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哪一年开始走下坡路(日本是如何从巅峰)
前几日,看到日本的黑田东彦口出神言,非常直接地表示,日本经济面对的不确定性极高,密切关注的同时,如有必要,将毫不犹豫的进一步宽松,当时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唯一的感觉,是小本子的赌性好大,在国债崩溃,还是日元贬值中,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后续日本的命运,除了硬扛到美联储放弃加息缩表外,已无其它退路,不过今天主要想说的,不是这个大家都知道的事,而是日本是如何一步一部走到如今这个地步的!
1980年到1990年,是个很微妙的十年,用三句话来形容,中国开始日渐崛起,日本开始加速冲顶,美国开始产业升级!
我以前说过一件事,日本的第一轮产业升级是在1970年到1980年,也是个超级滞胀的十年,这时候的美国是痛不欲生,期间发生很多大事,美元黄金脱钩,中东石油危机,美国社会光怪淋漓。
如果现在的人跑去和那个年代的美国人说,日本要凉,苏联要倒,美国才是世界未来,一定会被人骂死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美国干啥啥不成,军事上和苏联比,处于下风,尤其是卫星事件带来的冲击极大,经济上和日德比,也是有心无力,优势产业都在丧失优势,以当时的眼光来看,确实没啥希望,咱们熟悉的美国嬉皮士,美式男女关系混乱,都是从哪个年代开始的。
但为啥最后,美国成功翻身了,其它的几个对手依次落败?
日本的产业形态其实很有意思,用我常说的一个词,叫“准战时体制”,什么意思,就是类似于打仗时,所采用的总动员方式,这个方式厉不厉害?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当可怕,可怕在哪里,可能很多人还是不清楚!
举一个例子,采用“准战时体制”的国家,调动,组织,动员能力,不是正常形态的国家可以想象的,相同的时间内,你生产一个商品,人家已经生产好几个了,不论是从量还是价格,你都没啥反手之力,说是降维打击,似乎也没啥不对。
这个体制是怎么形成的?这还是托了美国的福,二战后,苏联和美国开始平分天下,由于各国刚刚结束战乱,苏联那种思想还是挺有市场的,所以为了防止日本和欧洲被苏联同化,自己成为光杆司令,美国就加大对他们的援助,像日本的很多,原本属于战犯性质的就这么被放出来,前一段时间被刺的安倍,祖父岸信介就是当年的731组建者,还是个罪大恶极甲级战犯,但在老美的帮助下,后期不仅出来了,还当了三年日本首相,安倍对他祖父极其推崇,说他们都是一丘之貉,一准没错,所以前些日子那些哭坟的,不是真的蠢就是真的坏!
咱们接着说,前面的问题,这些战犯被放出后,碰巧又遇到当时美国准备对北朝动手,日本就成了物资生产中心,这群人由于很多是技术官僚(军事出生),对搞组织生产这事还是熟悉的,无非是从飞机大炮转换为战时物资,这也是第一代“准战时体制”的形成。
这里也多说一句,很多人不理解日本人对美国的感情为什么那么奇特,用简单的慕强,还足以解释全部,战后的日本,美国真的是下血本扶持。
没粮食,美国运,没技术,美国转,没市场,美国全包,最夸张的是美国,在日本本土居然还搞了土改,让日本那些佃农真正有了自己土地,这一整套下来,战后的几十年,日本的中下阶层的生活远比战前要好得多,所以你说这群日本人是该埋怨还是该感激那?
后期随着美国的放纵,日本战后被解散的那些财阀,以各种方式上演,“日本版真复传”,这时日本的生产形态又产生进一步进化,以财阀担当重大赛道技术主力,以中小企业作为分支赛道铺助,以美国的技术转让为参考,市场为导向,再叠加年工序列制和日本政府的无限资金支持,慢慢发展的越来越好,这一阶段可称之为“垂直式一体化生产”。
这种生产形态对比当时的欧美,显然是更有效率,本质上他就是一种类似于共同进退的联盟,用现在的话说,叫产业集群,以更强大的组织能力,整合大量的中小企业,进行内部的零件,订单,人力的高度互通,极大的提高了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生产效率亦得到巨大提升,这对当时的松散的欧美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欧美当时的经济,虽说还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贸易圈,经济也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它本身已经处于一个发达圈,内部的工人工资并没有比日本更有优势,在组织生产上也并没有比日本更懂得节约,或者说精致,自然比不过日本。
所以到了1980年到1990年日本加速冲顶的时候,世界的口号是像日本学习,日本模式成为了当时的显学,美国不能说无人问津,但声势亦大不如前,但结果日本还是败了,不仅仅是美日之间的贸易战,更多的还是日本没跟上时代!
随着中国打开国门,苏联日渐式微,整个世界的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年轻且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被释放出来,世界进入扁平化生产模式。
日本的生产模式只是在内部实现了高度优化,美国主导的真正全球化,却开始调动全球的资源为己用,以日本一国之力的优化,又如何比得上全球的资源优势?
没有比这张微笑曲线解释得更清楚了,欧美(尤其是美国)开始更进一步的产业外迁,一来,通过在全球设置大量GNP工厂,盘活那些基本没啥竞争力的企业,二来,释放那些被旧产业束缚住的资本,驱赶他们前往新兴产业。
科技时代最残酷的事,莫过于你被时代抛弃,你还一头雾水搞不清原因!
消灭马车的不是更快的马车,而是汽车。
抢出租车饭碗的不是更好的出租车,而是网约车。
战胜围棋冠军的不是另一个围棋高手,而是机器人。
打败日本的,并不是在垂直式一体化生产中,做得比日本更优秀,而是别人直接换了赛道,不跟你玩了!
日本,在上一代的产业链中,随着美国的全面落败,日本开始走向顶峰,坐拥垄断利润的同时,却又固步自封。
说起这个,也是人性使然,一个产业中,好不容易做到独占鳌头,有几个人舍得到手的垄断利润,转而将重金投一个未知行业,正常人正常企业都很难做出这种违背人性的事,大家都说是苹果引领了智能手机,其实不太对,最开始它只是个集成商,很多技术并非是它独有,但为啥最后是苹果,硬生生的以小博大,打败了诺基亚,而不是相反?
无它,利润太厚,诺基亚不舍得立刻转型,被苹果抓住这个契机,从功能机的赛道切换到智能机的新大陆,以至于诺基亚自己都说,明明没做错什么,怎么就败了?
事情到这里其实还没结束,以1990年为起点,美国产业升级成功,进入信息化时代,日本在科技链上沦为第二梯队,虽说已无法再与美国争锋,但如果可以保证旧有的产业链,依旧可以过很不错。
可惜,随着中国崛起,最先感受到压力并不是美国,而是身处于美国下游的产业链,不同于四小龙四小虎,这几个国家不论是人口素质还是人口总量,都难以对日本产生全方位的威胁,只有我国,真的是太大了,这里的大不止是生产大,也包括市场大,这就形成了一旦有产业链进来,凭借这各种生产要素,自身会形成一个产业黑洞,在依托与大市场,产业链会在利润,以及消费层次提高的驱动下,慢慢地依次迭代。
所以一直以来都有句话,当我国完成了全面的工业化后,为后续国家带来廉价工业品的同时,也基本地断了他们工业化的路,比我们好的没有我们价优,比我们价优的没有我们质量好,不客气的说,如果没有我们的允许,后续国家的工业化会变得异常曲折。
当然,我说得好像我们很牛,但是也要客观承认,从1980的年起步,到2022年电车对油车的围剿,中间的时间跨度已经长达40年,日本依旧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进行产业转型,但依旧被他完美的错过了。
自打日本房股破灭后,日本社会都倾向于通过直接印钞的方式来拉动需求,尤其是安倍上去后,将这一政策拉到极致,好处是确实将日本的经济定住了,但自身也被彻底框式,假设所有的产业都可以通过,拉低日元汇率的方式提升竞争力,以达到出口赚取利润的目的,那又何必执着于产业升级呢?
就像1980年到1990年的美日产业链更替,如果美国不是被逼得无路可走,很难相信美国会切换赛道,现在美国被我国看似步步紧追,但又远没有到达当年美日竞争时,全面落败的地步,所以他做的不是切换赛道的,反而是通过打压后来者,维持住婆罗门,这就是人性,如果有的选,谁会想着放弃到手的垄断利润,反而去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创业?
更严重的是日本已经是一个高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社会,高龄代表着守旧,代表着消费递减,不愿尝试新鲜事物,少子代表着断档,有效需求不足,产业更替缺乏人手,社会变得越来越僵化,这又进一步触发老年人的防范心理,他们不愿意放手,不愿意给年轻人机会,年轻人不仅要承担越来越大的养老压力,还要被固定在底层,不得寸进。
这叫啥?典型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无限内卷,大量的资源被凭空消耗,再好的计划,也会事倍功半!
单凭日本自身的力量,已经不可能再走出来了,唯有从外部获取增量,才有一线生机,日本为什么这些年越发的,在中美之间来回跳跃,无非也就这点心思了。
今天之所以写这个,是因为日本的这段历史很值得我们借鉴,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一直躺在功劳簿上,吃喝一辈子,如果不在自己还有余力的时候,往更高的产业链冲刺!
好一点的是陷入日本式的年老和年轻之间的无限内卷,对,大伙没看错,即使日本已经这样了,但这已经是比较好的结局,至少它还享受了三十年的富贵。
最差的结局,自然是东南亚,以及拉美,产业链中端都没突破,直接掉入,“收入陷阱”,从此产业链被锁死,顶层沦为买办阶级,底层只是为了活着,便倾尽全力,这点大伙要分清楚,不要瞎联想,一个富国的穷人和穷国的穷人,即使同样是“穷”,但穷的含义,标准,完全不是一回事。
所以咱们的路,注定道阻且长!
本文由大渔的江湖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文由大鱼的江湖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