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讲什么)

导语:古印度六派哲学和四种人生价值及人生四阶段

古印度六派哲学--胜论派、正理派、数论派、瑜伽派、弥曼差派、书丹塔源因相信《韦达》拥有至高权威,被称为印度的“正统派哲学”

正统六派哲学主要经典

公元前500年前后,印度学术界出现了正统哲学和非正统哲学(沙门思潮)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正统哲学即“正统六派”,是指胜论派、正理派、瑜伽派等六派哲学,他们可以说构成了印度古代哲学的核心部分。六个派别可根据教义的相近性,分为三组。

六派哲学目标图解

无神的数论与有神的瑜伽

数论派认为整个宇宙都跟数有关系。他们的哲学认定现实世界尽是痛苦要解脱必须先了解原因。其哲学思想倾向于理性探讨和生命研究。

瑜伽派因帕坦伽利(又译钵颠阁利)编撰的《瑜伽经》得名,最初它和数论派结成了姊妹学派,被称为“数论瑜伽”。后来瑜伽派又增加了神的信仰,被称为“有神数论”。相对于数论来说,瑜伽派的哲学更侧重于实践,尤其注重禅思与观行。

重分析的胜论派与重推理的正理派

胜论派也着重于分析。他们着重于物质结构的分析,认为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是“极微”。这与希腊早期哲学的原子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胜论派的最终目的,仍然力求精神的解脱,并不向物的方面去研究发展。

正理有推理和标准的意思,正理派发展了印度哲学中的逻辑学说,这种逻辑学说就是后来的因明学。严谨的推理体系只是正理派求知的一种方法论,其目的是以此达到智慧的解脱。

弘扬韦达思想的弥曼差和韦丹塔

“弥曼差”是音译,在梵语中有“思维考察和研究”的意思。该派哲学,可以说是研究婆罗门教教义,阐发韦达思想的宗教哲学。该派认为《韦达》经典的文字语言,除了“语意”以外,语音都有极神秘的力量,也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哲学发展成为了后期佛教一密教咒语的理论根据。

韦丹塔(Vedanta,旧译吠檀多),即《韦达》的演绎。此派继弥曼差派之后兴起,极力维护《韦达》和《奥义书》的真理,目标是建立一个一元论的“梵”。

印度教价值观

1.四种人生价值和人生四阶段

传统的印度教注重四种人生价值:利(财富)、欲(欢乐)、法(美德)和解脱与这四种人生价值相适应,印度教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不同时期,不同追求

传统的印度教特别注重四种人生价值:利(财富)、欲(欢乐)、法(美德和解脱,他们分别是物质的、情感或感官的、道德的和精神的价值。远古时代雅利安人的观念中,这四种价值是互相联系、融合在一起的。早期印度教(婆罗门教)认为,物质财富是解决衣、食、住、行和维持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因而追求欲望的满足的欢乐;人除了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还有理智需要,因而要履行道德义务,追求自我完善。而人生的最终目的是解脱,即亲证人的本质,达到个体灵魂“我”与宇宙灵魂“梵”的统一。

古印度人生四阶段

与这四种人生价值相适应,印度教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或四个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在信奉印度教的家庭中,儿童5至7岁时要举行入法礼,拜师后离家跟随导师学习韦达经典,此阶段称为梵行期。教徒成年后可结束梵行期,回家娶妻生子,过世俗生活,履行社会义务,此阶段叫家居期。教徒在50岁左右,便离家出走,到森林隐居,过苦行者生活,潜心静修,此阶段叫林栖期。印度教徒晚年后,走出森林,一杖一钵,云游四方,把生死苦乐置之度外,只追求人生的最终目标--解脱,此阶段叫遁世期。

3.既是束缚,也是凝聚力

印度教是一种制度化的宗教,每个人从一出生就被界定在一定的社会阶层或位置上,他与其他人或社会团体的关系也被界定。这些规范和制度像一张无形的网,束缚着人们。共同的信仰、风俗习惯和道德准则也使印度教文化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同化力,使它数千年来得以保持、延续和发展。所以,在印度有很多很穷的乞丐,神情淡泊,没有钱和食物照样过得很从容。也许,下一辈子,你就是乞丐,我就是你,有什么好得意的?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信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