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不孝有三有哪些(不孝有三哪三个)

导语:“不孝有三”,哪些不孝的行为被流传至今?

孝道是从古至今的中华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爲人处世的原则。孝爲德之本,百善孝爲先,我们评价他人的人品时,第一个想要看的,就是他对父母的态度怎麽样,是否孝顺父母。汉朝还曾设置“举孝廉”,以孝顺与否来考察官员是否公正廉明。

在现今社会,我们还经常会听到 “不孝有三,无后爲大” 这麼一句话,大多数人以爲是说最大的不孝就是没能爲家族续上香火,传宗接代。那么,到底是哪些不孝顺的行为流传至今?是否只有三个不孝顺的行为呢?

“不孝有三,无后爲大”,是出自于孟子,孟子的《孟子·离娄上》曾曰:“不孝有三,无后爲大,舜不告而娶,是爲无后也,君子以爲犹告也。”这句话告诉大家:有很多不孝顺的表现,以不尽后代的本分爲之最,舜娶妻子时,并没有通知父母,是没有尽到后代子孙应该尽到的责任。古语有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时子女婚姻大事,不能私定终身,要听从自己父母的安排,然而,舜并没有向父母禀告就私自结婚,他这就是没有尽到自己为人子女应该尽到的责任义务,就是“不孝”的行为。

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爲大”中的“三”, 指的是一个虚数,是很多的意思,并不单单指的是有三件事。“不孝有三,无后爲大”中的“无”是指:“没有尽到……的责任”。 “无后” 就是没有尽到作爲后代子孙应尽的责任义务。

那麽,现如今,人们为何都会把孟子的“无后爲大”,了解爲没有后代呢?

在汉代时,有个名叫赵岐的人,他著作了《十三经注疏》,此书中详细说明了当时有三大不孝顺的行为:

1、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见父母有差错而不劝说,只是一味依从,将他们陷入不义的境地,这就是第一种不孝顺的行为;孔子曾在儒家经典《孝经》上记叙道:“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这句话告诉了世人:一个父亲,能够有一个敢于直言的儿子,就不会使自己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的事时,如果真是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一定要尽力劝阻。而到了孟子的时期,儒家思想已经开始有所反思,对于这种状况,孟子以为作为子女,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就是不孝顺的行为。这是一种对于“孝道”思想上的提高与新的觉悟,由于父母也是普通人,特别是在古代封建社会,父母们未必可以接触到更加先进的知识,很容易被他人所骗。这时候,子女就需要协助父母们多多学习,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2、 家贫亲老,不爲禄仕 

自家家境贫穷,而父母已经年迈,本人却不去努力考取功名,领取俸禄用以供养父母,这就是第二种不孝顺的行为;放到古代就是说,父母年迈,家境困苦的状况下,做子女的不好好打工,让父母过上不愁吃穿的生活,这也是一种不孝。父母在还年轻的时候,也一定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尽了最大努力,让自己的孩子们可以衣食无忧的健康长大。

3、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年龄不小了,却没有娶妻生子,繁衍后代,这就是第三种不孝顺的行为。赵岐在这里曲解了孟子的意思,显然赵岐认为没有后代子嗣,就是不尊敬、不孝顺祖宗先辈。

不管赵岐与孟子的观点是否有分歧,但是都是在弘扬着中华传统美德—孝道,古今中外,孝道乃为人之根本,乌鸦尚有反哺之情,孝道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注重的是如何尽好孝道,而不用过分纠结其中个别词句。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凡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