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必打卡博物馆(国庆逛逛博物馆)
国庆假期来临,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纷纷推出了年度重磅展览,如果时间充裕,出行方便,可千万不要错过。
以下内容包含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等博物馆国庆期间的展览介绍。
--- 和合共生 ---
9月28日开幕的“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是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首次深度合作,也是体现“和合共生”精神的一次积极尝试。
展览依托故宫、国博的丰厚典藏,共展出400余件历代文物精品,通过“天地同和”“万邦协和”“宜民安和”“乐在人和”4个贯穿一体的单元,从宇宙、天下、社会、道德4个由外而内、由宏观至微观的递进层面,探寻中国“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示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发展脉络,阐述中华“和”文化、“合”理念的内涵与价值,描绘中华文明和平发展之宏图。
第一单元以“天地同和”为题,侧重阐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上篇主题为“道法自然”,下篇主题为“天人相与”。展品包含承载先秦至明清时期礼乐文明和典章制度的礼器、乐器、帝王服饰以及反映古代社会等级、国家礼制的皇家建筑模型与建筑构件。
第二单元以“万邦协和”为题,侧重阐释中华民族处理外交关系时秉持的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上篇主题为“胸怀宽广”,下篇主题为“四方辐辏”。展品包括汉唐之际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工艺品以及元明清时期宫廷主导的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引进。
第三单元以“宜民安和”为题,侧重阐释中华文明对社会各阶层文化多样性、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尊重与包容。上篇主题为“民惟邦本”,下篇主题为“休戚与共”。展品包含各类表现社会民生发展和民族文化融合的文物藏品。
此次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历史性地携手合作,主要目的就是充分发挥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01
故宫博物院
--- 照见天地心 ---
“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于2022年8月30日至10月23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展出。展览分“委怀琴书”“正谊明道”“结契霜雪”三个单元,以中国书房的意涵与物象为主题,旨在探讨和阐释中国书房的文化内核以及如何赋予“书房”这一意象以时代精神的问题。
此次展览展品涵盖书画、器物、家具等类别,包括郭熙、文天祥、米芾、米友仁、倪瓒、杨维桢、沈周、文征明、唐寅、徐渭等名家名作,展品时间跨度从西周至明清,系统性地呈现了传承中的中国书房。
第一单元主题为“委怀琴书”,分星空、五经萃室、图书、文房四宝、文人赏器五个空间。该单元以五经萃室和五经图书为核心,突出书房不仅仅是一个看书、写作、藏书的空间,也是一种情怀和传承。
第二单元主题为“正谊明道”,主要展示的是家国情怀,突出书房的人文精神。在古代,读书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单元也分为修身养性、家国情怀和仰观宇宙三个空间。
第三单元主题为“结契霜雪”,分三友同德和雅集唱和两个空间。入口处以还原“香雪”书房意境为初衷而设计的沉浸式体验展示,成为公众了解紫禁城原状空间的新方式。
“香雪”是养性殿西暖阁的一间书房,由乾隆皇帝亲自参与营造,仿养心殿梅坞而建,以白石依墙堆砌出山景,表达了“仰观香雪海,坐觉太虚宽”的精神意趣。展览引入裸眼3D、体感交互投影等技术,提供给观众沉浸式的空间感受。
--- 众生百态 ---
“众生百态——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三期)”是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三期,选取故宫博物院所藏历代人物风俗画共96件,予以展示。绘画佳作中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皆呈现出生动鲜活、精彩纷呈的众生形象以及古代生活场景。
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的第一期庙“堂仪范”和第二期“林下风雅”于去年推出,此次与前两期人物画特展不同,出镜的不再是名人,而是普通人。展览于2022年8月30日至10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书画馆展出。
本期特展分为两个单元,每单元各有三个主题,以此为框架,让观众感受历代生民在这片土地上熙攘繁盛的生活。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所以农民是风俗画中必不可少的身影;而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自然就出现了商人,让众多的资源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进行流通和交换;穿插在二者之间的,是将工具和各种日用品变得更实用、精巧的工匠。因此,第一单元以“农人”、“工匠”、“商贾”这三种身份为主要聚焦,展现农村、城市经济生活的人物风俗。
古人的四时作息来自于与自然相处的经验,由此催生出了岁时的风俗;而多子往往意味着多福,由此婴戏图也是风俗画中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生作在兹的人们于劳作之间的春游晚归、游戏杂技,舟桥街巷之拥堵,勾栏瓦肆之欢笑,更让风俗画增添了动人的生气。第二单元以“岁时”、“婴戏”、“娱乐”三部分为主要内容,展示古人的生活娱乐场景。
展览展出的重点展品包括五代胡瓌(传)的《卓歇图》卷、北宋王居正(传)《纺车图》卷、南宋马和之(传)《豳风图》卷、南宋夏圭《雪溪放牧图》页、南宋李嵩《货郎图》卷、南宋《百子嬉春图》页、南宋刘履中《田畯醉归图》卷等,平常殊为不易得见。
02
国家博物馆
--- 盛世修典 ---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2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展览包含“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千古丹青 寰宇共宝”和“创新转化 无界之境”三大板块,以图像、文字、视频、新媒体等多元展示手法,呈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绘画的宏富成就。
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0卷226册。这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图像记录最真、印制质量最精、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
展览的第一板块为项目概况,标题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共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件(套)。其中国内藏品9155件(套)、国外藏品3250件(套),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
第二板块为佳作展示,标题为“千古丹青寰宇共宝”。中国绘画艺术与汉字同源共生,共同承续中华文明丰富生动的历史记忆,寄寓中华民族的美好理想和精神追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大量珍稀的图像文献还原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构筑成一部承接古今、连结世界的巨典鸿编。
第三板块为“守正创新”,标题为“创新转化无界之境”。随着“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出版,浙江大学依托雄厚的学科资源优势,在各方支持下,综合运用5G、云计算、动作捕捉和增材制造等最新科技,为实现古代艺术遗迹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数字化重现及数字化虚拟体验。
在三大板块集中亮相的1700余件历代绘画精品的出版打样稿档案,是国内藏品与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绘画“国宝”的一次集合汇聚,更是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
--- 东方吉金 ---
2022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在三国关系发展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值此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联合举办“东方吉金——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
青铜器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许多地区的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中,青铜器的出现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东亚地区的古代青铜器在实用意义之上演化出独特而深厚的礼制和信仰内涵,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东方青铜文明。
此次展览展出中韩日三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青铜器类精品文物约50件(组),充分呈现了三国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与科技、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以青铜礼器的使用为特色,礼器、乐器、工具、兵器、车马器等类别齐全,内涵丰富,青铜器作为先秦贵族身份等级的标志、家族荣誉的记录、财富威仪的象征,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格局的重要符号,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韩国古代青铜文化以剑、镜、铃为特色,象征政权和祭祀权的统一。日本古代青铜文化以兵器、佩饰、乐器、生活用具等为代表,广泛涉及礼仪、生活、信仰等各个领域。
--- 意大利之源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原拟于2020年共同举办一个反映两国文化渊源的交流展览,后因疫情而推迟。
值此中意文化和旅游年重启之际,恰逢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的指导下,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博物馆司、罗马国家博物馆、意大利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合作举办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于2022年7月10日至10月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观众见面。
中国和意大利都是世所公认的历史古国,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中华文明历五千多年而绵延不绝,思想文化上的儒家学说,制度文明上的科举取士,工程建设上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都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意大利不仅孕育出了辉煌的古罗马文明,还是文艺复兴的摇篮,对西方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留下了许多雄壮华美的历史古迹。
“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和意大利两个伟大文明之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后汉书·西域传》中就有关于罗马帝国的明确记载,称“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罗马史书也称中国人身材高大、富有正义感、孝顺而长寿。公元781年树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则详细记载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马可·波罗游记》关于中国的系统介绍更是极大激发了意大利人对于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浓厚兴趣,利玛窦不仅帮助徐光启等人把欧洲的先进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而且把“四书”等儒学经典翻译成拉丁文,对启蒙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两千多年的交流交往史使得两国文化跨越了千山万水,既彼此欣赏又相互影响,为中意两国培育出了互尊互鉴、互信互谅的共通理念,成为两国传统友谊长续永存、不断巩固的坚强保障。
--- 片羽重辉 ---
2022年8月10日,“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2展厅对公众展出。
展览分为“业界先声”“巧技天工”“斐然成章”“敏行致远”“观往知来”五个部分,系统梳理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百余年来在文物保护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展示了文保理念与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特点与突出成就。
建馆伊始,前辈们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物保护的理念,开业界之先声。
新中国成立后,建章立制,别开生面,文物修复涵盖青铜、书画、传拓、古籍、陶瓷、玉石、漆木、服饰等多种类别,修复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传扬至今;近现代文物复制保护技术自成一体,更是成为国内革命文物复制的重要机构。
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国内最早一批文物保护实验室,把自然科学引入到馆藏文物的保护,开启了文物保护新起点——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技手段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改革开放后,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完成馆内大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的同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广泛开展了国内合作与国际交流。
近年来,国家博物馆不断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力度,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得到了深度结合。预防性保护覆盖全部库展环境,保护修复继续扩展到油画、科技与工业遗产文物,3D打印和虚拟修复等成为文物保护的新手段,文物保护新理念、新认知与时俱进。努力做好社会服务的同时,参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成果显著。
今天的国家博物馆拥有一支集文物检测、研究、保护、修复和复制为一体的国内领先的现代化文物保护队伍,在传承和吸收的基础上,用精湛的技艺和先进的科技保护了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
--- 积厚流广 ---
2022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国博考古已走过百余年春秋。
1921年,几乎与仰韶遗址发掘同时,在河北钜鹿开始的古城发掘,揭开国博考古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博考古长足发展,蓬勃葳蕤。始以田野考古为主,后陆续开拓水下、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领域,设立专门机构,开一时风气之先。
先后主持山西垣曲古城东关、南关商城、河南渑池班村、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山西绛县周家庄、西吴壁、江苏泗洪韩井、陕西宝鸡吴山、河北康保兴隆等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组织开展广东南海一号沉船遗址调查、福建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和大练岛元代沉船遗址发掘及全国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等水下考古工作;开拓实施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内蒙古赤峰古城址等区域的航空考古调查工作。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组织实施三峡文物保护,努力从陆地、海洋和空间不同维度找寻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03
上海博物馆
--- 宅兹中国 ---
作为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于2022年7月29日正式开幕。
此次展览共展出200余件/套夏商周时期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大多出自河南,如登封、偃师、郑州、安阳、洛阳、三门峡等地,涉及89个考古遗址,汇集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20家博物馆和考古机构的诸多重要藏品。
“宅兹中国”出自西周青铜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这个“中国”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即如今的河南洛阳一带,这里也是中国夏商周三代所在核心地区,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展览分为夏、商、周三部分,着眼于中华文明探源,以文物为点、以时间为线、以王都为面,带领观众回到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大地,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些文物承载着夏商周时期先民们的智慧和勤劳,反映了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礼乐制度及文化面貌,共同讲述中国历史上奠定华夏文明、逐鹿中原的恢宏历史。
--- 塔拉萨 ---
2022年7月19日至10月9日, “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Thalassa: The Sea in Greek Art from Antiquity until Today”特展在上海博物馆举行。
展览以5件全息投影虚拟呈现的古希腊文物和34件组现当代艺术作品,展现了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和媒介中所描绘的海洋以及其相关的场景,探讨了在海洋文明滋养下的希腊文化、艺术和历史。
希腊的风景与许多重要历史时刻关联,它见证了诸如航运业、旅游业和现代渔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希腊的海景之美是如此的无与伦比,独一无二。它不只给予了我们牧歌般的假日时刻,有时也会是情绪化的。
希腊艺术与海洋的联接是如此的纷繁复杂又密不可分。海洋持续赋能艺术对创意表达孜孜不倦的探求。有时它是灵感的来源,有时则是试验的开端。同样,海洋的传奇也倚赖于希腊民族的生生不息,并在艺术中留下印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与希腊文化之间古老的象征关系也反映在希腊的现当代艺术作品中。纯粹的海景画(Seascapes)在希腊绘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表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通常被认为是风景画的分支,描绘沿海地区以及更多海洋相关主题的画作(Marine Paintings)则总是洋溢着光线和色彩,捕捉着关于这片家园过去与现在的真实。海洋主题的绘画在十九世纪晚期流行,杰出的画家们也在这一时期涌现。
诸如被誉为“希腊海景画之父”的康斯坦丁诺斯·沃拉纳基斯(Konstantinos Volanakis)以及印象派画家瓦西里奥斯·查齐斯(Vassilios Chatzis)。现当代艺术家则继续推动着艺术对海洋崇高性的呈现,将海洋视作人类文化的隐喻,并且以更加抽象和引人联想的方式表达。
此次展览以海洋在整个希腊历史和文明长河中的重要作用为灵感,展出了27名艺术家的作品。它们虽年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探讨着相同的主题。
04
苏州博物馆
--- 色彩的探索 ---
苏州博物馆主办的《色彩的探索—法国当代绘画展》9月29日开幕,作为苏州博物馆西馆一周年的重磅活动之一,此次展览由法国造型艺术家协会发起,法国艺术家雷米·艾融(Rémy ARON)担任策展人,苏州国际设计周担任执行策展机构,将活跃于当代艺术圈的10位法国艺术家的百余幅作品从法国带进苏博。
--- 池静石眠 ---
由苏州博物馆与木心美术馆联袂推出的木心个展,是这位诗人画家的作品第一次走出乌镇,与公众见面。本展共计七十余件作品,包括木心先生的绘画、文稿、个人物品及相关纪录片,全面呈现木心先生的不同时期创作历程。
展览集中展出一系列木心先生的绘画、书法及手稿等,共计70余件作品,包括纸本彩墨与石版画等,都是后期艺术风格的集大成体现。
同时,观众还将欣赏到木心先生的书法墨迹、致陈巨源手书以及1986年《哥伦比亚的倒影》初稿等珍贵手稿,全面呈现木心先生不同时期文字与绘画的创作历程。此外,展厅还将展示木心先生的个人物品等,同期在展厅中循环放映《木心》、《1994》等纪录片。
--- 亮栗而行 ---
乾隆在当代中国的文艺作品中,毋庸置疑是被搬上荧幕最多的一位皇帝。大家如此热衷于“戏说乾隆”,是因为他不羁的性格和各种奇闻轶事,带给了文艺创作者无数灵感,其中,巡幸江南就是最为生动的一段。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必至苏州,与这座城市颇具渊源。
2022年初,苏州博物馆以《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原卷作为苏州博物馆西馆开馆大展展出,这幅由徐扬所绘制的史诗长卷,展现了两百多年前姑苏城升平祥和、盛世荣华的景象。
2022年,苏州博物馆推出‘青年人才扶持计划’,该计划旨在发掘以江南文化、苏州历史等主题创作,使用技术创新、跨界融合等手段的原创性展览项目。时隔半年,积极创新与突破的苏州博物馆,与入围的一支年轻设计团队——吠默设计携手,畅想在21世纪的今天,乾隆再次南巡苏州的盛况,以爱新觉罗·弘历(红栗)的角度,开启了一场古今交融、别开生面的《亮栗而行》之旅。
此次在苏博西馆展出的《亮栗而行》,脱胎于以往的宫廷叙事,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希望为观者带来些许乐趣之余,致敬苏州及其浓郁而深远的文化氛围。画面中,描绘了苏州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和传统习俗的同时,融入了新的建筑元素,新的苏州人,新的生活方式,还有时下的社会流行文化。画卷中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是他们,无论古今,造就了200多年前徐扬笔下的姑苏盛世繁荣,也让当下的苏州,在新的时代依然保有自己独特的华彩。
此次展览是苏州博物馆首次利用先端动画影像进行的艺术全新创作。以沉浸式的感官体验效果,建构出了一个虚实相衬、奇思妙想的现代苏州。创作中不乏天马行空的场景和令人会心一笑的细节,希望以此吸引不同年龄段和文化背景的观众走进博物馆,看看穿越到今天的红栗,会在苏州会怎样的奇幻经历。
05
南京博物院
--- 潘玉良绘画特展 ---
南京博物院推出的“潘玉良绘画特展”,从“肖像与人物”“女性与人体”“风景与静物”等角度诠释潘玉良作品在中西文化碰撞下独特的艺术情趣。
潘玉良天生具有对绘画的良好感觉,也拥有敏感的诗情,在对西洋绘画的学习中,不断更新、改组认知结构,从而完成了对油画的吸收过程。她善于将艺术形象中的女性角色感知带入自我观照之中,使之成为最能体现创作个性与艺术思想的绘画表达方式。
在不同的画种之间,潘玉良自由切换,张弛有度,游刃有余,呈现出浓重的表现主义风韵。无论中国河山还是欧陆风情,无论名胜古迹还是田园风光,潘玉良多以自己独到的艺术语言与女性特有的感官视角相融合来表现创作主题。
她的作品十分强调环境对光线的影响,也注重画面色彩呈现与所见自然对象之间的协调关系,普遍带有人间烟火味的温暖情怀。展览从“肖像与人物”“女性与人体”“风景与静物”等角度诠释潘玉良作品在中西文化碰撞下独特的艺术情趣。
--- 晋国 ---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共同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吴、晋两国,同源同宗,虽远而交,是华夏多元文明的底蕴和内涵之所在,更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碰撞的历史见证。
西周时期,晋、吴青铜器均呈现出继承宗周文化并融合本地文化之特点。春秋时期,晋、吴交融,在今山西太原、忻州等晋国故地发现了许多吴国青铜器,也见证了两周时期中华大地上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本展览展出来自山西博物院的231件(套)精品文物,通过“河汾骄子”“争霸春秋”“余烈三晋”三个单元,集中展示从“桐叶封弟”到“三家分晋”,晋国六百年伟业。
06
陕西历史博物馆
--- 黄土 黄河 皇帝 ---
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等沿黄九省区文博单位承办的“黄土 黄河 黄帝——黄河流域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展在陕历博开展。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展览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七展厅的“黄土 黄河 黄帝——黄河流域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展汇集了黄河流域九省、自治区13家文博单位180余件文物及相关展品,通过黄河流域自然生态形成与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展示黄河流域孕育中华民族最早共同体,推进最初中国的演进历程,奠定中国社会延绵不绝、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格局。
展览分为源、根、脉、魂四个单元,通过黄河流域自然生态形成与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展示黄河流域孕育中华民族最早共同体,推进早期中国的演进历程,奠定中国社会延绵不绝、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格局。
07
广东省博物馆
--- 绘冠南天 ---
宋元两代是中国书画艺术的巅峰时期,展现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宋元书画佳作至今仍是国人学习、临摹的范本,虽历经久远,但传世之作少之又少,弥足珍贵。
广东省博物馆的宋元书画文物特展“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以“粤藏宋元书画”为引线,首次汇集岭南地区文博机构藏宋元书画珍品,并从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借展了清代粤籍名家吴荣光、孔广陶等鉴藏过的部分宋元佳作,汇聚广东省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佛山市博物馆、汕头市博物馆等8家文博机构的宋元书画珍品及相关文物50余件/套。
清代中晚期,以吴荣光、潘正炜为代表的著名藏家曾将一批宋元书画名迹汇聚广东,为广东地区的宋元书画收藏奠定了基础。虽然目前广东文博机构所收藏的宋元书画屈指可数,但在国内各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此次展览所展出的展品精品多、珍贵文物多。其中,一级文物达29件/套,二级文物4件/套,三级文物1件/套,珍贵文物数量占到所有文物展品总数的66%。
展出的重要展品包括南宋陈容《墨龙图》轴、元代赵孟頫行书《陋室铭》卷、元代李衎《纡竹图》轴等。展览还将呈现数件明清时期伪造的“宋元书画”,揭秘书画作伪的故事。
--- 焦点 ---
18、19世纪,广州是世界贸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在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广州成为了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的门户和窗口。广州口岸的外销画家尝试采用西方的绘画技法和绘画材料绘制符合新时代审美需求的绘画作品,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中西方传统审美的新式艺术形态。
“焦点”展是广东省博物馆“中国外销画”藏品系列近20年征集成果的首次集结展出,也是广东省博物馆“中国外销艺术品系列”展览品牌之下的又一个原创大展。
展览以广东省博物馆的特色馆藏为依托,联袂以历史绘画收藏为特色的粤、港、澳多家文博机构,精心遴选展品约150余件/套,从画艺、画技、画材三个维度的调适入手,讲述18、19世纪中外艺术家共同创造的中西方视觉艺术对话与调适的“广州时代”。
08
四川博物院
--- 竞出东方 ---
展览精选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50家文博单位的350件/套文物精品,其中,一级文物68件。
展览由序厅“竞之源”和“竞之礼”“竞之武”“竞之戏”“竞之力”“竞之艺”五个单元构成,主要展示了中国射礼、御术、射艺、狩猎、武艺、导引、行气、蹴鞠、马球、捶丸、棋弈(六博、围棋、象棋)、百戏、角抵、婴戏、竞渡、垂钓、冰嬉古代等众多古代体育项目,较为全面展示了中华体育悠久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09
成都博物馆
--- 空明流光 ---
成都博物馆的“空明流光——宋瓷·五大名窑特展”精选了19家文博单位,近400件文物,40余件一级文物和大量新近出土的重要考古发现,荟聚了宋代官窑、民窑及后世仿宋瓷器,是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于西南地区的首次集结。
展览共分三个部分,通过向观众讲述宋代名窑与城市生活、五大名窑的美学成就和宋瓷审美的后世影响,配以瓷器、铜器、书面等星现意境纯美的宋瓷经典与多元审美下的末人生活。
第一部分“五色陶烟染繁花”。城市生活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繁荣之下,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形成了新的手工业格局。全国范围内,窑场林立,制瓷手工业区域扩大、瓷窑数量大幅增长,形成了耀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建窑、吉州窑、钧窑、定窑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名窑。瓷器种类更为丰富,日常使用范围扩大,用于观赏陈设的瓷器品种不断涌现。瓷器与宋人的生活与意趣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云在青天水在瓶”。宋代瓷业呈现出名窑辈出的繁荣局面,在各地瓷器产品满足民众日常所需的同时,一些高质量瓷器进入了皇家视野,官府、宫延逐渐介入了瓷器生产,出现了贡御瓷器和专供宫廷使用的官窑。
自宋至明清,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瓷器因其精良的工艺、风雅的造型和优美的釉色备受追捧,并在后世收藏中被推崇为“宋代五大名窑”。
第三部分“漫惜樽前旧风味”。宋代是我国陶瓷史上的繁荣时期,以定、汝、官、哥、钧为代表的五大名窑对后世瓷器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五大名窑瓷器的仿制在明代己蔚然成风,至清雍正时期有专门的官员在景德镇督导瓷器生产,成果斐然,乾隆时期仿古风气更胜,雍乾时期瓷器的烧制技术达到极高水平。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各博物馆官网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