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诗的诗句(赠别诗有哪几首)
导语:一首赠别诗,百般辛酸味,读完后让人感慨不已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赠别诗”虽然充满感伤之意,但它却又偏偏能够博得人们的喜欢。其实这主要就是因为送别诗饱含真情,将人间最真实、珍贵的“情”体现出来,从而达到与读者共鸣的效果。
不过一般的赠别诗都集中于“离别”之上,也就是说重在表达离愁别绪。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比如白居易的《南浦别》等等。
宋朝诗人陈师道也曾写有一首赠别诗,但是他的这首诗却与一般的“赠别诗”有所不同。此诗并不仅仅在于表达作者心中的离愁别绪,而是拔高了一个层次,将人世的艰辛与不易写得无比通透。
无关名气,旨在分享大美;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陈师道的这首与众不同的赠别诗。
别黄徐州
宋·陈师道
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自不工。
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
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
衰疾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
陈师道,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陈师道也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曾经受苏轼的举荐,做过徐州教授和颍州教授等。在诗歌创作方面,陈师道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充分体现着江西诗派的秉持风格。
42岁的时候陈师道在颍州落职,由于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寄居于徐州的岳父家中。次年,陈师道离开徐州时,写下了这首诗向他的朋友徐州知州黄君告别。
诗的首联从“曾经”说起,颇显沧桑之味: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自不工;自己的姓名曾经落在当时名流的荐书之中,但作者因为自己的才疏学浅、诗未全工而感到惭愧。
“刻画无盐”引用了《晋书》中“刻画无盐,唐突西施”的典故,妥当地表达了作者有愧于称誉的心情。当然,这也是他自谦行为的一种体现。
作者告别老朋友,为什么要说曾经的事情与自己的感想呢?这无疑是在为后文打基础。
另外,首联也比较充分地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沉郁又感伤的情感色彩,这是它在布局方面所体现出的作用。
接下来的颔联在首联的基础之上继续做补充,继续写作者的感想: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一时间虚名传遍天下,但谁曾想十年来,“我”却依然有途穷之感。
这一联的脉络与首联衔接得十分紧密,将作者得到举荐后所发生的事与产生的感想都道了出来。
陈师道曾经受过苏轼等人的举荐,从而从布衣身份变为徐州的教授,这对他来说应该算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但走上仕途并不意味着美好生活就此开始,作者所要面临的,将是官场中的各种考验。所以绍圣元年的一次罢免,就让陈师道感受到了来自官场的打击,品尝到了人世间的另一味艰辛。
“十年从事得途穷”,这七个字就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所发出的深刻感慨。
尽管官场失意,但作者依旧对仕途抱有希望,故而他在颈中这样说: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我”的头发虽然已经白了,但建功立业的心志还在,很感激老朋友一直以来对“我”的器重。
先写自己在生活与官场中的失意,再写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不得不说,作者还真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所以从颈联中,我们也便可以得知首联与颔联的最终意图:作者对老朋友“黄徐州”寄有一定的希望;他希望在官途方面,黄徐州能够帮忙举荐自己,从而让自己摆脱颔联中说写的“途穷”之感。
“青眼常蒙今昔同”不仅体现着作者与黄徐之间深厚的情谊,更体现着作者对黄徐州的钦佩与感激之情。
诗在最后集中表达情感,将“离别”的悲伤与哀愁之情一笔道出:衰疾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在病中与“你”道别,让人不禁伤心难过,将成行的老泪洒落在西风中。
想要说的话已经说完,该打的基础已经打得很坚实,那么作者把离别的话题与感伤的心情留到尾联中去表达,就显得格外有分量,格外具有感染力。
前六句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营造氛围、渲染情感,尾联顺势而出,将情感做以升华,在呼应前文的同时,通过生动的画面增强了诗的韵味,可谓收篇有力,延味无穷。
陈师道的这首诗,有“离别”之愁,更见人世之辛,的确是较为新颖的“赠别”佳作。
西风吹落离人泪,也说伤心也说愁;各位看官,当读完于陈师道的这首“赠别诗”,不知你有何特别的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