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发表网评文章(网评文章写作第七讲)
第七讲:谈谈网评中的由头
由头是网评文章评论的靶子,是一篇网评产生的引线,是写作者对于网络新闻中最敏感的词句段落。我们写网评,常常将其置于往篇首,并将链接附在下面,供编辑读者点击查看原文。
我对初学者说,一定要把由头放到篇首,必须要有由头。这是对初学写网评的同志们的要求,这样,便于较快掌握网评基本的写作技巧。我也常说,由头要把关键的词句展现出来,没用的词句,尽量删掉,来保证由头的篇幅。
然而,也有一些网评文章,是没有明显的由头的,有的只是在一篇网评的开头,有两句话,点出原新闻由头的内容,之后就展开网评的立论、认证。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有由头的,只是它变得隐藏起来,躲到网评文章里面去了。
我在实践中自己称在篇首列出一个段落的为明由头,躲到网评文章里面去了的为暗由头。作为网评文章,必然会有由头,不是明由头,就是暗由头。而一篇网评文章中,两者必有其一。不主张明暗并存,两者都有,那样就重复累赘了。
如下边这篇文章:
“番茄炒蛋”见真情(题目)
(由头)我认识一位京剧名家,得了恶疾,他的狗也得了。他把好药给狗吃,自己吃普通的。问其故,他说,这狗是母亲留下来的。它走了,母亲在世间的痕迹就没了。
(由头)火车就要开了,朱自清的父亲费了大劲、爬上爬下去买橘子。在解决具体问题上,这种做法看似很笨拙:孩子准渴吗?他不能自己买去吗?——然而,这就是爱啊。(11月6日 人民日报)
(主体)朋友圈这两天被招行广告刷屏了,一段名为《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的广告吸引了无数人眼球。
视频讲述的是留学美国的儿子想给异国朋友们做一盘中式番茄炒蛋,打电话向远隔重洋的父母求救,父母录了一段段小视频手把手教他做,朋友们尝后赞不绝口。欢畅之际,有人问中国和这里的时差是多少,儿子这才猛然发觉,父母是半夜四点多爬起来给他录的做菜视频。
时差,这个梗一出来,泪点就到了,大半夜的老两口起床,一个拍摄视频,一个做起西红柿炒鸡蛋。很多人感动的流了泪,也包括我。
视频一出来,大部分人感动于浓浓的亲情,也有一部分人说这视频拍的真矫情,留学在外的儿子,基本生活能力都没有,还要麻烦父母。不会做西红柿,可以上网搜索菜谱啊,等等。
在我看来,“矫情论”的那些人,纯粹为了反对而反对,说辞牵强。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既然独立了,就应该自己安置好自己的生活,不应该麻烦父母,尤其还是在深夜。
“麻烦”这个词,我觉得是不能用在亲人、朋友身上的。在很多时候,正是“麻烦”维系了各种关系,包括亲子关系。
今天你帮我做一件事,改天我或许也能帮你一把,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只能更加亲密。即使你再怎么喜欢孤独,再怎么独立,能力再怎么强,或许,你也需要故意卖个破绽:“不好意思,这个事情你能不能帮我一下,多谢。”
回到这个视频中,我想儿子也许真的不知道西红柿炒鸡蛋先炒鸡蛋还是先炒西红柿。有没有可能,他其实什么都知道,也知道在网上能找到菜谱,但他就是想问一下妈妈,这个菜怎么做。
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互相“麻烦”,互相需要,才能维持长久的关系。最后问一句,你们会做西红柿炒鸡蛋吗?先炒鸡蛋还是西红柿?(蔡菁)
这篇文章中,链接之前的部分可称为明由头,而链接之后的两三段,可称为暗由头。两个由头重复了,一篇网评,大约已经写到一半了,还没有引出评论的观点。
其实我复制链接在网上点了一下作者引用的网络新闻。这个网络新闻是关于《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这篇文章的评论,发表在人民日报六版上。作者引用新闻评论中的话作为由头是可以的。但是,作者的评论并没有针对所引用的由头展开,而是针对《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展开的。
也就是说,文章作者引用的由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由头。作者只是感觉人民日报评论中这几句话很有道理,揭示了父母教孩子炒菜体现了一个“爱”字,于是产生共鸣,认可和延伸了这个观点。也即作者的题目:《“蕃茄炒蛋”见真情》,并没有体现作者新的观点,只是延续了别人的观点。
这就有点意思了。即:看了人民日报网评,被感动,然后写评论,把人民日报网评内容当作由头进行评论,但评论展开后,实质上评论的靶子,并不是人民日报网评的内容,而是《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这篇文章。听明白了吧?!因此,这篇文章,由头的引用或评论文章内容两者必有一者是错误的。
这反映了作者被感动。但没有沉下心来分析,到底是谁感动了你,你被谁的什么感动,感动中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是赞同,还是自己产生了新的观点想法。
其实我看了《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这篇文章也很受感动。我要写评论的话,我会想到“中国式家庭关怀”、“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国人的传统——麻烦当中建真情”等等。建,不是见。
作者后半部分写得很好。就是说有麻烦,才有真情。即使有更快捷的办法,中国人仍然会打扰亲人,因为打扰亲人很气势、理直气壮。不容易理解吗?讲个实例。
有个老人在外地教课,每星期回家两三次,每次都坐夜里21点的车准时回到小城。他每次回来都打电话给他的女儿去开车接他。他女儿刚学会开车,一个人不敢开,还要拉上爱人一同去接父亲。这样,每次回来,都要去两个人,开一辆车,先到车站等火车到达,再出站口接人,把老人送到家里,再开车回自己家里,常常得将近一个多小时时间。可是从火车站打车直接到老人家,只需要5元钱、15分钟就够了。但老人从来不打车。女儿女婿也从来没说过一句麻烦。
这是个实事。这里面有一个“情”字。老人打车,就认为没必要。我有孩子。女儿想,我有车,不能让老人再去打车,不安全,拉着老公一起去接父亲,心里温暖、安稳。老公想,这是为家庭做了一点事。这就是中国特色。平素感觉不到,一曝文出来,放大镜下,温暖人心,感人无数。
回到这篇网评本身,后半部分,中心明确,就是说中国人宁可麻烦亲人,通过麻烦,才更增亲情。这部分可以加以完善充实,以《“蕃茄炒蛋”——打扰你的是中国式亲情》为题,展开评论。你认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