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东吴重臣张昭身为孙策的托孤大臣为什么连在一起(张昭与孙策是怎么相遇的)

导语:东吴重臣张昭身为孙策的托孤大臣,为什么连丞相都混不上?

江东小霸王孙策大家都知道,汉末群雄之一,在孙坚被刘表部将射杀之后,意图江东。没有几年,孙策在江东的发展可以说很大,横扫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在此期间,孙策重用了徐州彭城人张昭。任命其为长史,相当于幕僚,却将文武大权全部委任给张昭了。论其关系密度,就好比齐桓公与管仲,这是孙策自己表的态。同时期相比,孙策和张昭的关系就如同刘备和诸葛亮。

可惜好景不长,小霸王孙策不幸在26岁的时候,就被刺客刺杀身亡。张昭作为孙策的肱股之臣,自然就成为托孤的代表。甚至孙策临死之前,还说出了“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经典名言,刘备也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换来了诸葛亮一生为蜀汉王朝尽职尽责。值得一提的事情,刘备死后,诸葛亮作为托孤担任丞相,相对而言,张昭作为孙策的托孤大臣,为什么没有成为孙权的丞相?

其实,分析这类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其一,张昭名气与影响力太大,有点功高盖主

汉末的名士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在汉末察举制度和征辟孝廉制度盛行的情况下,名士的影响力往往决定在政府部门的任职与否。张昭就是当时在名士圈中出类拔萃的典型代表。弱冠就举孝廉了,不接受,却跟王朗一起讨论旧君讳事。王朗是何许人也?曹魏王朝的三公之一,王朗和华歆齐名于中州,华歆与管宁、邴原共称一龙,又是太尉陈球门生,与卢植、郑玄等人都是同门。可以说王朗、华歆等在三国时期,可以说是超一流的名士。张昭能够与王朗一起交流,可想而知,张昭在名流的地位。

《三国志·张昭传》: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

正因为张昭在名流圈影响力大,所以孙策把他当个宝贝一样供奉着。尤其是张昭帮助孙策横扫江东的时候,北方的名流纷纷写信美誉张昭,说他非常厉害。这一点来看,张昭可以说非常受欢迎。

可惜,孙策突然死去,少主孙权继位。当时的情况,孙权年少,根基不稳,孙氏政权危机四伏,加上孙氏与江东士族矛盾大,连孙权之母吴夫人担心他不能成事,这个时候的文臣之首张昭却力挺孙权,包括武臣之首的周瑜也力挺孙权。这个时候的张昭“举邦惮之”可见其在江东的影响力,不过其不欺主年少,也是难得忠臣品质。

《资治通鉴》:昭容貌矜严,有威风,吴主以下,举邦惮之。

总之,孙策死后一段时间,张昭辅佐孙权安抚地方百姓,无论是镇守后方,还是领兵出征平叛,可以说在孙权立足未稳之际,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地位在东吴可以是如日中天,换句话说,有点功高盖主。

其二,面对曹操大军压迫,张昭却有点投降派的做法

曹操在北方厉兵秣马,率领大军南下荆州,意图一统天下。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爆发,面对江东这个诸侯,曹操可以说是先礼后兵,先写信给孙权希望他能够投降。

面对曹操的书信,孙权集团分成了2派,一个主战派,一个是投降派。孙权做梦也没有想到,力举投降的却是张昭,这个辅助自己,在东吴有着巨大影响力,在名流之中有着深远影响力的张昭。在次关乎到孙吴政权的生死存亡的时刻,张昭却跟自己的意志不一致,这是很危险的。也正因为这一点,孙权对张昭非常有意见。

具体表现在孙权称帝时朝会百官,直接向张昭表明自己的态度,明摆的反感当年张昭的投降观点——“如果听从你的主张,我早就乞食于曹氏了。”

《江表传》:权既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权曰:昭大惭,伏地流汗。

张昭为何有投降派的看法呢?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其汉末大儒的心理作用。作为汉朝的儒士,从心理上是无法抗拒汉室皇权观念的,汉室纵使衰危,仍旧奉为正朔。孙权只是地位诸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握有巨大的道义和政治优势,张昭心理上无法抵抗。不仅仅是张昭,很多心怀汉室的名流都无法抗拒,尤其是老一代名流儒士根深蒂固观念。

其三,张昭和孙权性格矛盾巨大

张昭刚直严肃,喜欢管教年少的孙权。觉得孙权有不对的地方,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不管孙权心里接不接受。而孙权刚开始是怕,只好听之任之。比如在孙权在武昌建都时,一边钓鱼一边喝醉酒,还向臣子泼水,张昭一气之下离场,还拿纣王的例子驳斥孙权,搞得孙权很没有面子,本来是君臣之乐,张昭这一走,最后搞得孙权里外不是人。

孙权长大了,掌权了,称王称帝了,张昭却没有成为丞相。东吴的丞相跟蜀汉的丞相一样,为百官之首、掌握大权,但职责是辅佐皇帝。东吴第一任丞相是名不经传的孙邵,我不说,大家可能还不知道他这个人。跟张昭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孙邵死后,东吴百官再次举荐了张昭。可见张昭在东吴百官之中的影响力,还是巨大的。然而,孙权直言张昭不合适,让顾雍担任了丞相。

《三国志·张昭传》:初,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曰:后孙邵卒,百寮复举昭,权曰:乃用顾雍。

2次丞相选举,孙权都拒绝启用张昭,可见孙权对张昭的意见有多大。其次,我们也看出孙权的气量太小了,后期孙权与张昭发生的“烧家门事件”也证明了孙权气量上的缺陷。

总之,作为东吴重臣的张昭,却因为以上因素,导致无缘丞相位。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太平御览》《华阳国志》《资治通鉴》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