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里的写本刻本活字本的区别(古籍版本里的写本刻本活字本哪个好)
导语:古籍版本里的写本、刻本、活字本
文‖秋尘
书籍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书籍。中国的古籍,数量庞大,可谓汗牛充栋。按照书籍的定义来说,我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书籍是“简策”,最迟可以从商算起,直到两汉时期。这一千六七百年间,政治、哲学、文学 、科学等方面的古典著作,绝大部分就都写在简策上面。
(简策)
战国时期出现了帛书,由于帛比较贵重,所以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帛书。东汉时期,由于造纸术的逐渐成熟,出现了纸书,不过最初只是卷轴式的。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在九世纪初期就开始比较普遍地使用了。宋代,毕升发明 了活字印刷术。随着印刷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宋代以后,各种著作刊本广为印行流传,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大致说来,古籍的版本分类大致如下:
一、写本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的时代,即公元九世纪之前,可以想象得出,书籍的流传只能依靠手工抄写。一部书,要十部复本,就需要人工抄写十遍,想要一百部,就要人工抄写一百遍。其费时费力,可想而知。某些长篇巨作,即使只抄一遍,可能也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由于这一类书籍都是手写的,便把这种版本的书叫写本。
(帛书)
写本最开始是帛书,而且是以卷轴的形式成书的。在纸发明了以后,由于纸张成本低,被大量的应用,通行的是纸写本。卷轴翻阅不便,纸写本逐渐由卷轴的形式改进为册页的形式。
由于年代久远,唐代以前的写本现存于世的极少。大致说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有《老子》、《周易》、《法经》等,算是仅存的古写本了,都是极其珍贵的文物,对于订正今本讹漏和研究古代历史都有很大的价值。汉代以后的写本,现存的有晋元康六年写的佛经残卷等。唐写本数量相对多一些,其中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最多,都是卷轴式。以上这些,都是及其珍贵的文献资料。
(《四库全书》书影)
即使是后来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写本也仍然流行。最著名的写本,应该是明清时期的两部大型著作,一部是明朝永乐年间的《永乐大典》,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这部书当时只抄了正本一部,本来打算复写刻版,因工费浩大,未能刻成,直到嘉靖四十一年八月照永乐正本摹写了一个副本。另一部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当时,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其中先抄好的四部分别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即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别贮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即所谓的“南三阁”。
二、 刻本
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只要将书籍的内容雕刻成版片,理论上就可以无限量的印出来(当然,版片在印制过程会有磨损)。其原理跟刻制印章差不多,雕刻在木板上的是反字,然后用刷子蘸墨,印在纸上。这一来,书籍复制的效率大大的提高了。
不过,雕版印书虽起源于唐代,但保存下来的唐代刻本极少,就连五代刻本也难以看到。现存的市面上能看到的是宋代刻本,也叫宋版书。宋代的刻书业很发达,浙江、四川刻印最多,质量较高,又称作浙本、蜀本。
(宋刻本书影)
明、清两代雕版刻印工艺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很多的善本。举例说来,明代官刻本以南京国子监和北京国子监的本子最有价值。清朝的官刻书有所谓殿版本。康熙年间英武殿设修书处,刻书很多, 乾隆四年,刻十三经、二十一史,由于刻工、墨迹、校勘都很精,大多属于善本书。
我国古代的古籍善本,大多是刻本。
三、 活字本
雕版印刷优点巨大,但是也有明显的缺点:1、刻版费时费工费料;2,大批书版存放不便;3,一旦有了错字很难更正。
到了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制作活字,实行排版印刷,改进了雕版印刷的缺点。不过,在当时并没有被广泛采用。由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原因,活字印刷在古代并没有发展成大生产的方式,多数出版商还是喜欢用雕刻印书。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西方的活字印刷术又重新传回了中国,逐步产生了近代中国印刷工业。
(程甲本书影)
元朝开始用金属活字印刷。明代中叶有用木活字,有用铜活宇、铅活字印书的。古代最有名的活字本,当为《红楼梦》一书。乾隆56年,程伟元、高鹗将前80回原作和后40回续作合成一体,用木活字第一次印刷,世称“程甲本”;第二年又重新排版,“补遗订讹”、“略有修辑”,世称为"程乙本"。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