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书法中的欹侧取势解析(书法中的欹侧是什么意思)

导语:常听说欹侧,你知道小楷中如何取势吗?小短文不会让你失望。

原创:乌石林硬笔书法 林元弼

纵观历史上著名的小楷经典法帖,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用笔上要么显得灵动飘逸,要么沉静敦厚;结体上空灵静穆,妍美古拙,尤其是欹侧,我们知道楷书最大的难度在于难以飘逸,小楷亦是如此,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何谓欹侧呢?欹侧指的是在平正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倾斜、挪动、改变、转换点画和偏旁部首的位置和角度,虽然每个单字的重心处于一种将跌未跌,甚至完全倾倒的不稳定状态,但却能造成跌宕起伏、纵横参差之势,富于意趣,虽为临危据槁之形,却有绝岸颓峰之妙。倪苏门在《书法论》中说:“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盖侧笔取势者,于结构处用笔一正一反,所谓锋锋相向也。此从运腕得之,凡字得势则活,得势则传。”这里所说的取势,取的就是一种欹侧之势。

那么具体如何表现欹侧之势呢?笔者认为主要从笔画和部件来谈。

一、首先,欹侧取势可通过笔画的伸缩、倾斜、改变来实现的。横画右上稍斜可取势,写成水平却无力;竖笔弯斜有态势,把弯斜的竖写成笔直的反觉无力。在练习中,我们如果将横写平,竖写直,部位写得端端正正,便感觉板滞无力,了无生机。

我们对比一下以下笔者书写的几组字,奇数的图是临摹钟繇小楷,偶数的为较为平正的字。大家不难发现奇数的字是不是显得十分活泼,充满生机活力。个别笔画的处理比较大胆,有意拉长,有意增加倾斜角度,使其显得惊险,有斜势但不会倾倒,平中取奇。具体笔者分析一下这三组字,我们重点看笔画,第一个“臣”字,左边的竖是向左倾倒的,这样是不是会造成这个字倒了呢?其实不然,它非常巧妙地利用右边横的斜势来达到平衡的效果,这就是斜而不倒,但字看起来就像昂首挺胸的正义之臣,正要向君王建言献策,这样的字便显得栩栩如生。“无”这个字最妙的就在于长横的斜向取势,换作平时写长横时绝对不敢那样写,下面跳跃的四个点配合这个斜长横,相得益彰,而图4则显得平正无奇,了无生气。“田”字横折的处理与左边的小短竖形成伸缩之势,这样处理一是为了造势,二是为了制造空间疏密的美感。

1

2

3

4

5

6

二、其实是通过结字的开合伸缩、摆动变化而实现字势的欹侧。左右结构的字,有时左半部微向右转,而右半部则微向左侧,势欲左意在右,势欲向右而意于左,造成一种相抱之姿而有离合之势。而在上下结构的字中,角度上也常有转侧之变化。如上部分偏于右欹,则下部分则向左斜倾。亦如转左侧右之法。有时甚至在字与字之间也有这种转侧。部件指的是部分偏旁、部首或局部作倾斜、相向、相背等处理,又能倾而不倒,平中寓奇,增加字的变化和意外的奇趣。先看图7的“路”字,左边还是写得较正,而右边则表现出外拓,与左边的正形成欹侧,“口”这个部件写得比较夸张,为造势做出不少贡献。同时左右空间的腾让也是一方面。通过这样一处理,你并不觉得右边的“各”是歪的,反而重心还是在的,因为上边的反文旁向左斜,下边的“口”向右斜,刚好达到一种平衡。而图8两边的处理就是一样平正。图9的“履”就是有意将里面的“复”写向左倾斜,一增加险势,二促进中宫的紧凑,也是一举两得。图11与图12的对比也是十分明显,右边“巾”的向左倾斜就是要制造相背之效。图13的“冒”其实下面的“目”重心是有意向右移位的,但这个字会倒吗?不会,原因还是上面那部分的巧妙处理,向右伸展,上放下敛,相映成趣。

7

8

9

10

11

12

13

14

类似的字例还非常多,笔者就不再一一列举,在此通过以上简单的对比分析,目的在于解释网友提出的魏晋小楷中的欹侧之势。简而言之,欹正得体,欹与正就是阴阳配合,配合妥贴了,字自然顾盼生姿,令人百看不厌。

本文内容由小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