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秋声赋主要内容(关于秋声的奇特想象)
欧阳修是北宋的文坛泰斗,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醉翁,是“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六一居士,更是提携了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等人的前辈大师。
他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一生艰辛,三遭贬谪,虽身居高位,但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国家日益衰弱,政治改革艰难,他只能借“悲秋”这一主题,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写成了千古名篇——《秋声赋》。
说到“秋”,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提过它、写过它,而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对秋声的描绘,可谓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笔。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写自己夜读时听到奇怪的声音并描绘: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日:“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欧阳子,就是欧阳修自己。欧阳修晚上一个人正在静静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惊道:“好奇怪!”这个开头很吸引人,营造了一种特别的气氛。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呢?
他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把这难以捉摸的声音具体地描绘了出来,他说:这声音呀,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如秋雨潇潇;忽然,又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时,铮铮作响,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衔枚”,是指古代行军时战士口中衔着的类似筷子一样的东西,以防止出声。
雨声、波涛、金铁、行军这四个生动的比喻,让人感觉到这声音由远而近、由弱到强,变化急剧,而且还来势猛烈!它到底是什么声音呢?
欧阳修对童子说:“你出去看看。”童子走出去,揉了揉眼睛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吧。”
童子的回答把欧阳修从浮想联翩中,拉回到了现实,接下来第二段,点明了文章主题: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刚刚,欧阳修已经设置了悬念,这声音到底是什么,现在来点明——
我恍然大悟:“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欧阳修自问自答,开始描绘秋的特点:“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
这样一写,秋之色,秋之容,秋之气,秋之意,就活泼泼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这正是欧阳修的写作风格,叫“欧如澜”。
“欧如澜”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清代学者俞樾在评价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四人的文章风格时说的: “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以四种不同的水流,来形容四种不同风格的文章,欧如澜,就是说欧阳修的散文明畅,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华山
接下来,继续体会这种风格,看作者怎样描绘秋之威: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说这种秋气,是一种肃杀之气,让人速生冷颤,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施展它的一点余威,就会使绿草变色,树木凋零。
为什么会这样呢?欧阳修寻根溯源,找到了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原来啊,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从行刑待秋而决、征伐待秋而举,到乐有属西方的商调,律有属七月的夷则,商为哀伤,夷为杀戮,这些都是和秋有关的社会现象,欧阳修看到秋对万物有着强大的摧残力量,正是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因此秋声中有着永恒的悲伤啊!
文章写到这儿已经非常精彩了,如果我们写作的话就考虑结尾啦!不过,宋人写文章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要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有所感悟、得出哲理。所以,欧阳修当然也不会只是为写秋声而写秋声,那么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感悟呢?
看第三段如何抒情: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何况为万物之灵的人呢?
人在万物中最有灵性,无数的忧患使人的心情感伤,无数的世事使人的身体劳累,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红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
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这是全文的题旨所在,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作者慨叹:摧残人自身的,不是秋天,而是人自己!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都会耗损人的精气。莫再苦苦争荣,学会知足常乐吧。
欧阳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我们常常说了解一部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论事,我们来看看欧阳修的经历:
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
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
48岁又被宦官诬陷;虽然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
62岁辞去了官职,专心致力于《新唐书》的编纂。
66岁,终老颍州。
因此,《秋声赋》也是欧阳修对宦海沉浮、人生波折的深深感叹。
最后一段,当他把这一番道理对童子讲了之后,发现童子并不感兴趣,低头沉沉睡去了: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唉!秋夜又和先前一样寂静,只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唧唧虫声也是秋声啊,自己的叹息又何尝不是秋声呢!
然而童子却无法体会。53岁的欧阳修已经处在人生的秋季了,童子却正处于人生的春季,所以他们无法形成共鸣,他的深沉苦闷和满心悲凉也没有人能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