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板块的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有哪些(板块的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是什么)

导语:板块的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洋脊、海沟和转换断层三种构造活动带把地球岩石圈划分成若干大小不一的块体,简称板块。

95%以上的地震都是集中在这些狭长的现代构造活动带内。

运动的板块体系处于一种应变状态,大部分的应变能在板块边界通过地震活动释放出来。

积蓄在板块内部少量的应变能,能沿板块内部的一些薄弱带发生断裂而释放出来。

中国地台的活化可能是和这类应变能的释放有关。

大陆、岛弧、洋盆与板块之间的相互关系 (J F Dewey,J.M.Bird,1970)

全球12个主要板块的分布

1一中脊轴线;

2一转换断层;

3—俯冲边界;

4一碰撞边界

沿大陆内部大型板块边界,往往镶嵌着众多的小型板块,如欧亚板块南缘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活动带,就镶嵌着一系列小板块。在地中海区,加勒比海区同样也存在着一系列小板块。

这些小板块的运动不是由于地幔对流所驱动,而是从属于大板块的运动而运动。

按板块间相对运动方式,可将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即分离型、汇聚型以及转换断层型(或平移型)。汇聚型又可分为俯冲型和碰撞型。

1、拉张型(分离型)板块边界

拉张型(分离型)板块边界是岩石圈板块(或洋壳)生长的场所,故又称为增生或发散板块边缘。

主要特征:岩石圈张裂、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与喷发,浅震,高热流值等。大多数呈锯齿状。又分为两种型式:裂谷(如红海裂谷)和洋脊(和洋隆)。

在拉张型板块边界处,两个板块相背而行,上升的岩浆物质所充填,形成新的洋壳。

2、挤压型(汇聚型)板块边界

挤压型板块边界是岩石圈板块对冲、消减、碰撞的场所,又称为消减或聚合板块边缘。由于两个板块在这里聚合,构造活动强烈、复杂,所形成的岛弧和山脉大多呈弧形。

四种型式:1. 岛弧一海沟系;2. 山弧—海沟系:如南美安第斯山弧一海沟系。3. 陆间海,如地中海。4. 地缝合线:如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

前两种以有海沟为共同特征;第三种由于洋壳接近完全消减、两大陆壳合拢,海沟表现不明显而接近于消失;第四种代表两个陆壳碰撞接触面与地面的交线。

它们代表板块俯冲—碰撞过程的不同阶段。

岛弧一海沟系: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边缘

根据岛弧所处的构造位置或与地壳的相关性,可将岛弧分为陆缘弧和洋内弧。

陆缘弧是以陆棚浅海与大陆相隔的岛弧,如台湾、苏门答腊、爪哇岛等。

洋内弧与大陆之间以具有大洋型地壳的边缘海或弧后盆地相隔离。

洋内弧又可分为:

(1)分离型洋内弧:弧体本身为大陆型地壳,因弧后扩张作用与大陆分开,如日本岛弧;

(2)稳定型洋内弧:弧后无扩张作用,弧体本身无大陆基底岩石,如阿留申岛弧;

(3)迁移型洋内弧:原是一个岛弧,后因扩张作用一分为二,靠近海沟的称火山弧,远离海沟的称残余弧或死弧,二者之间为弧间盆地,死弧之后为不活动边缘海盆地,如马里亚纳群岛;

(4)反极的洋内弧:位于海沟靠洋的一侧,如吕宋岛等。

在挤压型板块边界处,两个板块相向而行,作敛合运动。一个板块俯冲下去,一个板块仰冲上来,或表现为两个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常见的有四种情况:

1.两个都是海洋板块的接近。在接触处产生海沟—岛弧系,如马里亚纳群岛。

2.海洋板块和前缘带有岛弧的大陆板块的接近。在接触处亦表现为海沟—岛弧系,如日本、琉球等。

3.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直接接近。在接触处表现为海沟—山弧系,如南美西海岸。

4.两个大陆板块的接近。两个大陆板块互相碰撞,在沉积层内引起巨大推覆体和俯卧褶皱,并形成高原和弧形山脉,如西藏高原、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或形成高山和残余海盆地,如高加索山和黑海、里海等。

(3)剪切型板块边界

转换断层即是。

一般比较平直。这里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减。浅震活跃。发育碎裂变质岩。两侧板块沿边界相互错动,作剪切运动。

因此,板块构造运动有三种类型:挤压型,为褶皱作用或造山作用;引张型,为裂陷作用或地裂运动;剪切型,是伴随引张或挤压作用出现的。

正因为板块与板块间有构造运动存在,板块边界才成为构造活动带。由于板块间的运动方式不同,才有不同类型的板块分界线及其不同的构造活动特征。板块运动乃是产生地表构造的原因。板块边界和板块运动是板块构造研究的重点。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快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