释你为什么烦恼A,而不是具有相似性的B。冲突在烦恼之下是必然存在的,而冲突十分普遍,但烦恼却并不普遍。对于个体意义而言,烦恼是十分具有细节的,越烦恼则烦恼越特殊,越具体。以至于让你相信它是你独属的,无解的。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