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傅集镇多少人口(傅村镇是哪里)

五里井 在杞县城南21公里、傅集南4公里处。2个村民组,135户,678人,耕地520亩。五里井村委会驻地。

古时村东有井一眼,与傅集村南一井相对,二井相距五里,故名五里井。

聚落东西条带形。主街东西向。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东邻106国道。

安庄 在杞县城南22公里、傅集东南5公里处。8个村民组,386户,1927人。耕地2030亩。安庄村委会驻地。

据安氏族谱载:北宋安氏始祖由睢县河集之安庄迁此。定居于隆隆蜿蜒、隐隐如带之沙丘上,建村仍以安庄为名。

聚落矩形,面积36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沙各半,西北坡低洼。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特产西瓜。双日晨集市,月逢四日绠会。

小学1所,卫生室2处。

西邻106国道。

宋吉屯 在杞县城南24公里、傅集东南6公里处。3个村民组,176户,883人,耕地1255亩。宋吉屯村委会驻地。

明代宋姓居此屯田,人业两旺,赞为吉祥之地,故名。一说曾名宋旗屯。

聚落长方形,面积9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与南北巷相交接。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红淤。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大路通县城。

前沟陵岗 在杞县城南24公里、傅集东南6公里处。1个村民组,75户,376人,耕地645亩。属宋吉屯村委会辖村。

明代名沟陵四岗,属清陵保。后析为前沟陵岗、后沟陵岗二村,此在前,故名前沟陵岗。

聚落矩形,面积3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与村东南北路相交。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红淤。主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

大路通县城。

后沟陵岗 在杞县城南24公里、傅集东南6公里处。2个村民组,83户,449人,耕地1105亩。属宋吉屯村委会辖村。

明代名沟陵四岗,因居于隆起之岗而得名。属清陵保,后析为二,冠以“前后”二字别之。此村在后,故名后沟陵岗。

聚落矩形,面积5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与村东首之南北路相交接。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西淤东沙,沟河两岸含沙碱。主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

大路通县城。

和庄 在杞县城南22公里、傅集东南5公里处。5个村民组,128户,639人,耕地1374亩。和庄村委会驻地。

明初胡姓居此,称胡庄,清名胡家庄。后俗称和庄。

聚落矩形,面积10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为通往马庄寨的二级公路。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有淤有沙,含盐碱。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3处。

大路西通106国道。

邢庄 在杞县城南22公里、傅集东南5公里处。1个村民组,65户,326人,耕地348亩。属和庄村委会辖村。

据传,明邢氏于此建村而得名,后邢氏因患迁逃外地,此地虽无其姓,仍沿其名。

聚落近正方形,面积1.5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有淤有沙,有一部分碱性田地。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大路通县城。

双楼 在杞县城南22公里、傅集东南5公里处3个村民组,196户,978人,耕地1430亩。属和庄村委会辖村。

据村中古庙铁钟上铸字记载:明代,为罗家庄。后因黄河水患,罗姓出逃未归。水落后,张姓迁此安家,盖楼房两所,易名双楼。

聚落矩形,面积10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沿街两侧建居,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有红淤,有两合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西邻106国道。

平庄 在杞县城南20公里、傅集东南3公里。1个村民组,56户,280人,耕地366亩。属和庄村委会辖村。

明万历年间,村东有关羽庙,碑刻记载:“平某是庙上山主。”村中平姓建楼,又俗称平大楼,今仍以平姓得名。

聚落近正方形,面积1.5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沙、碱。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

大路通县城。

蚂蚱张 在杞县城南20公里、傅集东南3公里处。1个村民组,58户,382人,耕地547亩。属和庄村委会辖村。据传,古时村有古庙一座,习俗岁末有蚂蚱之祭,由张姓主持,故名蚂蚱张。另说,原村中有马张二姓,因张姓族大,称马大张。

聚落矩形,面积2.4万平方米。街道错落交接不规。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有沙地,有含碱地。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大路通县城。

沟湾李 在杞县城南22公里、傅集东南6公里处。7个村民组,238户,1191人,耕地1195亩。沟湾李村委会驻地。

明李姓迁此,选择小温河沟蜿蜒弯曲处,建村安居,故名沟湾李。

聚落椭圆形,面积12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前后两道。民居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土。主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2处。

申纪 在杞县城南24公里、傅集东南7公里处。5个村民组,216户,1079人,耕地1155亩。申纪村委会驻地。

明初,申、纪二姓迁此,各建一村,名申庄、纪庄,相互毗邻。繁衍日久,逐渐成一,后以二村首字连呼,故名申纪。

聚落矩形,面积33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前后二街与南北街相互交叉交接。沿街建筑宅院房舍,多为旧房翻新改建和扩建,瓦房为主,树木昌盛。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土,少量含有盐碱。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红薯等作物。

每月逢八日绠会,为睢杞边境农贸市场。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纠庄 在杞县城南24公里、傅集东南7公里处。5个村民组,175户,867人。耕地891亩。申纪村委会驻地。

聚落矩形,面积4.8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前后两道,与南北街相互交接。砖木结构瓦房。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大路通县城。

夏陵 在杞县城南22公里、傅集东南6公里处4个村民组,213户,1067人,耕地665亩。夏陵村委会驻地。

明中叶夏姓建村于隆起岗陵之上,故名。

聚落长方形,面积6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民居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村西小蒋河上筑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一座,名为夏陵桥。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大路通县城。

杜楼 在杞县城南23公里、傅集东南7公里处。1个村民组,62户,308人,耕地338亩。属夏陵村委会辖村。

明初杜姓居此建楼,故名。

聚落长方形,面积2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村西侧小蒋河上建有杜楼桥。

大路通县城。

马庄寨 在杞县城南25公里、傅集东南7公里处。7个村民组,246户,1233人,耕地1054亩。马庄寨村委会驻地。

明初马姓于此建村,称马庄。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为避乱筑寨,更名马庄寨。

聚落东西长,南北窄,依寨集居,呈椭圆形,面积15万平方米。主街东西穿村而过。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红薯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村西小蒋河河上建桥一座,称马庄寨桥,钢筋水泥结构。

大路通县城。

王庄 在杞县城南24公里、傅集东南6公里处。3个村民组,131户,659人,耕地587亩。王庄村委会驻地。

明初王姓名领苏者来此定居建村。始以人名村。清演变为今名。

聚落矩形,面积6万平方米。前窄后宽,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大路通县城。

高庄 在杞县南24公里、傅集东南6公里处。2个村民组,48户,244人,耕地315亩。属王庄村委会辖村。

明高姓来此居住建村,故名高庄。

聚落矩形,面积6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与南北巷相交。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多淤,少量含有盐碱。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大路通县城。

赵庄 在杞县城南22公里,傅集东南6公里处。2个村民组,84户,424人,耕地534亩。属王庄村委会辖村。

原名尹楼。据《赵氏族谱》载:明初始祖讳五老,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省杞邑南黄岗(今杞县圉镇赵集)遂家焉。三世祖析居尹楼(即此)。因黄岗、尹楼两地伙饲一头花牤牛,俗称花牤牛赵,或称花赵。后认为名称不雅,简名为赵庄。

聚落东宽西窄呈矩形,面积4.5万平方米。村中无正街,房宅建筑不规。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多淤,少量含有沙碱。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红薯等作物

大路通县城。

韦庄 在杞县城南20公里、傅集东南5.5公里处。5个村民组,370户,1852人,耕地2608亩。韦庄村委会驻地。

原名韦家庄。清咸丰年间为避乱筑土寨,称韦庄寨,今称韦庄。

聚落椭圆形,面积55万平方米。主街南北与东西街相交。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两合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小学校1所,卫生室1处。

大路通县城。

杨庄 在杞县城南20公里、傅集东南5.5公里处。1个村民组,130户,653人,耕地826亩。属韦庄村委会辖村。

据传,某皇帝之驸马杨树亭居此。故村名为杨树亭,后变为杨庄。现杨姓不存,仍沿用其名。聚落长方形,面积5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两合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物。村民有编制草锅拍和草箱的手工技术。大路通县城。

堤刘 在杞县城南19公里、傅集东南2公里处5个村民组,180户,900人,耕地826亩。堤刘村委会驻地。

据传,刘姓于北宋时来此建村于河堤之上,故名堤刘。

聚落长方形,面积12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并列两条。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红淤。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大路通县城。

堤宋 在杞县城南19公里、傅集东南2公里处。4个村民组,148户,740人,耕地1030亩。属堤刘村委会辖村。

据传,北宋时,宋姓与刘姓同时建村于河堤之上,故名堤宋。

聚落长方形,面积16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红淤。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大路通县城。

代屯 在杞县城南19公里、傅集东南2公里处。2个村民组,83户,417人,耕地658亩属堤刘村委会辖村。

明初名代吉屯,含屯田有吉祥之兆。后简为代屯。

聚落长方形,面积6万平方米。主街东西横村而过。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大路通县城。

洼张 在杞县城南20公里、傅集东南3公里处。6个村民组,222户,1107人,耕地1330亩。洼张村委会驻地。

传说,宋朝张姓居此,建村于河堤之下,地势低洼,故名洼张。聚落近方形,面积18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与南北巷纵横交接。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两合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红薯、蔬菜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大路通县城。

徐庄 在杞县城南20.5公里、傅集东南4公里处。4个村民组,290户,1396人,耕地1800亩。徐庄村委会驻地。

明徐姓居此,故名徐庄,曾名王徐庄。今与小韦庄并为一村,统名之。

聚落椭圆形,面积36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与南北街相互交接。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两合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红薯、瓜菜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1处。

大路通县城。

李店 在杞县城南22公里、傅集东5.5公里处。11个村民组,416户,2067人。耕地2613亩。李店村委会驻地。

明洪武六年,李姓由山西洪洞县南30公里之大李村,迁河南杞县南四十五里之堰上村。村居河堤之傍,为河渡口,又是归德至许昌的通道。李姓因地制宜,开设店铺,便于商旅,人称李家店。后又起集,遂名李店集,简为今名。

聚落矩形,面积72万平方米。横街并列前后二条,与南北竖巷相交接。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两合土,有红淤、沙碱地。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杂粮等作物。

农历单日晨集,二月十五有古会,现月逢五日绠会。

小学1所,卫生室3处。

司庄 在杞县城南18公里、傅集东北公里处。3个村民组,140户,700人,耕地766亩。司庄村委会驻地。

明司姓居此为村,故名司庄。

聚落矩形,面积3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与南北巷相交接。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两合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红薯、杂粮、蔬菜、瓜果等作物。

村东邻小蒋河,河上筑有司庄桥,钢筋水泥结构。

小学1所,卫生室2处。

大路通县城。

杜庄 在杞县城南18公里、傅集东北3公里处。1个村民组,55户,279人,耕地219亩。属司庄村委会辖村。

明初杜姓由万寨迁此,建村名杜庄。

聚落近方形,面积1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与南北街相抵。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两合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大路通县城。

肖屯 在杞县城南18公里、傅集东北3公里处。2个村民组,189户,945人,耕地1326亩。属司庄村委会辖村。

明初肖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屯垦,故名肖屯。

聚落正方形,面积2.25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淤,两合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大路通县城。

河坡李 在杞县城南16公里、傅集东北6公里处。6个村民组,178户,868人,耕地850亩。河坡李村委会驻地。

明代李姓迁于黄河东侧大堤下坡处建村,故名河坡李。

聚落近方形,面积16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前后并列两街。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两合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瓜果等作物

小学1所,卫生室2处。

大路通县城。

沙古堆 在杞县城南偏东16公里、傅集东北6公里处。4个村民组,87户,435人,耕地420亩。属河坡李村委会辖村。

明代村民居于河坡之东,沙堆之上,取名“沙堌堆”。后易“堌”为“古”。故名沙古堆。

聚落矩形,面积2.4万平方米。主街东西向,前后两街均不规则。砖木结构瓦房。

居民以农为主。土质两合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

大路通县城。(已完结)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