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的励志故事
三字经的故事详细解读及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注释]
初:初生之物。性:指人的本性。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
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苟:假如、苟若。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专:有恒、专心的意思。
[语译]
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故事]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得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讨厌的人。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注释]
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 择:选择。处:居住的地方。机杼:机,织补用的木架子;杼,织补用的梭子。窦燕山:原名窦禹均,幽洲人,因为当地名属燕,所以又名燕山。义方:指良好的家训。
[语译]
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
五代后晋时,燕山地方有个名叫窦禹均的人,教导孩子的方法非常好,因此他的五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博得人们的赞誉,当时,没有人不知到他们的。
[故事]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注释]
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较,第二个是师之教。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子:这里指为人子女。不学:不肯读书学习。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为:作为、成就。
[语译]
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注释]
琢:雕饰琢磨得意思。器:器皿,比喻成就。义: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亲:接近。
师友:老师与朋友。礼仪:泛指一切礼节仪式。
[语译]
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的石头,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奋求学,是不会懂得礼节道义的。
做人子弟者,在年纪还小的时候,便要多多亲近好的老师及好的朋友,从而学习到做人处世的基本礼节仪式。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
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注释]
香:东汉时代的孝子,姓黄名香。温席:温暖枕席。执:实地去做。
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年才四岁,便知道谦让之礼。弟:动词,尊敬兄长。
长:这里指兄长。知:晓得、了解。
[语译]
黄香九岁的时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体温暖床上的枕席,再请父亲去睡觉。他这种孝亲的行为,不但是他该做的,也是我们应效法力行的。
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人送来一篮梨子,他便以知道把较大的梨子让给哥哥,自己挑较小的吃。他这种尊敬兄长的德行,也是我们从小便该知道的。
[故事]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
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
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注释]
首:首先、最先。孝弟:孝,孝顺父母;弟,恭敬兄长。次:接下来、其次。
见闻:眼见与耳闻,指看到和听到的知识。数:数目或数字。文:文学。
[语译]
一个人必须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其次要学习各种常识,并且要了解基本的算术及认识文字,才能够研读古人的文章。
天的万物得计算,都是从一开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接着还有十到百,百到千,千到万,一直变化下去,没有止尽的时候。
[故事]
一个人无论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学问,都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绩,千万不要学明朝的吴同喔!小朋友看了后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
吴同是明朝人,从小便跟着泥匠师傅学功夫,但是吴同是个很懒惰的人,每次师傅交代他的事,总是一拖再拖,然后草率的完成。
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艺能象师傅一样好,可是又不肯从最基本的手艺慢慢练习,所以学了几年,还是盖不了一间房子。这天,师傅决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内盖好一间房子。
吴同心想,这实在太容易了,只要把从师傅那里偷偷学来的技术用上就可以了,于是,不到三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一间房子。
第四天时,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使得吴同盖的房间顿时倒塌成一滩烂泥。还没有让师傅看过,自己盖的房子就这么,没有了,吴同心里既懊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循序渐进的把盖房子的工夫学好,不再好高骛远了。
(七)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注释]
三才:为天才、地才、人才的总称。三光:是日光、月光、星光的总称纲:纲领、要领。
义:凡事合宜的意思。亲:亲切和睦。顺:和顺无争。
[语译]
三才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部分,什么是三才呢?就是包含了雷、电、雨、雪、风、霜、云、雾的天空;包含了山、河、草、木、鸟、虫、鱼、兽的大地以及万物之灵的人们。此外,三光照射着大地,使生物得以生存。什么是三光呢?便是日光、月光和星光。
人与人之间要维持良好的关系,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纲领,那就是君臣之间要讲义理。父子之间要亲睦夫妻之间则要和顺,这样国家才能充满祥和安康的气愤。
[故事]
如果要改善社会的风俗使天下永远和平,人类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妇间的相处关系,一旦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许多纷争就不会发生了。
有一次,楚庄王招待臣子们喝酒,喝到一半,烛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时,调戏楚庄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这个人的帽带,准备等烛火从新点燃时清楚庄王将他治罪。
楚庄王知道这件事后,很自责地说:
“都是我请喝酒,才会发生这种事,现在大家都把帽带解下来,再继续喝酒吧!”
等到烛火从新亮起,在座的每个大臣,没有一个人系着帽带。如此一来,妃子要楚庄王抓的大臣,也无从查起了。
几年后,楚国与敌人作战战争中有位奋勇杀敌,立了不少功劳的将军,正是当年被妃子扯下帽带的人。他为了报答楚庄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报他的恩德。他们这种君臣之义,确实让人由衷钦佩。
(八)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注释]
曰:说道,提到。春夏秋冬:指一年四季。运:循环、运转。不穷:没有终止的时候。
南北西东:指四方。应对照、相应。中:中央。
[语译]
一年中有四季之分,从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这四个季节的次序一直不断地运转循环着,没有终止的时候。
在我们周围有四个方向,一个是南方,一个是北方,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东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中央为中心,有了中心四方才有依据。
[故事]
远古时代的皇帝,是个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万物的神。
当时,有个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蚩尤,由于他不服皇帝的指挥,皇帝决定率领军队攻打他。
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分别掌管八十一个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们便团结起来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来对付皇帝,所以当两方交战时,皇帝的军队显得有些招架不住。
这次,碰巧起了大雾,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军队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决定暂时收兵,等雾散之后,再继续战斗。
皇帝使用新发明的指南车参与作战,这种车子的正前方有个铁娃娃,无论在哪里,娃娃的手指一定指着南方。于是,就靠着指南车,皇帝轻易的打败了蚩尤的军队。
(九)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注释]
五刑:就是水火木金土。本:根源、依据。
十干:又叫“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又叫“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语译]
水火木金土是古人所说的五行,古人认为天下的种种东西实在太复杂、太深奥了,使用五行来函盖一切事物的得失。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跟一、二、三、四、五的数字一样,十分复杂,但似乎也十分有条理。
古时候计时标记有两种,一是十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二是十二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故事]
候的人,看见天下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觉得太复杂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观念来概括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认为天下的事均和五行有关。
有个叫邹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说。他认为作天子的一定要拥有五行中的一德,这样地位才能稳固。
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说皇帝的了土德,因此当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颜色就是黄色。后来,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兴起,就是夏朝的禹。
“五行”的道理有点复杂,小朋友稍微了解一下就够了。
“天干和地支”相传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来计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从甲子开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
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十)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注释]
躔:星球在宇宙中运行的路线。中权:位于中央的要地。
[语译]
太阳在银河的亏轨道叫黄道,在地球的中央,有一条赤道它是由地球地轴垂直的一个大圆圈,这是一个假想的线用来表明位置的标记。
赤道附近的气候最炎热,中国的位置在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各类型气候都有。
[故事]
很久已前的人们,对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有许多的疑问,有人说,地球是平的,也有人说地球是由一只大乌龟背着,只要走到世界的头,就会掉进大海里。一直到哥伦布饶了地球一周,仍回到原来的地方,才有了“地球是圆的”说法。那时侯,有许多人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主宰,周围环绕着其他的星球。尽管也有人提出太阳为宇宙中心的说法,可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说法才被接受。事实上,地球不仅会转动,而且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太阳系又围绕着银河转,对整个大宇宙而言,银河只不过是个点而已,所以,人类在宇宙中,其实是十分渺小的。
(十一)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衡横此五岳山之名
[注释]
江河:长江与黄河。淮济:淮水与济水。渎: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纪:代表。
岱:岱山,也就是东岳泰山。岳:高山叫岳。
[语译]
在中国的国土上,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有长江、黄河、淮水和济水,堪称中国河流的代表
此外,尚有五座有名的大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
[故事]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条主要的河。
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恰好将中国分成两半。
宋朝时,外患金人企图横越长江,结果被宋朝的战鼓声,吓的不敢渡江。
至于黄河,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不过,长泛滥成灾,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至于“五岳”,则各有动人的故事,这里只介绍西岳,山势非常险恶。相传,唐朝的韩愈有一次奋力登上山顶后,就双腿发软,没有勇气下山,最后只好麻烦地方官员派人把韩愈灌醉,将他抬回家。
传说位在河南的嵩山及山西的恒山,都曾有人在此修炼。会吹笙的周灵王太子乔,曾在恒山修成白鹤仙人;张果老是八仙中的一仙,他是在恒山修成正果的。
(十二)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注释]
士:读书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民:人民。良:比如栋梁、基础。义:事之宜
礼:天理的节文、人事的仪则。只智:对世间事理的认识与了解。信:诚实无欺。
常:恒常不变的法则。不容紊:不可以紊乱、疏忽。
[语译]
谈到读书人、农民、工人和商人这四种人,都是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栋梁
仁、义、礼智、信五种恒常不变的法则,则是要做人做事的标准,绝对不可以紊乱、轻忽。
[故事]
古代的社会,把人民的职业分成四等,到了今天,已经有所谓的“三百六十行”,不管从事哪一行,只要努力工作,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在许多的行业中,以农业和中国的关系最密切。
据说,汉朝时有个叫孟尝的太守初调到合浦时,发现那里的人们不懂得耕田。只能拿珍贵的珠宝和邻国交换米粮,一旦珠宝用完了,只好活活饿死了。孟尝一到任,便开始教人民耕种的技术,于是合浦渐渐的富足繁荣起来。
人民的饮食问题解决后,“五常”的德行,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代有个孙叔敖,为了不让别人见到两头蛇而丧命,便将蛇打死,埋了起来。
东汉时有个荀巨伯,为了照顾生病的朋友,宁可让强盗杀了,也不愿意留下朋友自己逃命。
他们的故事,正是实践五常的最好例子。
(十三)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鱼虫有鸟兽此动物能非走
[注释]
地:土地、土壤,或泛指地表。生:繁衍、生长。草木:花草和树木。
植物:与动物相对,为百谷草木的总称。遍:分布,到处都有。飞走:飞行或行走。
[语译]
地面上除了人类以外之外,还生长着许许多多的花草和树木,我们把他们总称为植物,这些植物在水里和陆地上都有分布。
另外,地面上还有很多昆虫、鱼类、鸟类和兽类,我们把他们总称为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飞翔,有的能在地上行走。
[故事]
大约在两千年前,中国已有了许多关于花草树木、虫鱼鸟类的奇妙神话。
《山海经》是一本专门记载古代地理的书。书上说,有座招摇山,山上长了一种叫“祝余”的草,形状有点象韭菜,吃了以后,就象吃了米饭一样,可以有很饱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种树,在树干的地方,有一圈圈黑色的纹理,这纹理有个奇怪的名字,叫“迷谷”,如果把迷谷带在身上,就可以躲避妖魔鬼怪。
有个传奇而又有趣的国家“黑齿国”,住在这里的人民都长着一口黑牙。在黑齿国的一个山谷里,有棵扶桑树,传说当时天上的十个太阳都会到这里来沐浴,十分有趣。
这些多彩多姿又有趣的故事,虽然是编造出来的神话,但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这个世界所抱持的浓厚情感呢!
(十四)
稻粮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注释]
梁:比粟还要大一些的粮食,可以酿酒。菽:豆类的总称。
麦:北方人主要的粮食,有大麦、小麦、燕麦等。稷:很象高粱的小米。黍:黄米。
六谷:即稻,梁、菽、麦、黍,稷等六种粮食。豕:猪。
六畜:即马、牛、羊、鸡、犬、猪六种动物。
[语译]
六谷是人类用来维持生命、促进健康的主要粮食。什么是六谷呢?就是稻米、高粱、豆类、麦类、黄米和小米等六种农作物。
还有六畜是饲养来挤乳、生蛋和供人观赏用的,什么是六畜呢?就是马、牛、羊、鸡、狗和猪等六种牲畜。他们本来都生长野外,后来才被人饲养在家中。
[故事]
中国的老祖先们,先学会了畜牧后,才开始播种耕作。
在尚未动的畜牧前,只能拿着木棒、网子到深山里捕捉野兽;当他们发现一时宰杀不完的野兽,可以关在栅栏内饲养后,大家便把捕捉来的野生动物关了起来,等到需要时,再捉来宰杀,这也就是畜牧的起源。
以前有着利爪的动物,像牛、马、羊……等,由于被人饲养而不能再随意乱跑,因此那些利爪便慢慢退化了。
人懂得利用畜牧来供应自己的食物后,又在偶然间,发现牛羊喜欢吃某种谷子,便撒了一些在栅栏四周,没想到,第二年这些谷子竟由一棵棵小幼苗,长成了结满谷子的植物,就这样,人类学会了耕种。
不过,并非种植物结的果都适合人类食用,在众多野生的植物中,稻子、小米、麦子、黄米、高粱等谷类,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这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主粮“六谷”
(十五)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注释]
喜:愉快、高兴。怒:愤怒、不快。哀:悲伤、哀愁。惧:害怕,恐惧。
欲;思慕、贪求。具:具有、具备。赤:就是红色。识:分辨、识别。
[语译]
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相当奇妙的感觉,有内心很愉快的喜;有很生气的怒;有很悲伤的哀;有很还怕的惧有很喜欢的爱;有很讨厌的恶;有内心贪婪的欲。这喜、怒、哀、惧、爱、恶和欲,我们称之为七情,七情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情感。
我国古代还有所谓的五色,这五色是古人所说的正统的颜色,包括青色、红色、黄色、黑色及白色。我们的眼睛能够很容易的把这五种颜色分辨出来。
[故事]
七种情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如果刻意的去掩饰,反而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困扰,以下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隋朝的长安城,有个叫杜子春的年轻人,由于生活奢侈,因此父母留给他的积蓄,很快被他花光了,后来,他只好到街上去乞讨。
有一天,当杜子春到街上乞讨时,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见他颇有慧根,就把他带回山上。道士对杜子春说:
“我决定将你改头换面,从今以后,你不能有任何的感情,一旦通过考验,你就能修成正果和我一样做道士了。”说完,便让杜子春下山去。
杜子春牢牢记住道士的话,他不开口说话也不笑,许多认识他的人和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不睬,真的做到了道士所交待的话。
这时,杜子春不觉有点得意,就在这一瞬间道士出现了,他很生气杜子春如此沉不住气,于是杜子春又恢复乞讨的生活方式了。
(十六)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注释]
甘:甜,辛:有刺激性的味道,比如辣味。含:衔在口中、包容。
膻:骚味,像羊身上的味道。焦:东西煮或烧的过度所产生的气味。臭:气味。
嗅:鼻子对各种气味的感觉。
[语译]
酸、苦、甜、辣、和咸味是我们平常所吃食物的五种味道,都能够用嘴分辨出来。
羊的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臭味是五种基本的味道,也是我们的鼻子所能嗅得出的气味。
[故事]
在中国民间,有个关于嗅觉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乡下人,成天好吃懒做,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吃甜食,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是甜的,他都喜欢吃。
他有一个很灵敏的鼻子,专门用来嗅甜味的,就算是掉了一小颗的糖,他也能用鼻子把它找到。
他的妻子见他田也不耕,工也不做,生活就成问题了,便要他出去学些技能回来。
这个爱吃甜食的人,听了妻子的话,之后乖乖出门去了。在路上,他看见一只白鹅掉进泥巴坑里,不久有一群人急急忙忙跑来要找白鹅,他对那群人说:
“我用鼻子帮你们找找看。”
于是,他东嗅西嗅的,带领他们来到泥巴坑,大家发现白鹅额果然就在里面,感激之余,便称他为“好鼻师”。
据说,当好鼻师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无数的蚂蚁,这些蚂蚁慢慢演变到现在,变成了东嗅西嗅的昆虫,正和好鼻师生前的习性一模一样。
(十七)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词四声宜调协
[注释]
匏:匏瓜,可吹出音乐的笙器。土:瓦制的乐器。革:牛皮制的鼓。木:木制的乐器
石:玉石做的乐器。金:铁制的乐器。丝:制作琵琶琴瑟之类乐器的材料。
竹:制作管箫之类乐器的材料。平:汉语的第一声及第二声。上:汉语的第三声。
去:汉语的第四声。入:短促的声音。
[语译]
古时候有八音之说是我国古代八种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什么是八音呢?它包括由紫竹制成的笙器——匏;由黏土制成的瓦器——土;由皮革制成的鼓——革;由木块制成的祝歌——木;由玉石制成的磬——石;由铁制成的钟——金;由韧线制成的弦——丝;由竹制成的箫管——株。说到语言的音调,也有四声之说,即分平、上、去、入等四种声音。这四声必须得到调和,听起来才会感觉到舒畅愉快。
[故事]好的音乐不但可以调剂身心,还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我国古书中,记载着许多中国传统的乐器,并且也记载了关于以琴会友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名叫俞伯牙的人,他虽弹的一手好琴,却苦于找不到能与他分享的知音。有一天,他的琴声吸引了一位樵夫前来聆听,这位樵夫名叫钟子期,他被余伯牙的琴声深深感动了。
余伯牙遇到了这位知音,心里好高兴,便和钟子期结为异性兄弟。
两人约订明年的今日,伯牙要到钟家村拜访子期,顺便让子期欣赏他的琴艺,时间过的很快,他们约定的时间到了,余伯牙如期去拜访钟子期。
没想到,钟子期竟然已经过世了,余伯牙悲伤的来到子期坟前,对着子期的坟,将琴摔个粉碎,并发誓从此在也不弹琴了。
这对因琴而结缘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的却很让人感动。
(十八)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子自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注释]
高:高祖父。曾:曾祖父。身:自己。玄:玄孙子。曾:曾孙子。
九族:从高祖父到玄孙子,一共九代的总称。人之伦:人们的尊卑长幼次序。
[语译]
从高祖父生曾祖父,从曾祖父生祖父,再从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自己,我自己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从自己的儿子、孙子,一直传到曾孙和玄孙,就是古人所说的九族。这是人们尊卑长幼的秩序,绝对不可混杂越礼。
[故事]
汉朝时,有个名叫伟伯余的读书人,每当他犯了错误,母亲总是拿着棍子教训他。孝顺的伟伯余,自知做错了事,便虚心听从母亲的教诲,落在他身上的棍子愈重,他反而感到高兴。
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竟然哭了起来,母亲便很着急的问他是否打的太重了。
伟伯余回答说:
“以前母亲打我,都打的很重,表示母亲身体还很健康,今天,母亲打轻了,可见母亲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我怎么能不难过呢?
这正是伟伯余发自内心的孝心和真情啊!
周朝时,有个治礼作乐的周公。有一次,周公的儿子伯禽有事要见他,竟连续三次被周公打了出来。伯禽觉得很疑惑,便找贤人商子求教。商子带伯禽到南山上,说:
“这里有棵乔树,高大又比值,哪里有棵梓树,低矮又卑下,你仔细想想这两棵数,就知道原因了。”
伯禽着才明白自己当时忽略了尊卑的道理。
(十九)
父子恩夫妇顺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注释]
恩:恩爱,父慈自孝。从:顺从,夫唱妇随。友:友爱。恭:恭敬。序:秩序、次序。
君:君主。臣:臣民。忠:尽己心力以待人处世的美德。
[语译]
父亲与儿子间彼此要注重慈爱与孝顺的恩情;夫妻之间必须和睦相处夫唱妇随;身为兄姊的人必须友爱弟妹;而身为弟妹的人则要恭敬兄姊。
年长和年幼的人在一起相处,必须注重长幼尊卑的次序不可越礼;朋友之间必须以诚相待,相互照顾;一国之君必须尊重他的臣民,爱护他的百姓,如能做到这一点,臣民们自然会对他效忠。
[故事]
有个关于夫妇之间顺从和睦的故事是这样的:
汉朝时有个鲍宣,他娶了桓少君为妻,因为桓少君家里相当富有,所以他嫁过来时,带了许多的嫁妆和奴仆。鲍宣看了,心里很不高心,便要桓少君把这些嫁妆退回娘家。
桓少君听从了鲍选的话,把仆人都遣了回去,并把嫁妆分给他们,自己换上朴素的衣服,和鲍宣过着艰苦的生活。
这一则是讲兄弟友爱的故事。
我国汉朝时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
有一天,家里突然闯进来几个强盗。这几个强盗把他们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抢光了,就是找不到吃的东西,饿了很久的强盗一见长的白白胖胖的赵礼,便决定将他吃了。
赵孝连忙跪在强盗面前说:
“大爷,你们吃我的肉吧!我的肉比较好吃。”
强盗们被这对友爱的兄弟所感动,于是就放了他们。
(二十)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功至丝麻五服终
[注释]
十义:即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顺叙:照着去做、遵守。斩衰:父母去世时子女穿的孝服。齐衰:祖父母去世事时,孙子女穿的孝服。
大功:为亲兄弟治丧时,所穿的丧服。小功:为堂伯叔治丧时,所穿的孝服。
丝麻:为外祖父或表兄弟治丧时,所穿的孝服。五服:五种丧服。
[语译]
我国古人非常注重十义,认为是每个人都要遵从,不可疏忽的事。什么是十义呢?就是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种美德。另外,对丧礼也应该遵从五服的礼节,什么是五服:就是当父母去世时必须穿斩衰的丧服;祖父母去世时应该穿齐哀的丧服;自己的兄弟去世时,必须穿大功的丧服;伯、叔父去世时必须穿小功的丧服;表兄弟去世时,必须穿丝麻的丧服。
[故事]
古代的葬礼和现代的差不多。
按照习俗,要先替死去的亲人沐浴,然后穿上干净的衣服,还要在他的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孔放一小块玉,玉可以防腐,这也就是希望亲人的尸体不要腐烂。
官位愈高或愈富有的人,他们所穿的衣裳就愈华丽,而且陪葬品也愈珍贵,至于一般普通人家,就只能用一小束干草盖住了。
死者的亲人,依据和死者的亲疏关系,穿的孝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丝麻五个等级,就叫做“五服”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在传统礼节里,丧服和丧礼的规定是很繁复的。空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这么说:
“与其在亲人死去以后杀牛来祭墓,不如在亲人还活着的时候,就多烹调些美味食品来孝敬他们。”
这段话告诉我们,当亲人还健在时,该有的孝道或礼仪就应当遵守,不要等亲人不在了,才做一些弥补的工作,这是没有意义的。
(二十一)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将说文
[注释]
礼:人与人往来应注意的仪节。射:射箭的运动。御:驾驶马车。书:书法、写字。
六艺:六种技艺。不具:已经不存在了。说文:书名,全书叫《说文解字》。
[语译]孔子讲究六艺,认为每个读书人都应该精通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法、数学等六种技艺。本来古人精通六艺的人很多,但是今天已经不再见到了。
只有书法这门学问,直到现在还是每个读书人必须休学的课程。只有先识字,才能去研究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这本书,进而研究高深的学问。
[故事]
据史书的记载,孔子的门徒中有七十二个人精通六艺,虽然古人认为读书就要学这六项技能,但是,到了我们这时代,凡是讲求专精,只要成了专家,就能为社会国家贡献。
造就一个专家,首先要归功于文字的发明。
中国的文字,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关于他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据说,文字是由皇帝的史官仓颉所创造的。
神话中曾提到:当仓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天上掉下来许多米,而鬼也在夜晚号哭。不管这些神话是多么不可思议,有一点是我们应该明白的,那就是:文字并非靠一个人或是一朝一夕的时间就能创造完成的,正确的说法,是由沧颉整理而成的。
中国有一部重要也最完备的“字”书——《说文解字》,专门记录文字的由来,由这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中国文字的起源及演变。
所以,要认识中国文字,就应该读读《说文解字》。
(二十二)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注释]
古文:这里指甲骨文和金文。隶:隶书。草:草书。广学:多方面广泛的学习。
惧:害怕、恐惧。繁:多。略:大略、大概。原:根本、原由。
[语译]
我古代的文字类很多,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和草书,在学习时,一定要把这些文字认清楚,以免混淆补情。
在整个宇宙里,知识实在太丰富了,如果你想广泛的去学习,那是很不容易也无从学起的事。不过,如果能够大略的做个研究,还是能够了解其中基本的道理的。
[故事]
中国文字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不断演变而成的。
在没有文字之前,聪明的人类要记事或表达意思,多以结绳及绘图的方式来代替。
据说,到了皇帝时,史官仓颉觉得没有文字十分不方便,就以日月鸟兽的形状所到来的灵感,照着样子画出来,成了最早的文字。
后来要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可以靠古代的书籍器物,得到概略的了解
像刻在牛骨和龟壳上的文字,是现今所挖掘到最古老的文字,由于是用刀刻的,所以“甲骨文”的最大特色是转折处多成方角,如“丙”在甲骨文中,便是写成:“四”(下面没有横)。
金文,是刻在金属上的文字,文字的线条比甲骨文复杂写。后来,有了较进步的大小篆,大篆的结构方正,左右对称,小篆的字体已略具国字的雏型了,线条简化匀称,如“马”字,在小篆中就写“馬”。
到了隶书、草书时代,中国文字已经到了定型的阶段了
(二十三)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注释]
训:教育指导蒙:小孩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训诂:研究字的意义。句读:一句为句,半句为读。为学者:做学问的人。小学:指研究字形、字音、字义的学问。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语译]
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了。
[故事]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二十四)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注释]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的书。记:记载。善言:善言善语。
孟子:孟轲所写的书名。止:与“只”相同。
[语译]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空子的弟子和再传的弟子,把孔子或是孔子弟子曾说过的善言善语,记载编辑而成。
而《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整本书的主旨,是在谈道德仁义的道理。
[故事]
《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书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来说。
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们道理,弟子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
席间,有弟子问孔子:
“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
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子,又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
说完,便离开了。
满头雾水的弟子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
“老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
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真要做好,还不太容易呢!
(二十五)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注释]
中庸:书名。孔伋:孔子的孙子,也就是子思。大学:书名。曾子:也就是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修齐:修身、齐家。平治:治国、平定天下。
[语译]
《中庸:这本书是孔伋所作的,“中”的意思是不偏,而“庸”是不改变。
而《大学》这本书是曾参所作,内容则是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故事]
《中庸》其实就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
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视现实生活,也不会沉溺在梦想里。
有一次,家里穷的没饭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荐去当县令。虽然他并不相当县令,但是迫于现时,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顾全大局。
后来,有个朝廷大官要到陶渊明这个县来视察,他的属下便提醒陶渊明,大官来时,要记得多说些好听的话,对大官要必恭必敬的,这样才能有升官的机会,陶渊明听了很不以为然,感叹地说:
“难道就为了区区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别人弯腰吗?”
于是陶渊命将官职辞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新过着农耕的生活。
陶渊明在政治上虽然谈不上什么功绩,在文学著作上也没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洁的中庸哲学,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二十六)
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注释]
熟:熟悉。孝经:名书,孔子所著,内容是阐述孝道。通:了解、明白。如:象。
六经:《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和《春秋》合称六经。号:称为。当:应当。
讲学:讲解而研究。
{语译}
把《孝经》和《四书》研习的十分熟透之后,便可以开始去研究六经了。
什么是六经呢?便是《诗》、《书》、《易》、《礼》、《乐》、和《春秋》等六部经典,记载着各种常识,我们应该仔细的研读、理解。
[故事]
《孝经》是讨论孝道的书,内容是记载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论孝情形。自古以来,孝经就被推为谈道德理论的重要典籍。
舜帝年轻时,非常孝顺,感动了顽劣的父亲,和长设计要陷害他的后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后,仍然象以往一样孝顺。这种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真孝。
孝顺的最高境界,不仅是要孝顺父母,扶持父母而已,还要做到显耀父母的名声。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年轻的时候秦朝暴政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尽苦难,就在心中立下了一个拯救国家并且让父母感到荣耀的志愿。
于是,刘邦带领军队南征北讨,终于当上了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
当他回乡省亲时,他的父亲见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刘邦不仅连忙阻止,还封父亲为太上皇。
这就是孝亲最好的例子了。
(二十七)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熏诰有誓命书之奥
[注释]
连山、归藏:都是《易经》的一种。书:《书经》
[语译]《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书合称三《易》。这三《易》是用“卦”来详细说明宇宙间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
典谟、训诰和誓命是《书经》的篇名,也是《书经》一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故事]
《易经》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占卜书籍,也是古人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得来的学问。
自古人类对自然界各种不可测的现象,产生了敬畏之心,因此形成了许多的占卜之学,希望能求得事事顺利,所以才有了六十四卦的发明,来作为判断是非吉凶的标准。
再谈谈《书经》这本书。它的内容,就象现在的政治档案,其中包括了大臣给君王的奏书,君王颁布的法令,还有作战的命令及大大小小又政府发出的公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珍贵的宝典。如第一篇中的尧典,让我们知道了尧帝是如何的爱护百姓、治理天下。在尧帝的仁政治理之下,当时的社会一片祥和,这也就是《书经》的价值所在。
(二十八)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迷圣言礼乐备
[注释]
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的第四子。周礼:周公所写的书。治体:治理国家的大体。
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大小戴:大戴为戴德,小戴为戴圣。备:完善无缺。
[语译]
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著作《周礼》,将当时辅证的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以及治理国家得体制都详细记载、保留于《周礼》这书内。
汉朝的带德和戴圣两位学者,都曾为《礼记》写过注释,以阐述的先圣和先贤的言论主张,使得后代的典章缺席和礼乐规范有所遵循而完备。
[故事]
礼仪廉耻是国家很重要的四个纲纪,排在第一位的是礼。至圣先生曾说过:
“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在这个世界上。”
可见“礼”对我们个人人格的修养是多么重要。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负起了辅佐的责任。
他在辅佐成王时,广招贤才,对有才能的贤士相当礼遇。有时候,他正在用餐,如果有贤士来拜见,他会立即将口中的食物吐掉,整理好自己的仪容后,跑出来接见他们。
就是因为周公如此礼贤下士,才会有这么多的贤才之士来帮助他,一起把国家治理的即富强又安乐。
之后,周公又根据当时的需要,把官制分为六种,并且按着每一种官位,写成一篇有关职务和有关条文来,这本书就是“周礼”。
后人读这些经典,除了学习书中的精神外,也要身体力行才是。
(二十九)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注释]
国:由诸侯所自封的国。风:即民俗歌谣的文词。雅:正乐。颂:宗庙祭祀的乐曲。
四诗:即国风、小雅、大雅、颂四者。讽咏:吟我朗诵。寓:寄含。
[语译]
国风是当时俚俗的歌谣诗章;雅有大小之分,多为朝廷礼仪的正乐;颂则为宗庙祭祀的乐曲,这几种诗经的体裁合称为“四经”,因为丰富的内容、真切的情感,所以实在是值得世人广为歌咏称颂的!
单自周天子势力衰弱后,《诗经》也就随之被废。孔子眼见,有感而发写成《春秋》一书,书中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的称颂和斥责,并分辨诸侯各国的善恶行为。
[故事]
我国最古老的诗集是《诗经》。他的题材很广泛,包括了社会风气、生活状况,还有贫民百姓的感情和思想。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
在《诗经》中,不仅内容生动有趣,就连所使用的语言也很活泼,这些诗作,是需要大家细心的去品味的。
春秋时代,诗的精神已经丧失了,在这个时代中周朝王室已渐渐失去了约束诸侯的力量,孔子看到了这种混乱的情形,心里很担忧,于是便作了《春秋》这部书。
《春秋》是本对现实的政治做客观的褒贬,以及对各个诸侯国做善恶行为分辨的书籍。
这本书里有著名的“春秋五霸”,这些诸侯国彼此争名夺利,战争不断,《春秋》这本书,就是针对他们来做评论的。
后人读《春秋》,除了了解当时的政治及人民生活情形外,也可以借此累积前人的经验,丰富我们的智慧。
(三十)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榖粮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注释]
三传:既指《公羊传》、《左传》、《榖梁传》,专为解释《春秋》,经:泛指圣人所著的书。
明:明白、清楚。方:才、开始。子:为诸子百家著作的书籍。:放才开始。
撮:择取。要:重要的地方。
[语译]
所谓“三传”就是解释《春秋》的书,它们分别是公羊高写的《公羊传》左丘明写的《左传》,谷粮赤写的《榖梁传》三书。
把圣贤所作,告诉我们为人处世道理的经传都熟读之后,才开始去读诸子百家书,并且要择取重点来读,牢记每一件事情的因果始未。
[故事]
《公羊》、《左氏》、《榖梁》这三传是用来解释《春秋》的,而《春秋》记载着当时国际间的大事。可是,因为《春秋》所记录的事非常简洁,如“夏五月,郑伯克断于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夏天,郑庄公于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弟弟共叔段。
如果只看这段文字,我们仍然不能了解这场战事的始未,这时就需要借助上述三传的说明了。
原来,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庄公和共叔段。由于夫人武姜生庄时难产,因此,武姜偏爱共叔段,对庄公则心生厌恶。
庄公继承王位后,武姜要求封地给公叔段,庄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给了公叔段。有人劝庄公不要把京城分给弟弟,怕他一旦有了贰心,就难应付了,但庄公并没有因此改变他的决定。
果然,公叔段逐步出兵,占领了京城一带的土地,而且朝着庄公所在的国都进攻,庄公才率领军队将公叔段赶到鄢地去。
有了左传对这见事的详细记载,我们才能知道春秋时代许多精彩的故事呢。(三十一)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注释]
五子:就是庄子、老子、荀子、扬子和文中子五人。经:圣人所著的书。子:诸自百家的书。
诸史: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烤:考证、考察。世系:一脉传承的顺序。
[语译]
所谓的五子便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庄子和老子,所著的书称为“子书”,在书中他们五人各自陈述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主张。
一旦经书和子书都熟读后,便开始研究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详细考证各国朝代的世系,以明了其胜衰兴亡之因,从中记取教训免得重蹈覆辙。
[故事]五子中大家对老子及庄子可能比较熟悉,我们就以庄子为书中的两篇故事,来探索庄子高深的学问。
有一次,庄子向朋友借米梁,没想到那位朋友对庄子说:
“等我的谷子收成卖了之后,我再借你好不好?”
庄子听了很不高兴,就告诉他:
“昨天在来这儿的途中,有一条鲋鱼对我说:‘我快干死了请你帮我取点水来好吗?’我便对他说:‘等我到了南方后,再引西江的水来救你。’那条鲋鱼随即说:‘等你从南方回来,你也可以到干鱼铺来找我了。”
有一回,庄子在钓鱼时,有两个楚国大臣奉命请他到朝中共议国事,庄子便说:
“听说贵国有只神龟,楚王将它放在盒子里供奉着,我请教你,这只神龟是宁可在泥土里爬行,还是喜欢被人高高的供奉着呢?”
大臣答:
“应该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
“对了!我就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
大臣牙口无言,只能佩服庄子善于比喻的口才了。
(三十二)
自曦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注释]
曦农:即指状曦氏和神农氏。三皇:伏羲、神农和黄帝便是三皇。居:在。上世:远古时代。
唐:是尧的国号。虞:是舜的国号。二帝:指的是尧和舜两个皇帝。
揖逊:将王位让给别人,自己辞去帝位。
[语译]
在远古时代,自伏羲氏、神农氏到皇帝有熊氏在位期间,皆能勤政爱民,体恤民意,所以被称为“三皇”。
黄帝之后便是唐尧虞舜二位帝王。尧贤能开明自认自己的儿子无才无德,不堪为一国之君,所以将帝位禅让给孝顺的舜。而由于他的睿智领导使得当时的社会安定富足,人人称颂。
[故事]
关于上古时期的种种传说,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及遗迹作为依据,所以我们多以神话来看待他们。就像夏禹,曾有人认为他是一只大虫呢!
但是,无论这些神话是真是假,至少可以让后代的人,了解先民生活演变和进化的情形。
相传上古时,有巢氏教人架木为巢;伏羲氏教大家驯养家畜;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还有燧人氏教人转木取火等,正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从野蛮迈向文明的。
由于这些人帮助人民改善生活,便被推举为部落的首领。而黄帝则是因为发明了新的东西,让大家感激在心,所以中国人喜欢以黄帝的子孙来自居。
之后,又有许多的皇帝产生,其中以尧和舜最受人推崇。
尧舜的“禅让之治”,更是众所周知。看来远在上古时代,中国的祖先们便以懂得“以礼服人”的道理,难怪中国会被称为“礼仪之帮了。
(三十三)
夏有禹赏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注释]
文武:即指周朝的文王和武王。三王尊称夏禹、商汤和周朝文武王。四百载:四百年。
夏传子:夏禹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迁:更易、改换。社:国家。
[语译]
大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唐则为商的开国贤主,文王和武王更是立周朝太平盛世,由于他们才德兼备、亲政爱民,所以,后代的人便尊称为“三王”
自从夏禹将帝位传袭给自己的儿之后,就变成一个世代传承的家族天下了。如此经过四百年,终究被商朝汤王一举攻灭,结束夏朝统治的时代。
[故事]
夏禹治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充满神话色彩的夏朝,究竟有没有禹这个人,似乎仍找不到证据。
据史书说,禹的父亲是鲧,由于治水失败,被舜帝杀了。
但在传说中,鲧是天上的神,他眼见百姓饱受洪水之苦,心里很难过,就把天上的泥土偷来平定人间的洪水,结果被天帝知道了,便命令火神将鲧治罪。
所以,后人才不忍心把鲧的下场说的太悲惨。
夏禹之前的尧与舜,都是传贤不传子。禹也想效法他们,于是决定把帝位让给益。但是,深受人们爱戴的禹,由于自己的儿子启也是一位贤才,于是人民便一致拥戴启为新的皇帝。
谦虚的启认为既然父亲已经决定传给益,自己就不该再和益争夺王位。可是,在人民的热情拥戴之下,启只得顺应民心,接受了王位,如此一代一代传下来,天下又属于一个家族了。
(三十四)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注释]
伐:攻打、讨伐。载:年。至:即“到”之意。纣: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位皇帝。
始:开始。诛:消灭的意思。
[语译]由于夏桀暴虐无道,残害百姓,以至汤举事起义时,民众纷纷响应杀死夏桀,建立一个国号是商的国家,历经六百年,一直到残暴不仁的纣被杀死,商朝才灭亡。
周武王起兵诛讨纣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
[故事]
我们知道夏的最后一任皇帝是夏桀,他暴虐无道,最后被周朝消灭了,而周朝的末任皇帝幽王,因为宠信皇后褒姒,也落得亡国的下场。
有个关于褒姒的神话故事,已经流传很久了。
据说,远在夏桀时,褒城有天飞来了由神人所化身的两条龙,他们对夏桀说:
“我们是褒城的两位先君。”
夏桀见了两条龙心里很害怕,便向太史官要如何处理这件事,太史官经过一番占卜后,对他说:
“这是吉祥的,不妨将他们涎沫收藏起来,也许可以用来求福。”
夏桀于是照着太史官的话做,将他好好收藏着。
过了九百年,也就是周厉王时,有天装着涎沫的盒子不小心被打破了,从里面爬出一只蜥蜴,恰巧被一个婢女看见。后来那婢女竟然身怀六甲,经过四十年才生下一个女婴,这女婴也就是褒姒。据说,这是上天特地派来惩罚周幽王的,这个传说是不是很有趣呢?
(三十五)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注释]
辙东:都城东迁。王纲君王号令天下的法令政纲。坠:衰败、坠落。逞:不顾后果的放纵。
干戈:战争的事情。尚:崇拜。五霸:即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五人。
七雄:即是秦、齐、楚、燕、赵、魏、酣七国。
[语译]
自周平王东迁之后,号令诸侯的威信以帅坠不兴,列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于是到各国去献计策,以游说为业的人,成为时代的主流。
从春秋时代开始,到战国为止,相继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人相争为天下霸主,合称“春秋五霸”;而秦、础、齐、燕、赵、魏、韩则是出名的“战国七雄”。
[故事]
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是春秋战国纷乱时期中,实力较强的诸侯,其中又以齐桓公最受人推崇。
齐桓公有个得力的助手,名叫管仲,在齐桓公的战绩中,管仲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不过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管仲在受到重用之前,曾经与齐桓公作对过,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
在齐桓公即位以前,他的哥哥襄公曾误杀了鲁国的国君,当时,为了避免遭受连累,鲍叔便带着公子小白(即桓公)逃到莒国去。而在同时,桓公的兄弟公子纠则在召忽和管仲的随从下,逃奔鲁国。
等到事情结束,齐国群龙无首时,桓公和公子纠都想回国继承王位。结果,公子纠得用机会暗中埋伏,想置桓公于死地,幸好桓公装死躲过,就在公子纠的戒心松懈下来时,齐桓公趁机进入齐国登上了王位。
在鲍叔的劝告下,桓公把管仲请了来,辅佐自己治国,由于桓公心胸宽大,管仲更不负所托,把齐国治理成富强的国家。
(三十六)
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注释]
鹰:指秦的姓氏传:即传位。楚:西楚霸王项羽。孝平:为汉平帝在位的时代。
王莽:元帝王皇后的侄子,,见平帝年幼可欺,于是谋夺王位,更改国号为新。篡:谋夺帝王之位。
[语译]
到了战国末年,秦国利用“连横政策”,破坏六国的团结,不断的扩展势力,兼并其他小国,可是传位到秦二世胡亥时,天下又开始纷扰不安定起来,最后演变成楚汉两大强权争夺霸权的局面。
汉高祖打败项羽军队后,建立汉代霸业,天下臣服,一直传位二百多年,直到平帝时,王莽见其年幼可欺,于是谋夺王位。
[故事]秦朝结束了纷乱的战国时代,另外开创了一统的新王朝,在秦始皇时代,颁布新法,大兴徭役,在政绩上虽有些成就,但却也使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才有“苛政猛于虎”的说法。
虽然秦的统治时间只有十五年,但或多或少也为汉代的富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汉代,是中国的第一个威震海外及塞外的朝代,当时不仅人民生活富庶,国力也很强盛,汉武帝命大将东征西讨,除了宣扬国威之外,另一方面也扩展了中国的版图。
这些应该归功于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汉武帝。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重要的皇帝,虽然他替中国开辟了一番新局面,但是在用人方面却喜欢用酷吏,这些残忍无道的官吏固然能将工作做好,但却使百姓生活在提心吊胆的恐惧之中,这是武帝在行政工作上的不足。
(三十七)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好三国迄两晋
[注释]
光武:光武帝刘秀。东汉:刘秀以洛阳为国都所建立的朝代。献:献帝,为汉朝最后的一位帝王。
鼎:代表统有天下或国家。三国:意指魏、蜀、吴。两晋:合称东晋与西晋。
[语译]
忠勇睿智的光五皇帝诸杀了荒淫无道的王莽,建立东汉基业,期间历经四百年,终因外戚、臣官作乱,而在献帝时灭亡。
继之而起的是魏、蜀、吴三国互争天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如此纷扰不定,直到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篡夺王位,建立晋国,天下才再度统一,而晋国又分东晋西晋。
[故事]
三国时代名将如云,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公和张飞,以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了。
在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为了扩展自己的领土,常常你争我夺,因此战争频繁,当时军力最弱的蜀国,虽然拥有许多猛将,但是独缺一位谋臣替他策划。
他从谋士徐庶和司马徽那里,得知诸葛亮是一位精于谋略的人才,便决定亲自去请他来共谋国事刘备第一次亲临诸葛亮的住处——卧龙岗时,不巧诸葛亮正出门在外,刘备只好无功而返。好不容易等到诸葛亮回来了,刘备二人度驾临卧龙岗,不巧这次刘备还是没有见到诸葛亮,但是他并不灰心,过了几天,他进行了第三次造访。
这一天,当刘备到达时,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便在岗外静候,等诸葛亮醒来,刘备向他说明来意,并诚心地请他出山为蜀国效力,早已不管世事的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十分感动,便同意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
(三十八)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注释]
南朝:即是宋、齐、;梁、陈四朝。都:建立国都。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元魏:指北魏而言。
宇文周:宇文是宇文觉的姓,他灭了四魏,建立周。高齐:高是高洋的姓,他消灭东魏,建立齐。
[语译]
刘裕灭东晋建立宋,传国六十年就被萧道成的齐所灭,二十三年后又被萧衍所灭,建国号为梁,享有五十六年,遭陈霸先消灭,改国号为陈,三十三年后陈也相继灭亡。这四个朝代都建都金陵,号称“南”朝。
而在北方的北魏也分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消夺,改过号建立北周,东魏被高洋所夺,改过号建立北齐。
[故事]
传说,刘邦在当皇帝之前,有一次在芒砀山斩死了一条大蟒蛇,而后当上南朝宋帝的刘裕,也曾经射死过大蛇。
据说,,刘裕有次在水边割芦苇时,突然发觉四周有点异样,空气中不时飘来腥味,令刘裕不得不提高警觉,并且找了一处安全的草堆夺起来。
这时,有条像树干粗的蛇从草丛钻了出来,吐着长长的蛇芯,样子挺吓人的,刘裕赶紧抽出箭,连射三箭,大蛇便负伤跑了。
第二天,刘裕来到作日割芦苇的地方,他看见了几个小孩在那儿捣药,便很好奇地问他们原因,小孩告诉刘裕,他们的主人被刘裕打伤了,所以替他捣药。
原来他们的主人是土神,因为射箭的人正是刘裕,土神料到他日后必有大富大贵,所以不敢伤害他。
看来,能当上皇帝的人,都有不平凡的际遇,当然,有些巧合也是后人附和而成的吧!
(三十九)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注释]
迨:直到。隋:杨坚所建立的朝代称隋,自封为隋文帝。一:合而为一。土宇:相当于“天下”。
统绪:纯正的道统。唐高祖:唐朝的开国之君,姓李名渊。义师:一仁义为号召的军队。除:平复。
[语译]
隋文帝杨坚兴兵结束南北朝混乱的局面,统一天下大势,可惜他的儿子隋炀帝无视人民疾苦,荒淫无道,终于使得隋朝步向灭亡之途。
李渊兴起仁义之师,要为天下百姓诛除暴虐的君主,最后平定隋朝各地战乱,创立唐朝辉煌的基业,史称唐高祖。
[故事]
唐朝的开国君主是李世民,他带兵结束了纷扰的隋末,开创了辉煌的唐朝。据说,李世民还每当上皇帝之前,就已经显露出天子的威仪了,现在就让我们看看没这段故事。
当年,李世民正带兵攻打洛阳,准备竭尽全力,一举推翻隋的暴政,恰巧这天打了胜仗,李世民利用这个机会设宴犒赏了所有的士兵。酒酣耳热之际,李世民一时兴起,决定上山打猎,纾解连日来的疲累。
出发前,有部署为他算命,认为近日不适合出游或打猎,否则会有灾祸降临。但是李世民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所以独自骑着马上山去了。
一到山上,眼前便出现一只白色的鹿,李世民为了捉它,追了好久,最后来到一座城门前。他定眼一看,竟是敌军的城门,反身想跑时,不料城门内以冲出两个人,李世民只好奋力抵抗,后来,他赶紧躲入一是古庙,祈求神灵庇佑。
说也奇怪,一阵狂风之后,追兵并没有进入庙内,李世民探出身子一看,那两个追兵只是愣愣地站在庙外,看来李世民真是有“真命天子”的命,所以才能这么幸运啊!
(四十)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注释]
二十传:唐朝传位二十位君王。梁:即为史称的“后梁”,为朱全忠蹿唐而立。乃:于是、才。
五代:即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由:理由、原因。
[语译]
唐朝自高祖起,共传位二十位帝王,享国三百年。到了袁帝时被朱全忠吞灭,改立国号为后梁。
继后梁而起的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些便是史称的“五代”,它们的兴衰胜亡都有一定的原因可寻。
[故事]
唐朝是中国的另一个盛世,在几个皇帝睿智的治理之下,到了唐玄宗时,国事达到了最高峰,因而有“开元之治”的美誉。
玄宗固然是唐朝英明的皇帝,不过他却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由于玄宗过于宠爱杨贵妃以及胡人
安禄山,正日沉迷于酒色之中,朝廷之事也不过问,后人读到这段历史时,总把错推到杨贵妃身上,其实,玄宗也应该负起一部分责任的。
杨贵妃本来是玄宗之子——寿王瑁的妃子。有一次宫内招待公卿大臣,杨贵妃也参加了,由于他姿色过人,性情妩媚,立刻引起了玄宗的注意,在大臣高力士的巧妙撮合下,杨贵妃成了玄宗的妃子。
得到杨贵妃后,玄宗渐渐荒废了国事,成天与杨贵妃饮酒作乐,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个性跋扈,使得朝廷又先后起兵叛变,终于使朝廷走上由胜而衰的道路。
(四十一)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注释]
炎宋:就是宋朝。受:承受。禅:即“让位”的意思。传:传承帝位。
混:纷乱、不安定。绝:灭亡。
[语译]
赵匡胤承受后周禅让的位,建立宋朝,传世十八代,因外族入侵,而形成南北混乱的局势。
外族的了与金都下中原称立国号,而铁木真灭金,建立元朝,最后在他的孙子忽必烈时,举兵攻伐宋国,奠立霸业。
[故事]
宋朝有个杰出的人才——岳飞,关于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岳飞是宋徽宗宗宁二人年时出生的,由于出生时,正好遇上黄河泛滥成灾,百姓纷纷往南方逃难。岳飞的父亲就是在逃难的途中过世的。
带着幼子的岳母,仍然坚强的随着人群往南方避难,他辛苦的抚养岳飞长大,母子二人就这么相依为命。
岳飞在岳母的严厉教导下,不但用功,对于仁义道德的道理,更是充分的实践,所以岳飞年记轻轻的,就以深知国家民族大义。
宋徽宗时,金人常南下侵扰宋,岳飞也毅然投入宋泽的军队,努力为国家效力。他屡破金兵,立了许多功劳,深受长官激赏。
精忠报国的岳飞,屡次击退金人的侵略,功绩彪炳,却在壮年时遭到奸人秦桧的陷害,不得不令人感叹“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
(四十二)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费.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注释]
舆图:国土、领域。国祚:即国家。太祖:指明太祖朱元璋。国:国家的称谓。
号:即年号。金陵:即今日的南京。
[语译]
元朝有广大的领土,其范围超越以前任何一朝代,单只有短短九十年的寿命,就被汉人所灭。
明太祖朱元璋摔病讨伐,终于击败元顺帝,建国号明,年号为洪武,设立京都于金陵。
[故事]
明朝的开国君主是有名的臭头皇帝——朱元璋。在他小时侯就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来。
由于小时侯家里穷,他必须帮人家放牛,一维持生活。在当时,和他一起放牛的小朋友,每个人都很听朱元璋的话,他就像一个孩子王一样,有什么吃的喝的,总是分给大家享用。
有一次,朱元璋把自己帮人放的牛,宰了一头分给大家吃,事后,他还设计了一个谎话,骗过了小气的牛主人。由此可见,朱元璋从小便是个重义气,有机灵的孩子。
可惜朱元璋因为自小穷怕了,所以当上了皇帝后,很害怕别人会嘲笑他过去的一切。久而久之,疑心病越来越重,尤其是大臣的奏折中常会出现一、一些很敏感的字句,如“作则”读音和作贼很像,便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因此大臣上奏时无不战战兢兢的。
这就是明朝初年的“文字狱”。
(四十三)
迨成祖迁燕京十七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
[注释]
迨:等到、直到。燕京:就是现在的北京。权阉:有权势的官臣。肆:胡作非为。
寇:即强盗。如林:是形容数量相当的多。李闯:即自称闯王的李自成。神器:帝王的宝座。
[语译]
到了明成祖登上帝位后,便迁都燕京,一直传位十七代,到崇祯帝国时,国家便衰亡了。
由于臣官为非作歹,再加上社会到处一片混乱,闯王李自成的势力不断扩大,终于攻破京城,逼的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毁了明朝的天下。
[故事]
中国历史上,以宋朝和明朝遭受的入侵最为严重,宋朝最后被北方蒙古族大军所灭,忽必烈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建立了元朝。而明朝也遭遇相同的命运,在势力强大的清军的攻势下,明朝灭亡,破关而入的满族建立了大清帝国。
在明末岌岌可危的时候,许多忠臣义士奋力不不懈的想挽回国家的势力,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郑成功,这个和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民族英雄,在明末时,就非常痛恨那些卖主求荣的人。
有一次,他带兵攻打福建漳州,久攻不下,只好以悬赏总督的首级来改变僵局,结果有个人果真提了总督的首级来领赏。
郑成功知道后,很气愤地将这个人斩了,旁人问他原因,他答道:
“国家会如此衰败都是因为卖主求荣的人太多了,如今这个人是总督的心腹,却也照样将主子杀了来讨赏,我能留这种人吗?”
由此便可以看出郑成功刚烈耿直的个性。
(四十四)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注释]
膺景命:领受天命的意思。靖:平定。克:达到。大定:完全平定。
[语译]
清兵入关后,清太祖即帝位,平定了各地的乱事,使百姓生活安定下来。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在位的一百多年,人民生活富足,政治体制也十分有规模。
[故事]
明末时,床王李自成将攻占北京,吴三桂奉派出守三海关,当时有人将名妓陈圆圆献给吴三桂,吴三桂对她自是疼爱有加。
后来,李自成攻下了北京。这时,吴三桂的父亲吴骧为了阻止李自成,便决定将陈圆圆献给李自成,则要吴骧劝吴三桂投降。
吴三桂知道父亲在向他招降后,原本有些心动,后来听到陈圆圆已经成了李自成的妾,一怒之下,决定亲自南下攻打李自成。
一场大战后,李自成眼看形势极为不利,便将吴骧杀了,接着又要杀陈圆圆。
陈圆圆向李自成献计,要他往西逃,李自成才放了陈圆圆,而吴三桂虽然收复了北京,但清兵也在这时入了关。
(四十五)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注释]
道咸:道光和咸丰两位清朝皇帝。都鄙:京都同光:同治和光绪两位清朝皇帝。殁:灭亡。
[语译]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爆发了鸦片战争,使得英法联军进兵攻打北京。到了宣统皇帝,国势已大不如以前,最后清朝终于被国民政府推翻了。
[故事]
鸦片战争之后,带来了清朝末年一连串的内忧外患。
当时掌大权的人如磁禧、李鸿章等人,缺乏新观念,一旦与西方的新文明接触后,一时无法调整自己的旧思想,就在许多沟通不良的情况下,使得中国的国土就这么被外人蚕食鲸吞了。
光绪帝及慈禧太后死后,又宣统皇帝即位。这位年仅三岁的小皇帝,尚不知人事,当他身穿龙袍,端坐在王位上举行仪式时,竟吓得哇哇大哭起来。
这时他的父亲只好在一旁哄他:
“不要哭了,就快完了!”
这句话似乎已说出了清朝的命运,宣统皇帝才当了三年就被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军队推翻了,也使得中国正式步入民族时代。
(四十六)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注释]
帝制:皇帝的制度。宪法:国家根本大法。兹:这里、此处。治乱:太平与战乱。兴衰:兴旺与衰败。
[语译]
个革命成功后,建立民国,制定了国家大法,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自上古伏羲氏到民国,历代帝王世系宗谱,都详细记载在此处,太平与战乱,兴盛与衰败,都有始未根由可追寻。
[故事]
一项革命活动要从发起到成功,并不容易,除了要配合各种天时地利,最重要的还是人和。
清朝末年,由于党政者的昏庸无知,招致许多西方国家的侵略,不仅国家命运未卜,人民的生活是更疾苦,在这种情形下,才有了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军起来推翻清朝政府的事迹。
由于当时百姓早已唾弃清朝的虚弱无能,于是,革命的号角一响,有志之士便纷纷响应,经过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清朝,建立了民国。
1950年,由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首先提出“中华民国”的国号。
“中华民国”的称号,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中重要的贡献之一,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参议院后,才正式决定以它为国名。
(四十七)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注释]
繁:多的意思。次:顺序。证经:查证经书。参:参考。通鉴:就是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
[语译]
史书虽然很多,读的时候要按顺序:
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再来就读《后汉书》,最后读:《三国志》。
读的时候要多查证其他的经书,以及《资治通鉴》,这样就能更了解了。
[故事]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读史书者必读的,这些书各有各的特色。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本史书,这本书是由皇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内容丰富,许多历史故事都出自这本书。
《汉书》只记载西汉的历史,不像《史记》贯通了好几个朝代,所以《汉书》是本“断代史”,由东汉班固所著。
《后汉书》虽然也是写汉代的历史,不过它所记录的是后汉时代的事,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
至于《三国志》的内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三国时代魏、蜀、吴的激战、斗智故事,还有桃园三结义里的英雄们,都是书中的主要人物。
后来,明代的罗贯中就是根据《三国志》,写了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三国志》是由晋朝的陈寿所著的。
这四本书合称四史,是中国四本相当重要的史书。
(四十八)
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维朝于斯夕于斯
[注释]
考实录:进一步研究历史资料。古今:历史的来龙去脉。维:思考。斯:指的是“这些书”。
[故事]
我们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专心和恒心是最基本的态度,尤其是求学,更是需要具备刻苦的毅力。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人或是大官,他们都曾有过一段艰苦的求学经验,我们就以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为例子。
范仲淹小时侯家庭环境并不好,母亲改嫁后,便带着范仲淹到长山居住,由于他对母亲的改嫁一直不谅解,所以到他年纪稍长后,便独自离家到应天府去求学了。
范仲淹非常用功,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精神不好,或体力不济时,范仲淹就会拿早已放在桌边的冷水,往自己的头上浇,好让自己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
像他这种刻苦求学的态度,并非人人都做得到的,所以,他后来果然当上了宋朝的宰相。
(四十九)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赏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注释]
昔:以前。师:求学。项橐:鲁国神童名字。赵中令:指的是赵晋,中令是官名
鲁论:即为论语。彼:指赵中令。既仕:做了官。
[语译]
以前孔子是非常好学的,连年纪比他轻的神童,他都向他请教。连古代的圣人都可以做到,何况是现代的我们。
周朝宋国的赵中令——赵晋,也是位好学的人,他天天手不释卷地读着论语,即使已当了大官,仍然是勤学不倦。
[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其中有个叫相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
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相橐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
“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
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
“你小小年纪,却懂得很多吗!”
“小鱼生下来几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大,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
孔子听到项橐不服气的回答,便决定考考他。
“你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
“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
项橐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很聪明呢?
(五十)
披蒲编削竹筒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椎刺骨彼不较自勤苦
[注释]
批:即“打开”。蒲编:蒲草编织的书。竹筒:就是竹片。彼:他。悬梁:悬挂在屋梁上。
锥:指钻子。刺骨:以尖物刺大腿。
[语译]
汉朝的路温舒则将尚书抄在蒲草编织的席上阅读,另有公孙弘把春秋刻在一片片的竹片上,他们都没钱买书,可是仍不忘要勤勉向学。
晋朝的孙晋将头发以绳子悬在屋梁上,战国时书秦则用尖利的锥子次自己的大腿,他们两人都是不须别人督促,便知道自动自发求学的人,也正因此,奠定了他们成为大人物的基础。
[故事]
生为现代的人凡是都有最进步的技术和工具来解决,连写字都有品质优良的纸张可利用,所看的书,页页都是印刷精美的文字,方便及了。可是在古代,读书人求学是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以下就是几则好学的故事。
(一)
西汉有位名叫路温舒的人,由于家里很穷,只好替别人放牛,有一次,他看着满地的蒲草,灵机一动,心想:
“何不利用蒲草编成本子,把向别人借来的书抄在上面,这样不就有书可读了吗?”
于是,路温舒便利用这种方式,苦学成功了。
(二)
战国时代的知名纵横家——苏秦,在还没有成名之前,是个不被重用的人,他曾向秦王游说,并且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官职,因为自己学问不够,而被拒绝了。
于是,苏秦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读累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后,再继续苦读。
后来苏秦成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合纵政策”(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就是他所提出的。
五十一)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新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注释]
囊萤:袋子中的萤火虫。映雪:映照着雪光。辍:中断、终止。负薪:背着木材
挂角:挂在牛角上。苦卓:有艰苦中显出毅力来。
[语译]
晋朝的车胤用沙袋装着萤火虫,借其微弱的灯光来读书,而孙康则打开窗户,得用月光照在雪地反射的光阅读,他们的家境虽然都相当贫穷,可是却能坚持到底,努力而不半途而废。
汉朝朱买臣每天砍柴、背柴,仍不忘读书,而隋朝李密为人放牛时,也随时把书挂在牛角上准备阅读。虽然环境是如此艰苦,但他们求学的毅力仍不变
[故事]
古人的求学环境是很恶劣的,但是,许多有成就的人,借着刻苦自励的方式,还是能成为大人物,实在令人钦佩。
汉朝时,有个懂得利用时间读书的人,名叫朱买臣。
每天,朱买臣得上山砍柴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当他砍柴时,总不忘把书本放在树下读;背柴回家时,也是边走边捧着书本看。
他的妻子崔氏看在眼里,常常对他大吼:
“家里这么穷,你整天捧着书本看,我不想跟你在一起了。”
朱买臣哀求崔氏不要离开,但是,崔氏仍然执意要走。
于是朱买臣只好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不过,好学的他仍然手不释卷的读书。
几年下来,朱买臣当上了会稽的太守,回乡时,坐着大轿,风光及了,这时崔氏感到后悔,便向朱买臣表示愿意回到他的身边。不过,朱买臣却拒绝了崔氏的请求,宁愿一个人逍遥自在的过日子。
(五十二)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注释]
苏老泉:是宋朝的明文学家苏洵的外号。犹悔迟:还不会后悔太晚。小生:后辈。
[语译]
宋朝的苏洵,一直到二十七岁,才觉悟到发奋读书,终于成了宋朝的大文学家。
像苏洵年纪以一大把了,仍不嫌晚的立定志向读书,而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刚求学时,更应把握时间,用功读书,才不至于到了老年时后悔莫及。
[故事]
据说,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时仍认识不了几个字,直到哥哥中了科举考试,做了大官后,才开始觉悟到自己的不学无术。从此,苏洵便专心地研读,进一步改掉以往有手好闲的习性,正日与书为伍,一心想参加考试,没想到竟然名落孙山,他很丧气地回到家里,把从前写过的文章统统找出来烧了,从此必门苦读。
苏洵痛下决心,苦读了五、六年。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可以写文章了,便提笔写了一篇,一时文思泉涌,许多道理很自然地从他的笔下写出来,苏洵觉得仿佛这几年所读的书,使他的脑子装满了学问。
于是,苏洵的学识及文章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尤其是大文学家欧阳修,从此,他的文章便成了人人争读的作品。
(五十三)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注释]
梁灏:宋朝人,最喜欢念书。大廷:朝廷的意思。魁多士:在众多读书人之中,勇夺第一名
称异:认为奇特。小生:年轻人。宜:应该。
[语译]
宋朝的梁灏八十二岁才考上状元,在朝廷上面对皇帝的问题,对答如流,其机智与学问超越众多读书人之上。
如梁灏这般老的人都还能完成志向,使大家称叹奇特,而我们这些年轻人更应立定志向,及早用功读书才对。
[故事]
宋朝时,有个名叫梁灏的人,从年轻时,就开始参加考试,想一举成名,可是年年考,却年年落榜,虽然已经考了无数次,但他却一点也不灰心。
梁灏的儿子也是好学不卷的人,而且也已经高中状元了,梁灏见儿子中了状元,除了高兴之外,自己的期许也更深,他立定志愿,一定要考上状元。
从此,他更用功,每一个朋友见到他如此用功,就劝他不要这么辛苦,儿子已是状元了,可以一生不愁吃穿,何必还要自己去争功名呢!
但是,梁灏并没有受这些话的影响,仍然日夜苦读。黄天不负苦心人,在他八十二岁那一年,他终于考中状元了。
当皇帝召见他时,他的表现丝毫不逊于年轻的状元,所以深得别人的赞赏。
梁灏对于自己以满头白发的高龄才中状元,一点也不以为意,因为他终于达到了目标,完成了心愿。
(五十四)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注释]
莹:祖莹,字元珍,北齐人。咏:吟诵。泌:李泌,唐朝人。赋棋:以下棋为题,写了一篇诗赋。
颖悟:聪明而领悟力强。效:作为模范效法。
[语译]
北齐的祖莹在八岁的时候即能吟颂诗词,唐朝的李泌其岁便能以下棋为题而作诗赋,都是另人刮目相看的好例子。
他们两人的才智高超,颇受当时人们赞赏与钦佩,而你们现在正值求学之初,更应该以祖莹和李泌为榜样,效法他们的行为。
[故事]
祖莹是北齐时的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诗经》及《尚书》一类的书。
由于祖莹整天手不释卷的用功读书,常常连觉也不想睡,他的父母在心疼之下,之好把家里的灯火给藏起来,不让他读的太晚。
好学又聪明的祖莹,便在父母都睡着后,拿出自己预藏好的火种来照明,为了不让父母看见,他还拿了衣服把门窗遮住,为的是要安心读书。
祖莹有一次读的太晚了,竟睡过头了,醒来事以误了上学的时间,便匆忙的赶到学校去,正好论到他要上台讲《尚书》。这时,他才发现带错了书,可是祖莹很镇静的把《尚书》的内容背了一遍,不仅快而且连一个错字也没有,令在场的同学都吃了一惊。
祖莹长大后,果然在朝中担任秘书及著作郎的工作,这个成就是他用功所换来的。
(五十五)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注释]
蔡文姬:东汉蔡邕的女儿。辩:分辨、判别。琴:琴声。谢道韫晋朝谢安的侄女。
咏吟:咏诗作对。聪敏:天资聪明灵敏。自警:自我警惕。
[语译]
蔡文姬不但喜欢读书,甚至可以从琴音中辨认出将有不寻常的事要发生;谢道韫因很会吟诗作对,所以非常受谢安的赞赏。
像这两为女子,一个精通音乐,一个擅长诗赋,都是如此聪慧,身为男孩子的,更需自我好好警惕,积极充实,才不后落于他人之后。
[故事]
东汉的学者蔡文邕,有个能分辨琴声的女儿蔡文姬。
有一次,蔡邕在弹琴自娱时,突然一根琴弦断了,正在一旁看书的蔡文姬便对蔡邕说:
“爹,是不是第一根琴弦断了?”
蔡邕见蔡文姬并没有回头,竟能听出哪根琴弦断了,大感惊讶,新想,这可能只是巧合吧!便故意又弄断了另一根琴弦蔡文姬又对父亲说:
“怎么第四根弦也断了呢?”
蔡邕暗暗吃了一惊,这时才确信蔡文姬的确有音乐天分。
谢道韫是晋朝人,有一次她的叔叔(也就是晋朝知名的宰相谢安)看见窗外正在飘着雪花,一时兴起,便想考考侄子们的作诗能力。
他问他们“大雪纷纷何所似”?
谢道韫的哥哥谢朗回答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接着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看看谢道韫,很高兴小小年记的侄女,竟能有如此的才情。
(五十六)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注释]
方:恰好、才。举:推选。作:作了。彼:他。正字:负责校正文字的官名。
仕:当官。亦若是:也和他一样。
[语译]
唐玄宗时刘晏以小小的年纪,被认为是神童,而且被推举为正字官,其名声一直流传至今。
刘晏当时虽然年纪幼小,但却以担当国家官吏,所以,只要想成为名扬天下的人,自我期许、勉励,且奋发向上,必然是可以像刘晏一样有所作为的。
[故事]
刘晏是唐玄宗时的一个小神童,据说,他曾经写了一篇《东封颂》的文章献给祭拜天地的玄宗。
玄宗看了以后,赞不决口,于是,便召见刘晏,当他见到刘晏还是个孩子,不仅对他的写作能力感到怀疑,便命宰相亲自考刘晏。
不久,宰相向玄宗说:
“刘晏真是个神童,他的作文能力的确很高。”
玄宗于是下令刘晏担任正字官,相当于现在的国立编译馆馆长。刘晏小小年纪,却能胜任这个官职,实在是不容易啊!
刘晏不仅受到玄宗的喜爱,就连玄宗的庞妃扬贵妃,也非常欣赏刘晏的聪明伶俐。
有一次,在贵妃的寝宫里,玄宗对陪在贵妃身边的刘晏说:
“你这个正字官,还有什么字不能正呢?”
刘晏说:
“朋友这字个我无法正。”
原来当时许多人朋比为奸,结党做坏事,刘晏就是利用这个字来暗示玄宗的。
(五十七)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注释]
壮:长大。行:做。致君:尽力辅佐君王。泽民:为百姓谋福利。扬:显扬显:显耀。
光前:光耀祖先。裕后:使子孙生活富足。
[语译]
小时侯要多学习,长大后要知道去做,对国家尽力,提人民谋求福利。
如此,就能有好的名声,可以使父母感到荣耀,光耀祖先,还可以造福后代子孙。
[故事]
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自幼就是一个懂事孝顺的人,据说他的父亲叫孔纥,是个大力士,有一天,孔纥和妻子来到尼丘山,希望能求得一个儿子。
果然,他的妻子不久便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孔纥便去世了,孔子随着母亲来到鲁国曲阜县。孔子每天都会把家事做好,夜晚临睡前,还替母亲捶背,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
孔母则常常鼓励孔子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才能光宗耀祖,扬眉吐气。后来,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难过之余,牢记母亲的教诲,更加用功读书。
没多久,孔子博学的美名传遍整个鲁国,许多人自愿向他求教,拜他为师,孔子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真可说是“幼而学”、“扬名声,显父亲”的最好例子啊!
(五十八)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勤有攻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注释]
遗:留。籝:竹箱子。一经:一部经书。攻:成果。戒:警惕。
[语译]
有些人为子孙留下了大比的钱财,我只教导子孙研读经书,明白事理。
讲了这么多道理,只是要让大家知道,凡是勤劳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要时时勉励自己勤学用功才是。
[故事]
我国的诗仙李白,小时侯也很贪玩,后来受到一见事的启示,才立志读书,成为大诗人。
这次,贪玩的李白又逃学了,他来到河边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铁杵在石头上磨,便好奇地走上前去问她:
“老婆婆,你磨这根铁杵做什么啊?”
“小朋友,我要把他磨成绣花针呢!”
李白听了,很吃惊的说:
“这怎么可能呢?”
老婆婆看见李白的表情,便笑着对他说:
“只要我每天不断的磨,总有一天,这根铁杵就能磨成针了。”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中完全觉悟了,他心想,不能再这么贪玩了,应该好好把握时光,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对。李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果然成为唐朝的大诗人。
三字经的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注释]
初:初生之物。性:指人的本性。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
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苟:假如、苟若。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专:有恒、专心的意思。
[语译]
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故事]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得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讨厌的人。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注释]
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 择:选择。处:居住的地方。机杼:机,织补用的木架子;杼,织补用的梭子。窦燕山:原名窦禹均,幽洲人,因为当地名属燕,所以又名燕山。义方:指良好的家训。
[语译]
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
五代后晋时,燕山地方有个名叫窦禹均的人,教导孩子的方法非常好,因此他的五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博得人们的赞誉,当时,没有人不知到他们的。
[故事]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注释]
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较,第二个是师之教。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子:这里指为人子女。不学:不肯读书学习。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为:作为、成就。
[语译]
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注释]
琢:雕饰琢磨得意思。器:器皿,比喻成就。义: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亲:接近。
师友:老师与朋友。礼仪:泛指一切礼节仪式。
[语译]
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的石头,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奋求学,是不会懂得礼节道义的。
做人子弟者,在年纪还小的时候,便要多多亲近好的老师及好的朋友,从而学习到做人处世的基本礼节仪式。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
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注释]
香:东汉时代的孝子,姓黄名香。温席:温暖枕席。执:实地去做。
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年才四岁,便知道谦让之礼。弟:动词,尊敬兄长。
长:这里指兄长。知:晓得、了解。
[语译]
黄香九岁的时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体温暖床上的枕席,再请父亲去睡觉。他这种孝亲的行为,不但是他该做的,也是我们应效法力行的。
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人送来一篮梨子,他便以知道把较大的梨子让给哥哥,自己挑较小的吃。他这种尊敬兄长的德行,也是我们从小便该知道的。
[故事]
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
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
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
“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注释]
首:首先、最先。孝弟:孝,孝顺父母;弟,恭敬兄长。次:接下来、其次。
见闻:眼见与耳闻,指看到和听到的知识。数:数目或数字。文:文学。
[语译]
一个人必须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其次要学习各种常识,并且要了解基本的算术及认识文字,才能够研读古人的文章。
天的万物得计算,都是从一开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接着还有十到百,百到千,千到万,一直变化下去,没有止尽的时候。
[故事]
一个人无论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学问,都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绩,千万不要学明朝的吴同喔!小朋友看了后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
吴同是明朝人,从小便跟着泥匠师傅学功夫,但是吴同是个很懒惰的人,每次师傅交代他的事,总是一拖再拖,然后草率的完成。
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艺能象师傅一样好,可是又不肯从最基本的手艺慢慢练习,所以学了几年,还是盖不了一间房子。这天,师傅决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内盖好一间房子。
吴同心想,这实在太容易了,只要把从师傅那里偷偷学来的技术用上就可以了,于是,不到三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一间房子。
第四天时,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使得吴同盖的房间顿时倒塌成一滩烂泥。还没有让师傅看过,自己盖的房子就这么,没有了,吴同心里既懊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循序渐进的把盖房子的工夫学好,不再好高骛远了。
(七)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注释]
三才:为天才、地才、人才的总称。三光:是日光、月光、星光的总称纲:纲领、要领。
义:凡事合宜的意思。亲:亲切和睦。顺:和顺无争。
[语译]
三才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部分,什么是三才呢?就是包含了雷、电、雨、雪、风、霜、云、雾的天空;包含了山、河、草、木、鸟、虫、鱼、兽的大地以及万物之灵的人们。此外,三光照射着大地,使生物得以生存。什么是三光呢?便是日光、月光和星光。
人与人之间要维持良好的关系,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纲领,那就是君臣之间要讲义理。父子之间要亲睦夫妻之间则要和顺,这样国家才能充满祥和安康的气愤。
[故事]
如果要改善社会的风俗使天下永远和平,人类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妇间的相处关系,一旦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许多纷争就不会发生了。
有一次,楚庄王招待臣子们喝酒,喝到一半,烛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时,调戏楚庄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这个人的帽带,准备等烛火从新点燃时清楚庄王将他治罪。
楚庄王知道这件事后,很自责地说:
“都是我请喝酒,才会发生这种事,现在大家都把帽带解下来,再继续喝酒吧!”
等到烛火从新亮起,在座的每个大臣,没有一个人系着帽带。如此一来,妃子要楚庄王抓的大臣,也无从查起了。
几年后,楚国与敌人作战战争中有位奋勇杀敌,立了不少功劳的将军,正是当年被妃子扯下帽带的人。他为了报答楚庄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报他的恩德。他们这种君臣之义,确实让人由衷钦佩。
(八)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注释]
曰:说道,提到。春夏秋冬:指一年四季。运:循环、运转。不穷:没有终止的时候。
南北西东:指四方。应对照、相应。中:中央。
[语译]
一年中有四季之分,从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这四个季节的次序一直不断地运转循环着,没有终止的时候。
在我们周围有四个方向,一个是南方,一个是北方,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东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中央为中心,有了中心四方才有依据。
[故事]
远古时代的皇帝,是个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万物的神。
当时,有个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蚩尤,由于他不服皇帝的指挥,皇帝决定率领军队攻打他。
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分别掌管八十一个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们便团结起来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来对付皇帝,所以当两方交战时,皇帝的军队显得有些招架不住。
这次,碰巧起了大雾,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军队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决定暂时收兵,等雾散之后,再继续战斗。
皇帝使用新发明的指南车参与作战,这种车子的正前方有个铁娃娃,无论在哪里,娃娃的手指一定指着南方。于是,就靠着指南车,皇帝轻易的打败了蚩尤的军队。
(九)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注释]
五刑:就是水火木金土。本:根源、依据。
十干:又叫“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又叫“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语译]
水火木金土是古人所说的五行,古人认为天下的种种东西实在太复杂、太深奥了,使用五行来函盖一切事物的得失。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跟一、二、三、四、五的数字一样,十分复杂,但似乎也十分有条理。
古时候计时标记有两种,一是十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二是十二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故事]
候的人,看见天下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觉得太复杂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观念来概括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认为天下的事均和五行有关。
有个叫邹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说。他认为作天子的一定要拥有五行中的一德,这样地位才能稳固。
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说皇帝的了土德,因此当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颜色就是黄色。后来,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兴起,就是夏朝的禹。
“五行”的道理有点复杂,小朋友稍微了解一下就够了。
“天干和地支”相传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来计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从甲子开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
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十)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注释]
躔:星球在宇宙中运行的路线。中权:位于中央的要地。
[语译]
太阳在银河的亏轨道叫黄道,在地球的中央,有一条赤道它是由地球地轴垂直的一个大圆圈,这是一个假想的线用来表明位置的标记。
赤道附近的气候最炎热,中国的位置在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各类型气候都有。
[故事]
很久已前的人们,对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有许多的疑问,有人说,地球是平的,也有人说地球是由一只大乌龟背着,只要走到世界的头,就会掉进大海里。一直到哥伦布饶了地球一周,仍回到原来的地方,才有了“地球是圆的”说法。那时侯,有许多人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主宰,周围环绕着其他的星球。尽管也有人提出太阳为宇宙中心的说法,可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说法才被接受。事实上,地球不仅会转动,而且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太阳系又围绕着银河转,对整个大宇宙而言,银河只不过是个点而已,所以,人类在宇宙中,其实是十分渺小的。
(十一)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衡横此五岳山之名
[注释]
江河:长江与黄河。淮济:淮水与济水。渎: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纪:代表。
岱:岱山,也就是东岳泰山。岳:高山叫岳。
[语译]
在中国的国土上,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有长江、黄河、淮水和济水,堪称中国河流的代表
此外,尚有五座有名的大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
[故事]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条主要的河。
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恰好将中国分成两半。
宋朝时,外患金人企图横越长江,结果被宋朝的战鼓声,吓的不敢渡江。
至于黄河,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不过,长泛滥成灾,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至于“五岳”,则各有动人的故事,这里只介绍西岳,山势非常险恶。相传,唐朝的韩愈有一次奋力登上山顶后,就双腿发软,没有勇气下山,最后只好麻烦地方官员派人把韩愈灌醉,将他抬回家。
传说位在河南的嵩山及山西的恒山,都曾有人在此修炼。会吹笙的周灵王太子乔,曾在恒山修成白鹤仙人;张果老是八仙中的一仙,他是在恒山修成正果的。
(十二)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注释]
士:读书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民:人民。良:比如栋梁、基础。义:事之宜
礼:天理的节文、人事的仪则。只智:对世间事理的认识与了解。信:诚实无欺。
常:恒常不变的法则。不容紊:不可以紊乱、疏忽。
[语译]
谈到读书人、农民、工人和商人这四种人,都是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栋梁
仁、义、礼智、信五种恒常不变的法则,则是要做人做事的标准,绝对不可以紊乱、轻忽。
[故事]
古代的社会,把人民的职业分成四等,到了今天,已经有所谓的“三百六十行”,不管从事哪一行,只要努力工作,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在许多的行业中,以农业和中国的关系最密切。
据说,汉朝时有个叫孟尝的太守初调到合浦时,发现那里的人们不懂得耕田。只能拿珍贵的珠宝和邻国交换米粮,一旦珠宝用完了,只好活活饿死了。孟尝一到任,便开始教人民耕种的技术,于是合浦渐渐的富足繁荣起来。
人民的饮食问题解决后,“五常”的德行,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代有个孙叔敖,为了不让别人见到两头蛇而丧命,便将蛇打死,埋了起来。
东汉时有个荀巨伯,为了照顾生病的朋友,宁可让强盗杀了,也不愿意留下朋友自己逃命。
他们的故事,正是实践五常的最好例子。
(十三)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鱼虫有鸟兽此动物能非走
[注释]
地:土地、土壤,或泛指地表。生:繁衍、生长。草木:花草和树木。
植物:与动物相对,为百谷草木的总称。遍:分布,到处都有。飞走:飞行或行走。
[语译]
地面上除了人类以外之外,还生长着许许多多的花草和树木,我们把他们总称为植物,这些植物在水里和陆地上都有分布。
另外,地面上还有很多昆虫、鱼类、鸟类和兽类,我们把他们总称为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飞翔,有的能在地上行走。
[故事]
大约在两千年前,中国已有了许多关于花草树木、虫鱼鸟类的奇妙神话。
《山海经》是一本专门记载古代地理的书。书上说,有座招摇山,山上长了一种叫“祝余”的草,形状有点象韭菜,吃了以后,就象吃了米饭一样,可以有很饱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种树,在树干的地方,有一圈圈黑色的纹理,这纹理有个奇怪的名字,叫“迷谷”,如果把迷谷带在身上,就可以躲避妖魔鬼怪。
有个传奇而又有趣的国家“黑齿国”,住在这里的人民都长着一口黑牙。在黑齿国的一个山谷里,有棵扶桑树,传说当时天上的十个太阳都会到这里来沐浴,十分有趣。
这些多彩多姿又有趣的故事,虽然是编造出来的神话,但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这个世界所抱持的浓厚情感呢!
(十四)
稻粮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注释]
梁:比粟还要大一些的粮食,可以酿酒。菽:豆类的总称。
麦:北方人主要的粮食,有大麦、小麦、燕麦等。稷:很象高粱的小米。黍:黄米。
六谷:即稻,梁、菽、麦、黍,稷等六种粮食。豕:猪。
六畜:即马、牛、羊、鸡、犬、猪六种动物。
[语译]
六谷是人类用来维持生命、促进健康的主要粮食。什么是六谷呢?就是稻米、高粱、豆类、麦类、黄米和小米等六种农作物。
还有六畜是饲养来挤乳、生蛋和供人观赏用的,什么是六畜呢?就是马、牛、羊、鸡、狗和猪等六种牲畜。他们本来都生长野外,后来才被人饲养在家中。
[故事]
中国的老祖先们,先学会了畜牧后,才开始播种耕作。
在尚未动的畜牧前,只能拿着木棒、网子到深山里捕捉野兽;当他们发现一时宰杀不完的野兽,可以关在栅栏内饲养后,大家便把捕捉来的野生动物关了起来,等到需要时,再捉来宰杀,这也就是畜牧的起源。
以前有着利爪的动物,像牛、马、羊……等,由于被人饲养而不能再随意乱跑,因此那些利爪便慢慢退化了。
人懂得利用畜牧来供应自己的食物后,又在偶然间,发现牛羊喜欢吃某种谷子,便撒了一些在栅栏四周,没想到,第二年这些谷子竟由一棵棵小幼苗,长成了结满谷子的植物,就这样,人类学会了耕种。
不过,并非种植物结的'果都适合人类食用,在众多野生的植物中,稻子、小米、麦子、黄米、高粱等谷类,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这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主粮“六谷”
(十五)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注释]
喜:愉快、高兴。怒:愤怒、不快。哀:悲伤、哀愁。惧:害怕,恐惧。
欲;思慕、贪求。具:具有、具备。赤:就是红色。识:分辨、识别。
[语译]
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相当奇妙的感觉,有内心很愉快的喜;有很生气的怒;有很悲伤的哀;有很还怕的惧有很喜欢的爱;有很讨厌的恶;有内心贪婪的欲。这喜、怒、哀、惧、爱、恶和欲,我们称之为七情,七情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情感。
我国古代还有所谓的五色,这五色是古人所说的正统的颜色,包括青色、红色、黄色、黑色及白色。我们的眼睛能够很容易的把这五种颜色分辨出来。
[故事]
七种情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如果刻意的去掩饰,反而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困扰,以下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隋朝的长安城,有个叫杜子春的年轻人,由于生活奢侈,因此父母留给他的积蓄,很快被他花光了,后来,他只好到街上去乞讨。
有一天,当杜子春到街上乞讨时,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见他颇有慧根,就把他带回山上。道士对杜子春说:
“我决定将你改头换面,从今以后,你不能有任何的感情,一旦通过考验,你就能修成正果和我一样做道士了。”说完,便让杜子春下山去。
杜子春牢牢记住道士的话,他不开口说话也不笑,许多认识他的人和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不睬,真的做到了道士所交待的话。
这时,杜子春不觉有点得意,就在这一瞬间道士出现了,他很生气杜子春如此沉不住气,于是杜子春又恢复乞讨的生活方式了。
(十六)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注释]
甘:甜,辛:有刺激性的味道,比如辣味。含:衔在口中、包容。
膻:骚味,像羊身上的味道。焦:东西煮或烧的过度所产生的气味。臭:气味。
嗅:鼻子对各种气味的感觉。
[语译]
酸、苦、甜、辣、和咸味是我们平常所吃食物的五种味道,都能够用嘴分辨出来。
羊的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臭味是五种基本的味道,也是我们的鼻子所能嗅得出的气味。
[故事]
在中国民间,有个关于嗅觉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乡下人,成天好吃懒做,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吃甜食,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是甜的,他都喜欢吃。
他有一个很灵敏的鼻子,专门用来嗅甜味的,就算是掉了一小颗的糖,他也能用鼻子把它找到。
他的妻子见他田也不耕,工也不做,生活就成问题了,便要他出去学些技能回来。
这个爱吃甜食的人,听了妻子的话,之后乖乖出门去了。在路上,他看见一只白鹅掉进泥巴坑里,不久有一群人急急忙忙跑来要找白鹅,他对那群人说:
“我用鼻子帮你们找找看。”
于是,他东嗅西嗅的,带领他们来到泥巴坑,大家发现白鹅额果然就在里面,感激之余,便称他为“好鼻师”。
据说,当好鼻师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无数的蚂蚁,这些蚂蚁慢慢演变到现在,变成了东嗅西嗅的昆虫,正和好鼻师生前的习性一模一样。
(十七)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词四声宜调协
[注释]
匏:匏瓜,可吹出音乐的笙器。土:瓦制的乐器。革:牛皮制的鼓。木:木制的乐器
石:玉石做的乐器。金:铁制的乐器。丝:制作琵琶琴瑟之类乐器的材料。
竹:制作管箫之类乐器的材料。平:汉语的第一声及第二声。上:汉语的第三声。
去:汉语的第四声。入:短促的声音。
[语译]
古时候有八音之说是我国古代八种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什么是八音呢?它包括由紫竹制成的笙器——匏;由黏土制成的瓦器——土;由皮革制成的鼓——革;由木块制成的祝歌——木;由玉石制成的磬——石;由铁制成的钟——金;由韧线制成的弦——丝;由竹制成的箫管——株。说到语言的音调,也有四声之说,即分平、上、去、入等四种声音。这四声必须得到调和,听起来才会感觉到舒畅愉快。
[故事]好的音乐不但可以调剂身心,还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我国古书中,记载着许多中国传统的乐器,并且也记载了关于以琴会友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名叫俞伯牙的人,他虽弹的一手好琴,却苦于找不到能与他分享的知音。有一天,他的琴声吸引了一位樵夫前来聆听,这位樵夫名叫钟子期,他被余伯牙的琴声深深感动了。
余伯牙遇到了这位知音,心里好高兴,便和钟子期结为异性兄弟。
两人约订明年的今日,伯牙要到钟家村拜访子期,顺便让子期欣赏他的琴艺,时间过的很快,他们约定的时间到了,余伯牙如期去拜访钟子期。
没想到,钟子期竟然已经过世了,余伯牙悲伤的来到子期坟前,对着子期的坟,将琴摔个粉碎,并发誓从此在也不弹琴了。
这对因琴而结缘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的却很让人感动。
(十八)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子自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注释]
高:高祖父。曾:曾祖父。身:自己。玄:玄孙子。曾:曾孙子。
九族:从高祖父到玄孙子,一共九代的总称。人之伦:人们的尊卑长幼次序。
[语译]
从高祖父生曾祖父,从曾祖父生祖父,再从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自己,我自己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从自己的儿子、孙子,一直传到曾孙和玄孙,就是古人所说的九族。这是人们尊卑长幼的秩序,绝对不可混杂越礼。
[故事]
汉朝时,有个名叫伟伯余的读书人,每当他犯了错误,母亲总是拿着棍子教训他。孝顺的伟伯余,自知做错了事,便虚心听从母亲的教诲,落在他身上的棍子愈重,他反而感到高兴。
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竟然哭了起来,母亲便很着急的问他是否打的太重了。
伟伯余回答说:
“以前母亲打我,都打的很重,表示母亲身体还很健康,今天,母亲打轻了,可见母亲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我怎么能不难过呢?
这正是伟伯余发自内心的孝心和真情啊!
周朝时,有个治礼作乐的周公。有一次,周公的儿子伯禽有事要见他,竟连续三次被周公打了出来。伯禽觉得很疑惑,便找贤人商子求教。商子带伯禽到南山上,说:
“这里有棵乔树,高大又比值,哪里有棵梓树,低矮又卑下,你仔细想想这两棵数,就知道原因了。”
伯禽着才明白自己当时忽略了尊卑的道理。
(十九)
父子恩夫妇顺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注释]
恩:恩爱,父慈自孝。从:顺从,夫唱妇随。友:友爱。恭:恭敬。序:秩序、次序。
君:君主。臣:臣民。忠:尽己心力以待人处世的美德。
[语译]
父亲与儿子间彼此要注重慈爱与孝顺的恩情;夫妻之间必须和睦相处夫唱妇随;身为兄姊的人必须友爱弟妹;而身为弟妹的人则要恭敬兄姊。
年长和年幼的人在一起相处,必须注重长幼尊卑的次序不可越礼;朋友之间必须以诚相待,相互照顾;一国之君必须尊重他的臣民,爱护他的百姓,如能做到这一点,臣民们自然会对他效忠。
[故事]
有个关于夫妇之间顺从和睦的故事是这样的:
汉朝时有个鲍宣,他娶了桓少君为妻,因为桓少君家里相当富有,所以他嫁过来时,带了许多的嫁妆和奴仆。鲍宣看了,心里很不高心,便要桓少君把这些嫁妆退回娘家。
桓少君听从了鲍选的话,把仆人都遣了回去,并把嫁妆分给他们,自己换上朴素的衣服,和鲍宣过着艰苦的生活。
这一则是讲兄弟友爱的故事。
我国汉朝时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
有一天,家里突然闯进来几个强盗。这几个强盗把他们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抢光了,就是找不到吃的东西,饿了很久的强盗一见长的白白胖胖的赵礼,便决定将他吃了。
赵孝连忙跪在强盗面前说:
“大爷,你们吃我的肉吧!我的肉比较好吃。”
强盗们被这对友爱的兄弟所感动,于是就放了他们。
(二十)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功至丝麻五服终
[注释]
十义:即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顺叙:照着去做、遵守。斩衰:父母去世时子女穿的孝服。齐衰:祖父母去世事时,孙子女穿的孝服。
大功:为亲兄弟治丧时,所穿的丧服。小功:为堂伯叔治丧时,所穿的孝服。
丝麻:为外祖父或表兄弟治丧时,所穿的孝服。五服:五种丧服。
[语译]
我国古人非常注重十义,认为是每个人都要遵从,不可疏忽的事。什么是十义呢?就是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种美德。另外,对丧礼也应该遵从五服的礼节,什么是五服:就是当父母去世时必须穿斩衰的丧服;祖父母去世时应该穿齐哀的丧服;自己的兄弟去世时,必须穿大功的丧服;伯、叔父去世时必须穿小功的丧服;表兄弟去世时,必须穿丝麻的丧服。
[故事]
古代的葬礼和现代的差不多。
按照习俗,要先替死去的亲人沐浴,然后穿上干净的衣服,还要在他的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孔放一小块玉,玉可以防腐,这也就是希望亲人的尸体不要腐烂。
官位愈高或愈富有的人,他们所穿的衣裳就愈华丽,而且陪葬品也愈珍贵,至于一般普通人家,就只能用一小束干草盖住了。
死者的亲人,依据和死者的亲疏关系,穿的孝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丝麻五个等级,就叫做“五服”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在传统礼节里,丧服和丧礼的规定是很繁复的。空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这么说:
“与其在亲人死去以后杀牛来祭墓,不如在亲人还活着的时候,就多烹调些美味食品来孝敬他们。”
这段话告诉我们,当亲人还健在时,该有的孝道或礼仪就应当遵守,不要等亲人不在了,才做一些弥补的工作,这是没有意义的。
(二十一)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将说文
[注释]
礼:人与人往来应注意的仪节。射:射箭的运动。御:驾驶马车。书:书法、写字。
六艺:六种技艺。不具:已经不存在了。说文:书名,全书叫《说文解字》。
语译]孔子讲究六艺,认为每个读书人都应该精通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法、数学等六种技艺。本来古人精通六艺的人很多,但是今天已经不再见到了。
只有书法这门学问,直到现在还是每个读书人必须休学的课程。只有先识字,才能去研究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这本书,进而研究高深的学问。
[故事]
据史书的记载,孔子的门徒中有七十二个人精通六艺,虽然古人认为读书就要学这六项技能,但是,到了我们这时代,凡是讲求专精,只要成了专家,就能为社会国家贡献。
造就一个专家,首先要归功于文字的发明。
中国的文字,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关于他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据说,文字是由皇帝的史官仓颉所创造的。
神话中曾提到:当仓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天上掉下来许多米,而鬼也在夜晚号哭。不管这些神话是多么不可思议,有一点是我们应该明白的,那就是:文字并非靠一个人或是一朝一夕的时间就能创造完成的,正确的说法,是由沧颉整理而成的。
中国有一部重要也最完备的“字”书——《说文解字》,专门记录文字的由来,由这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中国文字的起源及演变。
所以,要认识中国文字,就应该读读《说文解字》。
(二十二)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注释]
古文:这里指甲骨文和金文。隶:隶书。草:草书。广学:多方面广泛的学习。
惧:害怕、恐惧。繁:多。略:大略、大概。原:根本、原由。
[语译]
我古代的文字类很多,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和草书,在学习时,一定要把这些文字认清楚,以免混淆补情。
在整个宇宙里,知识实在太丰富了,如果你想广泛的去学习,那是很不容易也无从学起的事。不过,如果能够大略的做个研究,还是能够了解其中基本的道理的。
[故事]
中国文字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不断演变而成的。
在没有文字之前,聪明的人类要记事或表达意思,多以结绳及绘图的方式来代替。
据说,到了皇帝时,史官仓颉觉得没有文字十分不方便,就以日月鸟兽的形状所到来的灵感,照着样子画出来,成了最早的文字。
后来要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可以靠古代的书籍器物,得到概略的了解
像刻在牛骨和龟壳上的文字,是现今所挖掘到最古老的文字,由于是用刀刻的,所以“甲骨文”的最大特色是转折处多成方角,如“丙”在甲骨文中,便是写成:“四”(下面没有横)。
金文,是刻在金属上的文字,文字的线条比甲骨文复杂写。后来,有了较进步的大小篆,大篆的结构方正,左右对称,小篆的字体已略具国字的雏型了,线条简化匀称,如“马”字,在小篆中就写“馬”。
到了隶书、草书时代,中国文字已经到了定型的阶段了
(二十三)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注释]
训:教育指导蒙:小孩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训诂:研究字的意义。句读:一句为句,半句为读。为学者:做学问的人。小学:指研究字形、字音、字义的学问。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语译]
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了。
[故事]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
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
“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二十四)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注释]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的书。记:记载。善言:善言善语。
孟子:孟轲所写的书名。止:与“只”相同。
[语译]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空子的弟子和再传的弟子,把孔子或是孔子弟子曾说过的善言善语,记载编辑而成。
而《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整本书的主旨,是在谈道德仁义的道理。
[故事]
《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书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来说。
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们道理,弟子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
席间,有弟子问孔子:
“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
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子,又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
说完,便离开了。
满头雾水的弟子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
“老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
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真要做好,还不太容易呢!
(二十五)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注释]
中庸:书名。孔伋:孔子的孙子,也就是子思。大学:书名。曾子:也就是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修齐:修身、齐家。平治:治国、平定天下。
[语译]
《中庸:这本书是孔伋所作的,“中”的意思是不偏,而“庸”是不改变。
而《大学》这本书是曾参所作,内容则是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故事]
《中庸》其实就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
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视现实生活,也不会沉溺在梦想里。
有一次,家里穷的没饭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荐去当县令。虽然他并不相当县令,但是迫于现时,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顾全大局。
后来,有个朝廷大官要到陶渊明这个县来视察,他的属下便提醒陶渊明,大官来时,要记得多说些好听的话,对大官要必恭必敬的,这样才能有升官的机会,陶渊明听了很不以为然,感叹地说:
“难道就为了区区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别人弯腰吗?”
于是陶渊命将官职辞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新过着农耕的生活。
陶渊明在政治上虽然谈不上什么功绩,在文学著作上也没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洁的中庸哲学,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二十六)
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注释]
熟:熟悉。孝经:名书,孔子所著,内容是阐述孝道。通:了解、明白。如:象。
六经:《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和《春秋》合称六经。号:称为。当:应当。
讲学:讲解而研究。
{语译}
把《孝经》和《四书》研习的十分熟透之后,便可以开始去研究六经了。
什么是六经呢?便是《诗》、《书》、《易》、《礼》、《乐》、和《春秋》等六部经典,记载着各种常识,我们应该仔细的研读、理解。
[故事]
《孝经》是讨论孝道的书,内容是记载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论孝情形。自古以来,孝经就被推为谈道德理论的重要典籍。
舜帝年轻时,非常孝顺,感动了顽劣的父亲,和长设计要陷害他的后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后,仍然象以往一样孝顺。这种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真孝。
孝顺的最高境界,不仅是要孝顺父母,扶持父母而已,还要做到显耀父母的名声。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年轻的时候秦朝暴政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尽苦难,就在心中立下了一个拯救国家并且让父母感到荣耀的志愿。
于是,刘邦带领军队南征北讨,终于当上了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
当他回乡省亲时,他的父亲见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刘邦不仅连忙阻止,还封父亲为太上皇。
这就是孝亲最好的例子了。
(二十七)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熏诰有誓命书之奥
[注释]
连山、归藏:都是《易经》的一种。书:《书经》
[语译]《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书合称三《易》。这三《易》是用“卦”来详细说明宇宙间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
典谟、训诰和誓命是《书经》的篇名,也是《书经》一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故事]
《易经》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占卜书籍,也是古人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得来的学问。
自古人类对自然界各种不可测的现象,产生了敬畏之心,因此形成了许多的占卜之学,希望能求得事事顺利,所以才有了六十四卦的发明,来作为判断是非吉凶的标准。
再谈谈《书经》这本书。它的内容,就象现在的政治档案,其中包括了大臣给君王的奏书,君王颁布的法令,还有作战的命令及大大小小又政府发出的公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珍贵的宝典。如第一篇中的尧典,让我们知道了尧帝是如何的爱护百姓、治理天下。在尧帝的仁政治理之下,当时的社会一片祥和,这也就是《书经》的价值所在。
(二十八)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迷圣言礼乐备
[注释]
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的第四子。周礼:周公所写的书。治体:治理国家的大体。
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大小戴:大戴为戴德,小戴为戴圣。备:完善无缺。
[语译]
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著作《周礼》,将当时辅证的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以及治理国家得体制都详细记载、保留于《周礼》这书内。
汉朝的带德和戴圣两位学者,都曾为《礼记》写过注释,以阐述的先圣和先贤的言论主张,使得后代的典章缺席和礼乐规范有所遵循而完备。
[故事]
礼仪廉耻是国家很重要的四个纲纪,排在第一位的是礼。至圣先生曾说过:
“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在这个世界上。”
可见“礼”对我们个人人格的修养是多么重要。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负起了辅佐的责任。
他在辅佐成王时,广招贤才,对有才能的贤士相当礼遇。有时候,他正在用餐,如果有贤士来拜见,他会立即将口中的食物吐掉,整理好自己的仪容后,跑出来接见他们。
就是因为周公如此礼贤下士,才会有这么多的贤才之士来帮助他,一起把国家治理的即富强又安乐。
之后,周公又根据当时的需要,把官制分为六种,并且按着每一种官位,写成一篇有关职务和有关条文来,这本书就是“周礼”。
后人读这些经典,除了学习书中的精神外,也要身体力行才是。
(二十九)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注释]
国:由诸侯所自封的国。风:即民俗歌谣的文词。雅:正乐。颂:宗庙祭祀的乐曲。
四诗:即国风、小雅、大雅、颂四者。讽咏:吟我朗诵。寓:寄含。
[语译]
国风是当时俚俗的歌谣诗章;雅有大小之分,多为朝廷礼仪的正乐;颂则为宗庙祭祀的乐曲,这几种诗经的体裁合称为“四经”,因为丰富的内容、真切的情感,所以实在是值得世人广为歌咏称颂的!
单自周天子势力衰弱后,《诗经》也就随之被废。孔子眼见,有感而发写成《春秋》一书,书中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的称颂和斥责,并分辨诸侯各国的善恶行为。
[故事]
我国最古老的诗集是《诗经》。他的题材很广泛,包括了社会风气、生活状况,还有贫民百姓的感情和思想。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
在《诗经》中,不仅内容生动有趣,就连所使用的语言也很活泼,这些诗作,是需要大家细心的去品味的。
春秋时代,诗的精神已经丧失了,在这个时代中周朝王室已渐渐失去了约束诸侯的力量,孔子看到了这种混乱的情形,心里很担忧,于是便作了《春秋》这部书。
《春秋》是本对现实的政治做客观的褒贬,以及对各个诸侯国做善恶行为分辨的书籍。
这本书里有著名的“春秋五霸”,这些诸侯国彼此争名夺利,战争不断,《春秋》这本书,就是针对他们来做评论的。
后人读《春秋》,除了了解当时的政治及人民生活情形外,也可以借此累积前人的经验,丰富我们的智慧。
(三十)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榖粮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注释]
三传:既指《公羊传》、《左传》、《榖梁传》,专为解释《春秋》,经:泛指圣人所著的书。
明:明白、清楚。方:才、开始。子:为诸子百家著作的书籍。:放才开始。
撮:择取。要:重要的地方。
[语译]
所谓“三传”就是解释《春秋》的书,它们分别是公羊高写的《公羊传》左丘明写的《左传》,谷粮赤写的《榖梁传》三书。
把圣贤所作,告诉我们为人处世道理的经传都熟读之后,才开始去读诸子百家书,并且要择取重点来读,牢记每一件事情的因果始未。
[故事]
《公羊》、《左氏》、《榖梁》这三传是用来解释《春秋》的,而《春秋》记载着当时国际间的大事。可是,因为《春秋》所记录的事非常简洁,如“夏五月,郑伯克断于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夏天,郑庄公于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弟弟共叔段。
如果只看这段文字,我们仍然不能了解这场战事的始未,这时就需要借助上述三传的说明了。
原来,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庄公和共叔段。由于夫人武姜生庄时难产,因此,武姜偏爱共叔段,对庄公则心生厌恶。
庄公继承王位后,武姜要求封地给公叔段,庄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给了公叔段。有人劝庄公不要把京城分给弟弟,怕他一旦有了贰心,就难应付了,但庄公并没有因此改变他的决定。
果然,公叔段逐步出兵,占领了京城一带的土地,而且朝着庄公所在的国都进攻,庄公才率领军队将公叔段赶到鄢地去。
有了左传对这见事的详细记载,我们才能知道春秋时代许多精彩的故事呢。(三十一)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注释]
五子:就是庄子、老子、荀子、扬子和文中子五人。经:圣人所著的书。子:诸自百家的书。
诸史: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烤:考证、考察。世系:一脉传承的顺序。
[语译]
所谓的五子便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庄子和老子,所著的书称为“子书”,在书中他们五人各自陈述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主张。
一旦经书和子书都熟读后,便开始研究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详细考证各国朝代的世系,以明了其胜衰兴亡之因,从中记取教训免得重蹈覆辙。
[故事]五子中大家对老子及庄子可能比较熟悉,我们就以庄子为书中的两篇故事,来探索庄子高深的学问。
有一次,庄子向朋友借米梁,没想到那位朋友对庄子说:
“等我的谷子收成卖了之后,我再借你好不好?”
庄子听了很不高兴,就告诉他:
“昨天在来这儿的途中,有一条鲋鱼对我说:‘我快干死了请你帮我取点水来好吗?’我便对他说:‘等我到了南方后,再引西江的水来救你。’那条鲋鱼随即说:‘等你从南方回来,你也可以到干鱼铺来找我了。”
有一回,庄子在钓鱼时,有两个楚国大臣奉命请他到朝中共议国事,庄子便说:
“听说贵国有只神龟,楚王将它放在盒子里供奉着,我请教你,这只神龟是宁可在泥土里爬行,还是喜欢被人高高的供奉着呢?”
大臣答:
“应该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
“对了!我就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
大臣牙口无言,只能佩服庄子善于比喻的口才了。
(三十二)
自曦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注释]
曦农:即指状曦氏和神农氏。三皇:伏羲、神农和黄帝便是三皇。居:在。上世:远古时代。
唐:是尧的国号。虞:是舜的国号。二帝:指的是尧和舜两个皇帝。
揖逊:将王位让给别人,自己辞去帝位。
[语译]
在远古时代,自伏羲氏、神农氏到皇帝有熊氏在位期间,皆能勤政爱民,体恤民意,所以被称为“三皇”。
黄帝之后便是唐尧虞舜二位帝王。尧贤能开明自认自己的儿子无才无德,不堪为一国之君,所以将帝位禅让给孝顺的舜。而由于他的睿智领导使得当时的社会安定富足,人人称颂。
[故事]
关于上古时期的种种传说,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及遗迹作为依据,所以我们多以神话来看待他们。就像夏禹,曾有人认为他是一只大虫呢!
但是,无论这些神话是真是假,至少可以让后代的人,了解先民生活演变和进化的情形。
相传上古时,有巢氏教人架木为巢;伏羲氏教大家驯养家畜;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还有燧人氏教人转木取火等,正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从野蛮迈向文明的。
由于这些人帮助人民改善生活,便被推举为部落的首领。而黄帝则是因为发明了新的东西,让大家感激在心,所以中国人喜欢以黄帝的子孙来自居。
之后,又有许多的皇帝产生,其中以尧和舜最受人推崇。
尧舜的“禅让之治”,更是众所周知。看来远在上古时代,中国的祖先们便以懂得“以礼服人”的道理,难怪中国会被称为“礼仪之帮了。
(三十三)
夏有禹赏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注释]
文武:即指周朝的文王和武王。三王尊称夏禹、商汤和周朝文武王。四百载:四百年。
夏传子:夏禹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迁:更易、改换。社:国家。
[语译]
大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唐则为商的开国贤主,文王和武王更是立周朝太平盛世,由于他们才德兼备、亲政爱民,所以,后代的人便尊称为“三王”
自从夏禹将帝位传袭给自己的儿之后,就变成一个世代传承的家族天下了。如此经过四百年,终究被商朝汤王一举攻灭,结束夏朝统治的时代。
[故事]
夏禹治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充满神话色彩的夏朝,究竟有没有禹这个人,似乎仍找不到证据。
据史书说,禹的父亲是鲧,由于治水失败,被舜帝杀了。
但在传说中,鲧是天上的神,他眼见百姓饱受洪水之苦,心里很难过,就把天上的泥土偷来平定人间的洪水,结果被天帝知道了,便命令火神将鲧治罪。
所以,后人才不忍心把鲧的下场说的太悲惨。
夏禹之前的尧与舜,都是传贤不传子。禹也想效法他们,于是决定把帝位让给益。但是,深受人们爱戴的禹,由于自己的儿子启也是一位贤才,于是人民便一致拥戴启为新的皇帝。
谦虚的启认为既然父亲已经决定传给益,自己就不该再和益争夺王位。可是,在人民的热情拥戴之下,启只得顺应民心,接受了王位,如此一代一代传下来,天下又属于一个家族了。
(三十四)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注释]
伐:攻打、讨伐。载:年。至:即“到”之意。纣: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位皇帝。
始:开始。诛:消灭的意思。
[语译]由于夏桀暴虐无道,残害百姓,以至汤举事起义时,民众纷纷响应杀死夏桀,建立一个国号是商的国家,历经六百年,一直到残暴不仁的纣被杀死,商朝才灭亡。
周武王起兵诛讨纣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
[故事]
我们知道夏的最后一任皇帝是夏桀,他暴虐无道,最后被周朝消灭了,而周朝的末任皇帝幽王,因为宠信皇后褒姒,也落得亡国的下场。
有个关于褒姒的神话故事,已经流传很久了。
据说,远在夏桀时,褒城有天飞来了由神人所化身的两条龙,他们对夏桀说:
“我们是褒城的两位先君。”
夏桀见了两条龙心里很害怕,便向太史官要如何处理这件事,太史官经过一番占卜后,对他说:
“这是吉祥的,不妨将他们涎沫收藏起来,也许可以用来求福。”
夏桀于是照着太史官的话做,将他好好收藏着。
过了九百年,也就是周厉王时,有天装着涎沫的盒子不小心被打破了,从里面爬出一只蜥蜴,恰巧被一个婢女看见。后来那婢女竟然身怀六甲,经过四十年才生下一个女婴,这女婴也就是褒姒。据说,这是上天特地派来惩罚周幽王的,这个传说是不是很有趣呢?
(三十五)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注释]
辙东:都城东迁。王纲君王号令天下的法令政纲。坠:衰败、坠落。逞:不顾后果的放纵。
干戈:战争的事情。尚:崇拜。五霸:即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五人。
七雄:即是秦、齐、楚、燕、赵、魏、酣七国。
[语译]
自周平王东迁之后,号令诸侯的威信以帅坠不兴,列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于是到各国去献计策,以游说为业的人,成为时代的主流。
从春秋时代开始,到战国为止,相继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人相争为天下霸主,合称“春秋五霸”;而秦、础、齐、燕、赵、魏、韩则是出名的“战国七雄”。
[故事]
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是春秋战国纷乱时期中,实力较强的诸侯,其中又以齐桓公最受人推崇。
齐桓公有个得力的助手,名叫管仲,在齐桓公的战绩中,管仲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不过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管仲在受到重用之前,曾经与齐桓公作对过,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
在齐桓公即位以前,他的哥哥襄公曾误杀了鲁国的国君,当时,为了避免遭受连累,鲍叔便带着公子小白(即桓公)逃到莒国去。而在同时,桓公的兄弟公子纠则在召忽和管仲的随从下,逃奔鲁国。
等到事情结束,齐国群龙无首时,桓公和公子纠都想回国继承王位。结果,公子纠得用机会暗中埋伏,想置桓公于死地,幸好桓公装死躲过,就在公子纠的戒心松懈下来时,齐桓公趁机进入齐国登上了王位。
在鲍叔的劝告下,桓公把管仲请了来,辅佐自己治国,由于桓公心胸宽大,管仲更不负所托,把齐国治理成富强的国家。
(三十六)
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注释]
鹰:指秦的姓氏传:即传位。楚:西楚霸王项羽。孝平:为汉平帝在位的时代。
王莽:元帝王皇后的侄子,,见平帝年幼可欺,于是谋夺王位,更改国号为新。篡:谋夺帝王之位。
[语译]
到了战国末年,秦国利用“连横政策”,破坏六国的团结,不断的扩展势力,兼并其他小国,可是传位到秦二世胡亥时,天下又开始纷扰不安定起来,最后演变成楚汉两大强权争夺霸权的局面。
汉高祖打败项羽军队后,建立汉代霸业,天下臣服,一直传位二百多年,直到平帝时,王莽见其年幼可欺,于是谋夺王位。
[故事]秦朝结束了纷乱的战国时代,另外开创了一统的新王朝,在秦始皇时代,颁布新法,大兴徭役,在政绩上虽有些成就,但却也使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才有“苛政猛于虎”的说法。
虽然秦的统治时间只有十五年,但或多或少也为汉代的富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汉代,是中国的第一个威震海外及塞外的朝代,当时不仅人民生活富庶,国力也很强盛,汉武帝命大将东征西讨,除了宣扬国威之外,另一方面也扩展了中国的版图。
这些应该归功于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汉武帝。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重要的皇帝,虽然他替中国开辟了一番新局面,但是在用人方面却喜欢用酷吏,这些残忍无道的官吏固然能将工作做好,但却使百姓生活在提心吊胆的恐惧之中,这是武帝在行政工作上的不足。
(三十七)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好三国迄两晋
[注释]
光武:光武帝刘秀。东汉:刘秀以洛阳为国都所建立的朝代。献:献帝,为汉朝最后的一位帝王。
鼎:代表统有天下或国家。三国:意指魏、蜀、吴。两晋:合称东晋与西晋。
[语译]
忠勇睿智的光五皇帝诸杀了荒淫无道的王莽,建立东汉基业,期间历经四百年,终因外戚、臣官作乱,而在献帝时灭亡。
继之而起的是魏、蜀、吴三国互争天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如此纷扰不定,直到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篡夺王位,建立晋国,天下才再度统一,而晋国又分东晋西晋。
[故事]
三国时代名将如云,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公和张飞,以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了。
在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为了扩展自己的领土,常常你争我夺,因此战争频繁,当时军力最弱的蜀国,虽然拥有许多猛将,但是独缺一位谋臣替他策划。
他从谋士徐庶和司马徽那里,得知诸葛亮是一位精于谋略的人才,便决定亲自去请他来共谋国事刘备第一次亲临诸葛亮的住处——卧龙岗时,不巧诸葛亮正出门在外,刘备只好无功而返。好不容易等到诸葛亮回来了,刘备二人度驾临卧龙岗,不巧这次刘备还是没有见到诸葛亮,但是他并不灰心,过了几天,他进行了第三次造访。
这一天,当刘备到达时,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便在岗外静候,等诸葛亮醒来,刘备向他说明来意,并诚心地请他出山为蜀国效力,早已不管世事的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十分感动,便同意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
(三十八)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注释]
南朝:即是宋、齐、;梁、陈四朝。都:建立国都。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元魏:指北魏而言。
宇文周:宇文是宇文觉的姓,他灭了四魏,建立周。高齐:高是高洋的姓,他消灭东魏,建立齐。
[语译]
刘裕灭东晋建立宋,传国六十年就被萧道成的齐所灭,二十三年后又被萧衍所灭,建国号为梁,享有五十六年,遭陈霸先消灭,改国号为陈,三十三年后陈也相继灭亡。这四个朝代都建都金陵,号称“南”朝。
而在北方的北魏也分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消夺,改过号建立北周,东魏被高洋所夺,改过号建立北齐。
[故事]
传说,刘邦在当皇帝之前,有一次在芒砀山斩死了一条大蟒蛇,而后当上南朝宋帝的刘裕,也曾经射死过大蛇。
据说,,刘裕有次在水边割芦苇时,突然发觉四周有点异样,空气中不时飘来腥味,令刘裕不得不提高警觉,并且找了一处安全的草堆夺起来。
这时,有条像树干粗的蛇从草丛钻了出来,吐着长长的蛇芯,样子挺吓人的,刘裕赶紧抽出箭,连射三箭,大蛇便负伤跑了。
第二天,刘裕来到作日割芦苇的地方,他看见了几个小孩在那儿捣药,便很好奇地问他们原因,小孩告诉刘裕,他们的主人被刘裕打伤了,所以替他捣药。
原来他们的主人是土神,因为射箭的人正是刘裕,土神料到他日后必有大富大贵,所以不敢伤害他。
看来,能当上皇帝的人,都有不平凡的际遇,当然,有些巧合也是后人附和而成的吧!
(三十九)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注释]
迨:直到。隋:杨坚所建立的朝代称隋,自封为隋文帝。一:合而为一。土宇:相当于“天下”。
统绪:纯正的道统。唐高祖:唐朝的开国之君,姓李名渊。义师:一仁义为号召的军队。除:平复。
[语译]
隋文帝杨坚兴兵结束南北朝混乱的局面,统一天下大势,可惜他的儿子隋炀帝无视人民疾苦,荒淫无道,终于使得隋朝步向灭亡之途。
李渊兴起仁义之师,要为天下百姓诛除暴虐的君主,最后平定隋朝各地战乱,创立唐朝辉煌的基业,史称唐高祖。
[故事]
唐朝的开国君主是李世民,他带兵结束了纷扰的隋末,开创了辉煌的唐朝。据说,李世民还每当上皇帝之前,就已经显露出天子的威仪了,现在就让我们看看没这段故事。
当年,李世民正带兵攻打洛阳,准备竭尽全力,一举推翻隋的暴政,恰巧这天打了胜仗,李世民利用这个机会设宴犒赏了所有的士兵。酒酣耳热之际,李世民一时兴起,决定上山打猎,纾解连日来的疲累。
出发前,有部署为他算命,认为近日不适合出游或打猎,否则会有灾祸降临。但是李世民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所以独自骑着马上山去了。
一到山上,眼前便出现一只白色的鹿,李世民为了捉它,追了好久,最后来到一座城门前。他定眼一看,竟是敌军的城门,反身想跑时,不料城门内以冲出两个人,李世民只好奋力抵抗,后来,他赶紧躲入一是古庙,祈求神灵庇佑。
说也奇怪,一阵狂风之后,追兵并没有进入庙内,李世民探出身子一看,那两个追兵只是愣愣地站在庙外,看来李世民真是有“真命天子”的命,所以才能这么幸运啊!
(四十)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注释]
二十传:唐朝传位二十位君王。梁:即为史称的“后梁”,为朱全忠蹿唐而立。乃:于是、才。
五代:即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由:理由、原因。
[语译]
唐朝自高祖起,共传位二十位帝王,享国三百年。到了袁帝时被朱全忠吞灭,改立国号为后梁。
继后梁而起的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些便是史称的“五代”,它们的兴衰胜亡都有一定的原因可寻。
[故事]
唐朝是中国的另一个盛世,在几个皇帝睿智的治理之下,到了唐玄宗时,国事达到了最高峰,因而有“开元之治”的美誉。
玄宗固然是唐朝英明的皇帝,不过他却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由于玄宗过于宠爱杨贵妃以及胡人
安禄山,正日沉迷于酒色之中,朝廷之事也不过问,后人读到这段历史时,总把错推到杨贵妃身上,其实,玄宗也应该负起一部分责任的。
杨贵妃本来是玄宗之子——寿王瑁的妃子。有一次宫内招待公卿大臣,杨贵妃也参加了,由于他姿色过人,性情妩媚,立刻引起了玄宗的注意,在大臣高力士的巧妙撮合下,杨贵妃成了玄宗的妃子。
得到杨贵妃后,玄宗渐渐荒废了国事,成天与杨贵妃饮酒作乐,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个性跋扈,使得朝廷又先后起兵叛变,终于使朝廷走上由胜而衰的道路。
(四十一)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注释]
炎宋:就是宋朝。受:承受。禅:即“让位”的意思。传:传承帝位。
混:纷乱、不安定。绝:灭亡。
[语译]
赵匡胤承受后周禅让的位,建立宋朝,传世十八代,因外族入侵,而形成南北混乱的局势。
外族的了与金都下中原称立国号,而铁木真灭金,建立元朝,最后在他的孙子忽必烈时,举兵攻伐宋国,奠立霸业。
[故事]
宋朝有个杰出的人才——岳飞,关于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岳飞是宋徽宗宗宁二人年时出生的,由于出生时,正好遇上黄河泛滥成灾,百姓纷纷往南方逃难。岳飞的父亲就是在逃难的途中过世的。
带着幼子的岳母,仍然坚强的随着人群往南方避难,他辛苦的抚养岳飞长大,母子二人就这么相依为命。
岳飞在岳母的严厉教导下,不但用功,对于仁义道德的道理,更是充分的实践,所以岳飞年记轻轻的,就以深知国家民族大义。
宋徽宗时,金人常南下侵扰宋,岳飞也毅然投入宋泽的军队,努力为国家效力。他屡破金兵,立了许多功劳,深受长官激赏。
精忠报国的岳飞,屡次击退金人的侵略,功绩彪炳,却在壮年时遭到奸人秦桧的陷害,不得不令人感叹“好人不长命,祸害贻千年”。
(四十二)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费.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注释]
舆图:国土、领域。国祚:即国家。太祖:指明太祖朱元璋。国:国家的称谓。
号:即年号。金陵:即今日的南京。
[语译]
元朝有广大的领土,其范围超越以前任何一朝代,单只有短短九十年的寿命,就被汉人所灭。
明太祖朱元璋摔病讨伐,终于击败元顺帝,建国号明,年号为洪武,设立京都于金陵。
[故事]
明朝的开国君主是有名的臭头皇帝——朱元璋。在他小时侯就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来。
由于小时侯家里穷,他必须帮人家放牛,一维持生活。在当时,和他一起放牛的小朋友,每个人都很听朱元璋的话,他就像一个孩子王一样,有什么吃的喝的,总是分给大家享用。
有一次,朱元璋把自己帮人放的牛,宰了一头分给大家吃,事后,他还设计了一个谎话,骗过了小气的牛主人。由此可见,朱元璋从小便是个重义气,有机灵的孩子。
可惜朱元璋因为自小穷怕了,所以当上了皇帝后,很害怕别人会嘲笑他过去的一切。久而久之,疑心病越来越重,尤其是大臣的奏折中常会出现一、一些很敏感的字句,如“作则”读音和作贼很像,便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因此大臣上奏时无不战战兢兢的。
这就是明朝初年的“文字狱”。
(四十三)
迨成祖迁燕京十七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
[注释]
迨:等到、直到。燕京:就是现在的北京。权阉:有权势的官臣。肆:胡作非为。
寇:即强盗。如林:是形容数量相当的多。李闯:即自称闯王的李自成。神器:帝王的宝座。
[语译]
到了明成祖登上帝位后,便迁都燕京,一直传位十七代,到崇祯帝国时,国家便衰亡了。
由于臣官为非作歹,再加上社会到处一片混乱,闯王李自成的势力不断扩大,终于攻破京城,逼的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毁了明朝的天下。
[故事]
中国历史上,以宋朝和明朝遭受的入侵最为严重,宋朝最后被北方蒙古族大军所灭,忽必烈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建立了元朝。而明朝也遭遇相同的命运,在势力强大的清军的攻势下,明朝灭亡,破关而入的满族建立了大清帝国。
在明末岌岌可危的时候,许多忠臣义士奋力不不懈的想挽回国家的势力,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郑成功,这个和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民族英雄,在明末时,就非常痛恨那些卖主求荣的人。
有一次,他带兵攻打福建漳州,久攻不下,只好以悬赏总督的首级来改变僵局,结果有个人果真提了总督的首级来领赏。
郑成功知道后,很气愤地将这个人斩了,旁人问他原因,他答道:
“国家会如此衰败都是因为卖主求荣的人太多了,如今这个人是总督的心腹,却也照样将主子杀了来讨赏,我能留这种人吗?”
由此便可以看出郑成功刚烈耿直的个性。
(四十四)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注释]
膺景命:领受天命的意思。靖:平定。克:达到。大定:完全平定。
[语译]
清兵入关后,清太祖即帝位,平定了各地的乱事,使百姓生活安定下来。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在位的一百多年,人民生活富足,政治体制也十分有规模。
[故事]
明末时,床王李自成将攻占北京,吴三桂奉派出守三海关,当时有人将名妓陈圆圆献给吴三桂,吴三桂对她自是疼爱有加。
后来,李自成攻下了北京。这时,吴三桂的父亲吴骧为了阻止李自成,便决定将陈圆圆献给李自成,则要吴骧劝吴三桂投降。
吴三桂知道父亲在向他招降后,原本有些心动,后来听到陈圆圆已经成了李自成的妾,一怒之下,决定亲自南下攻打李自成。
一场大战后,李自成眼看形势极为不利,便将吴骧杀了,接着又要杀陈圆圆。
陈圆圆向李自成献计,要他往西逃,李自成才放了陈圆圆,而吴三桂虽然收复了北京,但清兵也在这时入了关。
(四十五)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注释]
道咸:道光和咸丰两位清朝皇帝。都鄙:京都同光:同治和光绪两位清朝皇帝。殁:灭亡。
[语译]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爆发了鸦片战争,使得英法联军进兵攻打北京。到了宣统皇帝,国势已大不如以前,最后清朝终于被国民政府推翻了。
[故事]
鸦片战争之后,带来了清朝末年一连串的内忧外患。
当时掌大权的人如磁禧、李鸿章等人,缺乏新观念,一旦与西方的新文明接触后,一时无法调整自己的旧思想,就在许多沟通不良的情况下,使得中国的国土就这么被外人蚕食鲸吞了。
光绪帝及慈禧太后死后,又宣统皇帝即位。这位年仅三岁的小皇帝,尚不知人事,当他身穿龙袍,端坐在王位上举行仪式时,竟吓得哇哇大哭起来。
这时他的父亲只好在一旁哄他:
“不要哭了,就快完了!”
这句话似乎已说出了清朝的命运,宣统皇帝才当了三年就被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军队推翻了,也使得中国正式步入民族时代。
(四十六)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注释]
帝制:皇帝的制度。宪法:国家根本大法。兹:这里、此处。治乱:太平与战乱。兴衰:兴旺与衰败。
[语译]
个革命成功后,建立民国,制定了国家大法,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自上古伏羲氏到民国,历代帝王世系宗谱,都详细记载在此处,太平与战乱,兴盛与衰败,都有始未根由可追寻。
[故事]
一项革命活动要从发起到成功,并不容易,除了要配合各种天时地利,最重要的还是人和。
清朝末年,由于党政者的昏庸无知,招致许多西方国家的侵略,不仅国家命运未卜,人民的生活是更疾苦,在这种情形下,才有了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军起来推翻清朝政府的事迹。
由于当时百姓早已唾弃清朝的虚弱无能,于是,革命的号角一响,有志之士便纷纷响应,经过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清朝,建立了民国。
1950年,由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首先提出“中华民国”的国号。
“中华民国”的称号,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中重要的贡献之一,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参议院后,才正式决定以它为国名。
(四十七)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注释]
繁:多的意思。次:顺序。证经:查证经书。参:参考。通鉴:就是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
[语译]
史书虽然很多,读的时候要按顺序:
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再来就读《后汉书》,最后读:《三国志》。
读的时候要多查证其他的经书,以及《资治通鉴》,这样就能更了解了。
[故事]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读史书者必读的,这些书各有各的特色。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本史书,这本书是由皇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内容丰富,许多历史故事都出自这本书。
《汉书》只记载西汉的历史,不像《史记》贯通了好几个朝代,所以《汉书》是本“断代史”,由东汉班固所著。
《后汉书》虽然也是写汉代的历史,不过它所记录的是后汉时代的事,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
至于《三国志》的内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三国时代魏、蜀、吴的激战、斗智故事,还有桃园三结义里的英雄们,都是书中的主要人物。
后来,明代的罗贯中就是根据《三国志》,写了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三国志》是由晋朝的陈寿所著的。
这四本书合称四史,是中国四本相当重要的史书。
(四十八)
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维朝于斯夕于斯
[注释]
考实录:进一步研究历史资料。古今:历史的来龙去脉。维:思考。斯:指的是“这些书”。
[故事]
我们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专心和恒心是最基本的态度,尤其是求学,更是需要具备刻苦的毅力。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文人或是大官,他们都曾有过一段艰苦的求学经验,我们就以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为例子。
范仲淹小时侯家庭环境并不好,母亲改嫁后,便带着范仲淹到长山居住,由于他对母亲的改嫁一直不谅解,所以到他年纪稍长后,便独自离家到应天府去求学了。
范仲淹非常用功,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精神不好,或体力不济时,范仲淹就会拿早已放在桌边的冷水,往自己的头上浇,好让自己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
像他这种刻苦求学的态度,并非人人都做得到的,所以,他后来果然当上了宋朝的宰相。
(四十九)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赏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注释]
昔:以前。师:求学。项橐:鲁国神童名字。赵中令:指的是赵晋,中令是官名
鲁论:即为论语。彼:指赵中令。既仕:做了官。
[语译]
以前孔子是非常好学的,连年纪比他轻的神童,他都向他请教。连古代的圣人都可以做到,何况是现代的我们。
周朝宋国的赵中令——赵晋,也是位好学的人,他天天手不释卷地读着论语,即使已当了大官,仍然是勤学不倦。
[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坐着马车出门,在途中看到许多孩童在路边嬉戏。其中有个叫相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
孔子的弟子便走到小孩的身边,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请他道路旁玩,只见相橐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
“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
孔子听了小孩的话,便对他说:
“你小小年纪,却懂得很多吗!”
“小鱼生下来几天就可以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而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跑好远,我的年纪不他们都大,当然应该懂很多事了。”
孔子听到项橐不服气的回答,便决定考考他。
“你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吗?”
“土山没石头,枯树没树枝,萤火虫没烟。”
项橐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很聪明呢?
(五十)
披蒲编削竹筒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椎刺骨彼不较自勤苦
[注释]
批:即“打开”。蒲编:蒲草编织的书。竹筒:就是竹片。彼:他。悬梁:悬挂在屋梁上。
锥:指钻子。刺骨:以尖物刺大腿。
[语译]
汉朝的路温舒则将尚书抄在蒲草编织的席上阅读,另有公孙弘把春秋刻在一片片的竹片上,他们都没钱买书,可是仍不忘要勤勉向学。
晋朝的孙晋将头发以绳子悬在屋梁上,战国时书秦则用尖利的锥子次自己的大腿,他们两人都是不须别人督促,便知道自动自发求学的人,也正因此,奠定了他们成为大人物的基础。
[故事]
生为现代的人凡是都有最进步的技术和工具来解决,连写字都有品质优良的纸张可利用,所看的书,页页都是印刷精美的文字,方便及了。可是在古代,读书人求学是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以下就是几则好学的故事。
(一)
西汉有位名叫路温舒的人,由于家里很穷,只好替别人放牛,有一次,他看着满地的蒲草,灵机一动,心想:
“何不利用蒲草编成本子,把向别人借来的书抄在上面,这样不就有书可读了吗?”
于是,路温舒便利用这种方式,苦学成功了。
(二)
战国时代的知名纵横家——苏秦,在还没有成名之前,是个不被重用的人,他曾向秦王游说,并且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官职,因为自己学问不够,而被拒绝了。
于是,苏秦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读累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后,再继续苦读。
后来苏秦成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合纵政策”(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就是他所提出的。
五十一)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新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注释]
囊萤:袋子中的萤火虫。映雪:映照着雪光。辍:中断、终止。负薪:背着木材
挂角:挂在牛角上。苦卓:有艰苦中显出毅力来。
[语译]
晋朝的车胤用沙袋装着萤火虫,借其微弱的灯光来读书,而孙康则打开窗户,得用月光照在雪地反射的光阅读,他们的家境虽然都相当贫穷,可是却能坚持到底,努力而不半途而废。
汉朝朱买臣每天砍柴、背柴,仍不忘读书,而隋朝李密为人放牛时,也随时把书挂在牛角上准备阅读。虽然环境是如此艰苦,但他们求学的毅力仍不变
[故事]
古人的求学环境是很恶劣的,但是,许多有成就的人,借着刻苦自励的方式,还是能成为大人物,实在令人钦佩。
汉朝时,有个懂得利用时间读书的人,名叫朱买臣。
每天,朱买臣得上山砍柴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当他砍柴时,总不忘把书本放在树下读;背柴回家时,也是边走边捧着书本看。
他的妻子崔氏看在眼里,常常对他大吼:
“家里这么穷,你整天捧着书本看,我不想跟你在一起了。”
朱买臣哀求崔氏不要离开,但是,崔氏仍然执意要走。
于是朱买臣只好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不过,好学的他仍然手不释卷的读书。
几年下来,朱买臣当上了会稽的太守,回乡时,坐着大轿,风光及了,这时崔氏感到后悔,便向朱买臣表示愿意回到他的身边。不过,朱买臣却拒绝了崔氏的请求,宁愿一个人逍遥自在的过日子。
(五十二)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注释]
苏老泉:是宋朝的明文学家苏洵的外号。犹悔迟:还不会后悔太晚。小生:后辈。
[语译]
宋朝的苏洵,一直到二十七岁,才觉悟到发奋读书,终于成了宋朝的大文学家。
像苏洵年纪以一大把了,仍不嫌晚的立定志向读书,而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刚求学时,更应把握时间,用功读书,才不至于到了老年时后悔莫及。
[故事]
据说,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时仍认识不了几个字,直到哥哥中了科举考试,做了大官后,才开始觉悟到自己的不学无术。从此,苏洵便专心地研读,进一步改掉以往有手好闲的习性,正日与书为伍,一心想参加考试,没想到竟然名落孙山,他很丧气地回到家里,把从前写过的文章统统找出来烧了,从此必门苦读。
苏洵痛下决心,苦读了五、六年。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可以写文章了,便提笔写了一篇,一时文思泉涌,许多道理很自然地从他的笔下写出来,苏洵觉得仿佛这几年所读的书,使他的脑子装满了学问。
于是,苏洵的学识及文章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尤其是大文学家欧阳修,从此,他的文章便成了人人争读的作品。
(五十三)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注释]
梁灏:宋朝人,最喜欢念书。大廷:朝廷的意思。魁多士:在众多读书人之中,勇夺第一名
称异:认为奇特。小生:年轻人。宜:应该。
[语译]
宋朝的梁灏八十二岁才考上状元,在朝廷上面对皇帝的问题,对答如流,其机智与学问超越众多读书人之上。
如梁灏这般老的人都还能完成志向,使大家称叹奇特,而我们这些年轻人更应立定志向,及早用功读书才对。
[故事]
宋朝时,有个名叫梁灏的人,从年轻时,就开始参加考试,想一举成名,可是年年考,却年年落榜,虽然已经考了无数次,但他却一点也不灰心。
梁灏的儿子也是好学不卷的人,而且也已经高中状元了,梁灏见儿子中了状元,除了高兴之外,自己的期许也更深,他立定志愿,一定要考上状元。
从此,他更用功,每一个朋友见到他如此用功,就劝他不要这么辛苦,儿子已是状元了,可以一生不愁吃穿,何必还要自己去争功名呢!
但是,梁灏并没有受这些话的影响,仍然日夜苦读。黄天不负苦心人,在他八十二岁那一年,他终于考中状元了。
当皇帝召见他时,他的表现丝毫不逊于年轻的状元,所以深得别人的赞赏。
梁灏对于自己以满头白发的高龄才中状元,一点也不以为意,因为他终于达到了目标,完成了心愿。
(五十四)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注释]
莹:祖莹,字元珍,北齐人。咏:吟诵。泌:李泌,唐朝人。赋棋:以下棋为题,写了一篇诗赋。
颖悟:聪明而领悟力强。效:作为模范效法。
[语译]
北齐的祖莹在八岁的时候即能吟颂诗词,唐朝的李泌其岁便能以下棋为题而作诗赋,都是另人刮目相看的好例子。
他们两人的才智高超,颇受当时人们赞赏与钦佩,而你们现在正值求学之初,更应该以祖莹和李泌为榜样,效法他们的行为。
[故事]
祖莹是北齐时的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诗经》及《尚书》一类的书。
由于祖莹整天手不释卷的用功读书,常常连觉也不想睡,他的父母在心疼之下,之好把家里的灯火给藏起来,不让他读的太晚。
好学又聪明的祖莹,便在父母都睡着后,拿出自己预藏好的火种来照明,为了不让父母看见,他还拿了衣服把门窗遮住,为的是要安心读书。
祖莹有一次读的太晚了,竟睡过头了,醒来事以误了上学的时间,便匆忙的赶到学校去,正好论到他要上台讲《尚书》。这时,他才发现带错了书,可是祖莹很镇静的把《尚书》的内容背了一遍,不仅快而且连一个错字也没有,令在场的同学都吃了一惊。
祖莹长大后,果然在朝中担任秘书及著作郎的工作,这个成就是他用功所换来的。
(五十五)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注释]
蔡文姬:东汉蔡邕的女儿。辩:分辨、判别。琴:琴声。谢道韫晋朝谢安的侄女。
咏吟:咏诗作对。聪敏:天资聪明灵敏。自警:自我警惕。
[语译]
蔡文姬不但喜欢读书,甚至可以从琴音中辨认出将有不寻常的事要发生;谢道韫因很会吟诗作对,所以非常受谢安的赞赏。
像这两为女子,一个精通音乐,一个擅长诗赋,都是如此聪慧,身为男孩子的,更需自我好好警惕,积极充实,才不后落于他人之后。
[故事]
东汉的学者蔡文邕,有个能分辨琴声的女儿蔡文姬。
有一次,蔡邕在弹琴自娱时,突然一根琴弦断了,正在一旁看书的蔡文姬便对蔡邕说:
“爹,是不是第一根琴弦断了?”
蔡邕见蔡文姬并没有回头,竟能听出哪根琴弦断了,大感惊讶,新想,这可能只是巧合吧!便故意又弄断了另一根琴弦蔡文姬又对父亲说:
“怎么第四根弦也断了呢?”
蔡邕暗暗吃了一惊,这时才确信蔡文姬的确有音乐天分。
谢道韫是晋朝人,有一次她的叔叔(也就是晋朝知名的宰相谢安)看见窗外正在飘着雪花,一时兴起,便想考考侄子们的作诗能力。
他问他们“大雪纷纷何所似”?
谢道韫的哥哥谢朗回答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接着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看看谢道韫,很高兴小小年记的侄女,竟能有如此的才情。
(五十六)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注释]
方:恰好、才。举:推选。作:作了。彼:他。正字:负责校正文字的官名。
仕:当官。亦若是:也和他一样。
[语译]
唐玄宗时刘晏以小小的年纪,被认为是神童,而且被推举为正字官,其名声一直流传至今。
刘晏当时虽然年纪幼小,但却以担当国家官吏,所以,只要想成为名扬天下的人,自我期许、勉励,且奋发向上,必然是可以像刘晏一样有所作为的。
[故事]
刘晏是唐玄宗时的一个小神童,据说,他曾经写了一篇《东封颂》的文章献给祭拜天地的玄宗。
玄宗看了以后,赞不决口,于是,便召见刘晏,当他见到刘晏还是个孩子,不仅对他的写作能力感到怀疑,便命宰相亲自考刘晏。
不久,宰相向玄宗说:
“刘晏真是个神童,他的作文能力的确很高。”
玄宗于是下令刘晏担任正字官,相当于现在的国立编译馆馆长。刘晏小小年纪,却能胜任这个官职,实在是不容易啊!
刘晏不仅受到玄宗的喜爱,就连玄宗的庞妃扬贵妃,也非常欣赏刘晏的聪明伶俐。
有一次,在贵妃的寝宫里,玄宗对陪在贵妃身边的刘晏说:
“你这个正字官,还有什么字不能正呢?”
刘晏说:
“朋友这字个我无法正。”
原来当时许多人朋比为奸,结党做坏事,刘晏就是利用这个字来暗示玄宗的。
(五十七)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注释]
壮:长大。行:做。致君:尽力辅佐君王。泽民:为百姓谋福利。扬:显扬显:显耀。
光前:光耀祖先。裕后:使子孙生活富足。
[语译]
小时侯要多学习,长大后要知道去做,对国家尽力,提人民谋求福利。
如此,就能有好的名声,可以使父母感到荣耀,光耀祖先,还可以造福后代子孙。
[故事]
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自幼就是一个懂事孝顺的人,据说他的父亲叫孔纥,是个大力士,有一天,孔纥和妻子来到尼丘山,希望能求得一个儿子。
果然,他的妻子不久便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孔纥便去世了,孔子随着母亲来到鲁国曲阜县。孔子每天都会把家事做好,夜晚临睡前,还替母亲捶背,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
孔母则常常鼓励孔子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才能光宗耀祖,扬眉吐气。后来,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难过之余,牢记母亲的教诲,更加用功读书。
没多久,孔子博学的美名传遍整个鲁国,许多人自愿向他求教,拜他为师,孔子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真可说是“幼而学”、“扬名声,显父亲”的最好例子啊!
(五十八)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勤有攻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注释]
遗:留。籝:竹箱子。一经:一部经书。攻:成果。戒:警惕。
[语译]
有些人为子孙留下了大比的钱财,我只教导子孙研读经书,明白事理。
讲了这么多道理,只是要让大家知道,凡是勤劳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要时时勉励自己勤学用功才是。
[故事]
我国的诗仙李白,小时侯也很贪玩,后来受到一见事的启示,才立志读书,成为大诗人。
这次,贪玩的李白又逃学了,他来到河边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铁杵在石头上磨,便好奇地走上前去问她:
“老婆婆,你磨这根铁杵做什么啊?”
“小朋友,我要把他磨成绣花针呢!”
李白听了,很吃惊的说:
“这怎么可能呢?”
老婆婆看见李白的表情,便笑着对他说:
“只要我每天不断的磨,总有一天,这根铁杵就能磨成针了。”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心中完全觉悟了,他心想,不能再这么贪玩了,应该好好把握时光,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对。李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果然成为唐朝的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