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卡丘尾巴上的黑色之谜(是谁动了我的记忆)
文|緣來醬子
皮卡丘尾巴末端的顏色一直以來倍受爭议,因为有很多人认为它的尾巴末端是黑色的,但是事实上比卡丘的尾巴末端只有黃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大家聚在一起聊当年谁做了什么蠢事,结果大家都说你就是这个“蠢”事件的主角,但你自己却一点印象都没有。
这种一群人的记忆和事实不符的现象,似乎真的存在过,甚至它还有一个神秘的名字,叫做“曼德拉效应”。
玄慧雯在师范大学本科学习期间完成教育心理学学习,在美国留学期间,完成了社会心理学专业,在他写的《曼德拉效应:令人细思极恐的行为逻辑》这本书里指出:曼德拉效应从发现那天就让人惶恐不安。
这个要从一个故事说起:曼德拉是一名南非“反种族隔离”的领袖,曾经入狱26年,1990年出狱后,在93-97年之间担任南非总统,直到2013年去世。
不过却有一群为数不少的人,却记得曼德拉早在1980年代已在狱中过世;甚至其中还有些人表示,曾在新闻中看到曼德拉的葬礼。
因此这种“记忆与事实不符”的现象,就被一个超自然现象研究者Fiona Broome 命名为“曼德拉效应”并成立了主题网站。
2010年,她在博客上声称,曼德拉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监狱中去世。可是事实上,被尊称为“南非国父”的曼德拉,当时还健在,直到三年后(2013年)才在约翰内斯堡的居所去世。
这样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秘?
除此之外,有些人连历史事件都有完全不同的记忆,其中一个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美国前总统甘乃迪之死。
美国前总统甘乃迪于1963年出访德州的时候,遭刺客以步枪暗杀。然而有一群人回忆起当年这个暗杀事件的时候,认为当时甘乃迪坐的车是四人座,而不是历史照片显示的六人座车。
这些都可以说是曼德拉效应,也可以说是“历史遭到篡改后”遗留的证据。
阴谋论的说法认为:有人回到过去篡改历史。用阴谋论的角度来处理自己无法解释的东西,毕竟没有人能回到过去,去证明你这一件事情,而且所有的反面证据都可以说是被篡改后的现实。
这样的故事似乎听起来很有趣,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深信不疑。先放下所谓的阴谋论,尝试用科学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相干的人,同时记错同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曼德拉效应?
第一是信念偏差,认为只要结论与自己的信念相符,我们就会判断它一定是正确的。
有信念偏差的人,总会觉得自己的记忆是对的,因此尽管是不小心记错,也会认为那些历史上的证据都是假的。
而这个信念越来越根深蒂固的时候,自己也就会更难去主动找出相反观点的论证,来确认自己相信的事情是不是真的。
当然这个观点可能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一大群人会一起记错,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看到的“虚假记忆”。
第二是虚假记忆。曾经有研究发现:只要透过反复地诱导询问,让小孩子仔细考虑一些没发生过的事件,会有29%的小孩产生关于这些事件的虚假记忆。
也就是真的记得一些其实没发生过的事情或许你会想,小孩子缺乏判断力所以比较容易误导,不过也是有关于成人的虚假记忆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Loftus就做过“大卖场走失”的记忆实验,也就是透过“语言暗示”,要求当事人尽量写下没发生过的事件细节,结果24名实验对象中有七个人产生了虚假记忆。
他们真的以为自己曾经在大卖场走失过,也就是说,人的记忆是可能会被误导的,甚至随着时间一久,自己可能也会产生虚假的记忆。
所以结合以上两种,如果有人因为不小心被误导,而让自己记错而产生了虚假记忆,然后又因为信念偏差,不愿意纠正自己的观点,那么只要有一次可能导致虚假记忆的“传播事件”发生,例如新闻报道中一时之间不小心放错了照片,那就有可能让部分的人以为错的照片才是对的,这也就产生了“曼德拉效应”。
所以“曼德拉效应”就是一种信息误传加上记忆偏差。
不过,人的记忆被误导的这件事,其实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如果在司法的办案过程中,警方或调查人员透过反复的诱导性询问,就有可能让证人对过去的事件产生虚假记忆,进而让错误证词引导办案的方向。
还有一种假新闻的议题,有人指出:假新闻比起真实新闻的事件,其传播效果高出70%,因为假新闻的内容会比较震撼,而且在转发的时候会有一些热议的评论。
就算我们不能确定这则新闻的真假,但是久了以后也有可能因为记忆的模糊、或者只记得假新闻的报道,却忘记了自己其实曾经心存怀疑过,因为这样的信念偏差,反而觉得假新闻就是事实。
正因为人的记忆是会被影响的,因此在记忆不保证100%正确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对自己的认知保持着更开放的态度,对一件事情要去看不同的证据和资料,以免受到信念偏差和虚假记忆的影响。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是一种确实掌握自己的念头与感受,勇于挑战群体观点的能力,和聪明才智并无太大关联。
有创意的独立思考者会专注观察自己的思考过程,练习挑战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习惯提出“为什么”。
要能判断信息来源。
除了内容之外,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来源。但内容本身如果逻辑紊乱、不符合事实,就可以省下判断来源的力气。
其次不预设立场且不带偏见。
刘润说:“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不要预设立场,才是好提问,错误的提问方式有质问、设问(自问自答)或暗藏假设;不愿去面对真相是“非理性地排他”,觉得只有自己才是对的。
再依理得出判断。
重要的信息要有判读能力,也就是说了解信息本身与内容、和内容与脉络之间的关系,才是掌握一段信息真实意义的关键。
最後要能批判自身信念。
批判性思考则分成对自我内在的批判,以及对外在事物的批判,它没有对错的分别,只有立场的不同,重视理性的评断。
由于批判性思考容易让人感到负面,误以为批评的意思,因此也有人称它作“思辨能力”。然而,想要获得思辨能力,就必须进行批判性思考。
记忆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的这个世界的认知就是基于记忆的,可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的记忆其实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篡改,被植入,甚至被删除,你会怎么想呢?
玄慧雯另外在《曼德拉效应:令人细思极恐的行为逻辑》这本书里提到11 种“自我认知偏差”的心理学现象,作者认为:伴随着时代的变化个体只有不断成长,变换思维求异创新才能顺利当下的变化让人生焕发活力。
互联网的神通广大不仅仅是传递信息、为人们提供娱乐和学习的机会,还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的认知。因此在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时,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切勿轻易从众站队,想清楚了再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