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资治通鉴名言和翻译

资治通鉴名言100句和翻译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资治通鉴》和《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今天小编整理了资治通鉴名言100句和翻译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名言和翻译

1、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周纪》

【译文】所谓的才学,是道德的资本。所谓的德行,是才学的主帅。这其实是说,个人的道德素质,要高于个人的才学。这是因为一个人无才,但是有德的话,只不过平庸,难以成大事而已,如果一个人有才却无德,那对于社会的危险就大了。所以,对于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的培养,然后才是知识、技能方面。

2、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

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话,就会愚昧不明。

4、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

——《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种人是最难让人猜测的。

5、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资治通鉴·周纪》

【译文】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6、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

——《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7、凡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自见。

——《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要去评论一个人,一定要先称赞其所长,这样其短处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了。

8、贵人当举纲维,何必事事详细!

——《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五年》

【译文】身为尊贵的领导者,应当举纲执要,又何必所有事情都面面俱到呢?

9、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资治通鉴·周显王十年》

【译文】那些讲求道德的人们,总是不会世俗同流合污,想要去建立大工业的人们,不会和大众去谋划事情。

10、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资治通鉴·魏志》

【译文】仁者不会因为所处形式的盛衰而改变自身的气节,义者不会因为成功或者失败而改变自己的心志。

11、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有必在慢之。

——《资治通鉴》

【译文】做事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这是源于能够严肃的对待它。凡是之所以会失败,大多是因为轻视或懈怠。

12、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

——《资治通鉴·汉高帝三年》

【译文】所谓形,就是需要从整体去看待得失;所谓势,是指面对实际情况能够灵活的应对,进退都随着形势而应变。所谓情,是指意志是否坚定。

13、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

——《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离开自己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14、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15、欲知其人,观其朋友。

——《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可以观察他身边朋友的素质。

16、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送来的礼物很多,说的话又非常入耳,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17、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资治通鉴·周纪》

【译文】不辨别事情的是非对错只是喜欢别人赞扬自己,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边而一味地奉承讨好,没有比这更让人讨厌的了。

18、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

——《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对于别人,不应当求其完备,应当用他的长处,而放弃他的短处。

19、见黄雀而忘深阱,智者所不为。

——《资治通鉴·梁纪》

【译文】看见黄雀就一心想捕捉它,而忘记了前面还有陷阱;这种事情,聪明人不会去干。比喻利令智昏的人,一心想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计他。

20、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故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势则排君子。

——《资治通鉴•唐文宗大和八年》

【译文】君子和小人互相不容纳,就像是冰和炭火不能够放在同一个容器中一样。因此君子得位的时候,会排斥小人,小人在得势后同样会排斥君子。

资治通鉴名言以及翻译

1. 博览兼听,谋及疏贱

摘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二十三》

解释:广泛观察事物,普遍地倾听意见,谋虑到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

2. 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摘自《资治通鉴·陈纪·陈纪九》

解释:十头羊用九个人放牧,指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

3. 法出多门,人无所措

摘自《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九》

解释:法令如果出自很多部门,人们就不知所措。

4. 养兵之术,务精不务多。

摘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五十九》

解释:培养军队的办法,在精炼不在数多。

5.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摘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二十四》

解释:文臣不贪图钱财,武臣不害怕死亡,国家就得到太平了。

6. 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摘自《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四十五》

解释:嘴上说做善事并不难,要真正去做好事才是难的。

7.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资治通鉴唐纪》

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

8.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资治通鉴宋纪》

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了。

9.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资治通鉴陈纪》

残留在地里的头季稻谷不早点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会使良田荒芜。

10. 立功者患信义不著,不患名位不高。--《资治通鉴晋纪》

立功的人担心自己的`信义不显著,而不必忧虑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高。

11.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资治通鉴汉纪》

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难,怎么可以独自活下来呢?

12. 面从后言,古人所诫。--《资治通鉴魏纪》

古人最忌讳的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

13. 明者,销祸于未萌。--《资治通鉴汉纪》

聪明的人总能把祸患消灭在没有产生的时候。

14.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资治通鉴周纪》

家道贫困的时候就希望有个能持家的好妻子,国家大乱的时候就希望有个治国有方的好宰相。

15. 短于从善,故至于败。--《资治通鉴汉纪》

不肯向善者学习,这便是失败的原因了。

16.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资治通鉴唐纪》

听人说的不如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

17.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其任。--《资治通鉴魏纪》

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时,能使有才的人竭尽全力,而不让不学无术的人白白占着位子。

18. 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资治通鉴魏纪》

一辈子连句怨恨的话都不说,这恐怕连圣人也难以做到。

19.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资治通鉴唐纪》

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种人是最难让人猜测的。

20.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

才能是德行的资本,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21. 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资治通鉴晋纪》

送来的礼物很多,说的话又非常入耳,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22. 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资治通鉴周纪》

不辨别事情的是非对错只是喜欢别人赞扬自己,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不思量道理在哪边而一味地奉承讨好,没有比这更让人讨厌的了。

23.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

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话,就会愚昧不明。

24.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唐纪》

大丈夫答应别人一句话,即使许以千金也不会改变。

25.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资治通鉴·汉纪》

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就会得到加强。

资治通鉴中的经典名言以及翻译

1.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摘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七》

解释:认清时代潮流的,聪明能干的人,方可为英雄豪杰。

2. 法立于上,教弘于下

摘自《资治通鉴·魏纪·魏纪十》

解释:法令应该由国家最高层来制定,然后对下层的人进行教化。

3.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

摘自《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三》

解释:现在违背命令,如果打了胜仗就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获得胜利,那么罪过就太大了。

4. 义者无敌,骄者先灭。

摘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五》

解释:坚持正义的人,无人能敌;骄横拔扈的人,最先失败。

5. 孤则易折,众则难摧。

摘自《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二》

解释:势孤力单,容易受人欺负;人多气壮,别人不敢欺辱。

6. 用人无疑,唯才所宜

摘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四》

解释:任用人无须疑虑,只要才能合适就可以。

7.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摘自《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八》

解释:任用人才如同使用器物一样,要扬长避短。

8.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摘自《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八》

解释:任用人才如同使用器物一样,要扬长避短。

9. 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摘自《资治通鉴·晋纪·晋纪十五》

解释:活着的时候对当时之世没有益处,死后也没有美名流传于后代,就是自暴自弃的表现。

10.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摘自《资治通鉴·魏纪·魏纪七》

解释:治理国家要施行大的恩德,而不是小恩小惠。

11. 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

摘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四》

解释:不以没有过错为贤德,而以改正过错为美德。

12. 侈兴于有馀,俭生于不足。

摘自《资治通鉴·宋纪·宋纪六》

解释:奢侈往往由于富裕而兴起,俭朴常常在不足的情况下形成。

13.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摘自《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二十八》

解释:寻找忠臣必须到孝子家里,指孝敬父母者必能为国效力。

14. 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资治通鉴汉纪》

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15.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资治通鉴陈纪》

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 这样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16. 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资治通鉴晋纪》

离开自己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17. 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资治通鉴唐纪》

。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这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让人不相信自己。

18. 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资治通鉴唐纪》

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19. 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资治通鉴唐纪》

让他升任,是为了奖励他的功劳;罢免他,是为了惩罚他的过错。这两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20.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唐纪》

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21. 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资治通鉴周纪》

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22. 凡人之情,穷则思变。--《资治通鉴唐纪》

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没有办法之时,就会设法改变现状。

23.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资治通鉴汉纪》

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洁洁的。

24.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资治通鉴汉纪》

千钧重的弩弓,不会为了射一只小鼠而开动;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碰撞而发出声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处,大事不会因小的动静而启动。

25.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摘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二十三》

解释:十年的努力与心血,一朝尽毁。

资治通鉴名言名句

1.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2. 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3. 上马能击杀贼,下马作露版。

4.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5.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6. 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

7. 羊质虎皮,见草则悦,见豺则战。

8. 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9. 克敌之要,在乎将得其人;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

10.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11.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

12. 赏奸,非义也;杀降,非信也。

13.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14.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15. 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16.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17. 天苟弃之,不患不忘。

18. 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

19. 贫不学俭,卑不学恭。

20. 天下本无事,但庸人扰之耳。

21.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22.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

23.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其任。

24.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25.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26. 卑不谋尊,疏不谋戚。

27. 思其人,至其乡,其处在,其人亡。

28.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29.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30. 不怕念起,惟恐觉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