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你说人为啥越有钱越抠门啊(多收我0.02元我要毁了你)

前阵子大叔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聊起早上在小区菜场的 “奇事”。

当时他在排队结账,前面的大爷跟收银员小姑娘吵了起来,原因是小姑娘说共 7 块钱,结果大爷拿手机扫码支付,一看,收了 7.02 元,急了:

“刚刚不是说 7 块吗,怎么多出来 2 分?”

收银员连忙解释:“不好意思,刚刚我以为您是付现金,付现金的话我们一般会抹掉零头,所以没说小数点。”

大爷非常气愤:“你的工号是多少?叫你们经理出来,我要投诉你,乱收费。我要毁了你!”

小姑娘被吓着了,好生解释了几回就是没用。

朋友说,刚开始他觉得大爷也有理,毕竟钱的事还是需要精确的,但是大爷的态度越来越可怕,让人不能理解。他开始骂起来,脸都快凑到收银员姑娘脸上去了,感觉要把她吃了。

眼看耽误了一大队人结账,小姑娘就用自己手机扫了 1 毛钱,并拿了一枚硬币给大爷,这下大爷才满意,拿着钱得意地走了。

朋友说完这个事,匪夷所思地说:“你说就 2 分钱,至于嘛!”

他还问:“从心理学上看,是不是很多老年人会在钱上特别抠?”

大叔听他讲完,也想起自己身边不少类似的故事,例如邻居大娘因为买菜的时候被多算了几毛钱,一直记在心上,每次经过那个菜摊都要唠叨一番,说对方不公正多算钱。

在我们的印象里,好像长辈们更容易在钱上斤斤计较,这真的是一种年龄差异吗?究竟什么情况下,人们会对钱更看重呢?

下面我们抛开对具体事件的是非判断,单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人们对钱的态度。

你说人为啥越有钱越抠门啊(多收我0.02元我要毁了你)(1)

01人老了,真的会变抠门吗?

可以说,在 “爱钱” 这个事上其实没有年龄差异,哪个年纪的人都可能很在意钱,只是背后的心理原因不同。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年轻人更可能把金钱视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而老年人却很少有这种想法,他们更多是把钱看为安全和健康的保障。[1]

也就是说,不同年龄的人认为金钱的意义是有差异的。

关于这种年龄差异的解释,最经典的是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她认为,当一个人觉得未来时间还有无限长时,会更看重一些长远的目标,也包括金钱、知识等的投资。

但是对老年人来说,由于未来时间的有限性,他们更在意当下是否开心,更关心眼前的益处,害怕冒险。

同样失了一笔钱,年轻人会觉得未来还长,损失也可能会在今后带来收益;但对老年人来说,这影响到了当下的保障和安全感。

因此在钱的问题上,我们会发现老年人看重存款和确定的收益,年轻人却更爱冒险和投资。[2]

这或许就是我们觉得老年人更容易计较钱的原因。

你说人为啥越有钱越抠门啊(多收我0.02元我要毁了你)(2)

说到存钱,我们会发现很多老年人特别细致,他们知道自己每个账户里有多少钱,也会小心翼翼把每笔钱存好,定期检查。

老年心理学家们认为,储蓄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控制感。随着年纪的增加,人们各方面的机能会衰退,老年时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不再像年轻人一样可以去赚钱,会感觉到没有控制感。

因此他们会通过节俭,存钱,在小钱上精打细算,来获得一种控制感和安全感。

你说人为啥越有钱越抠门啊(多收我0.02元我要毁了你)(3)

另外,大叔认识的一位学老年心理学的朋友,还曾谈过老年人在金钱上有一种慨慷和大方,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

这里我们要提到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沉没成本效应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假设你花 50 块钱买了一张电影票,结果得知这是部烂片,看过的朋友都劝你别浪费时间了,而当晚正好有一场免费电影可以看,对你来说很有吸引力。

此时,你会怎么选择? 单选

0人 0%

去看已购的电影

0人 0%

去看免费电影

在这个例子中,你花出去的 50 元就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研究发现,年轻人更容易受沉没成本的影响,哪怕知道电影不好看,我们也会选择去看,因为不想白白花那 50 块钱,觉得不看就亏了。

但老年人就不一样了,在这种事情上他们大方得多,钱花就花了,可不要找罪受,他们更看重的是更好、更值的体验。[3]

所以说,老年人也并不是所有事上都会比年轻人计较。

你说人为啥越有钱越抠门啊(多收我0.02元我要毁了你)(4)

在这个问题的最后,我们还不得不提一下同辈效应:有些我们观察到的所谓 “年龄差异” 其实并不是真的年龄导致的,是时代因素导致。

在中国,我们的父母辈,祖父母辈,跟我们这一辈的生活条件差别太大了,他们经历过贫困饥饿的日子,也可能因此对金钱的态度产生了影响,让他们看起来更加精打细算,或者说所谓的 “抠门”。

我们这代人老了的时候,或许跟他们并不一样,这就是同辈效应。

02 把钱看得很重时,恰恰是自己很悲催

下面我们来探讨第二个问题,人什么时候会把钱看得很重?

一项发表在心理学顶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JPSP) 的研究,发现了自我形象威胁对人们省钱行为的影响。[4]

自我形象威胁,就是指自己感到 “我很差、我很糟糕、我总是把事搞砸、我很沮丧……”

研究中,这种感受会被诱导产生。结果发现,而当人们觉得自己很差劲时,会更不舍得花钱,更想处处省钱,并且这种意愿跟你本身有没有钱无关。

你说人为啥越有钱越抠门啊(多收我0.02元我要毁了你)(5)

另一批香港的研究者也做了类似的研究,他们发现低自尊、自我形象脆弱的人更容易出现金钱不信任金钱焦虑。[5]

金钱不信任是指不敢轻易买东西,一定要货比三家,为一点小钱斤斤计较;还经常觉得买错东西,花了冤枉钱;

金钱焦虑是一谈到钱就不安、经常害怕缺钱,担心经济上没有保障。

这大概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抠门。

当人们觉得自己很悲催时,就会寻求金钱来获得自我保护、并作为安全感的补偿,因此表现为在钱上抠门和斤斤计较。

你说人为啥越有钱越抠门啊(多收我0.02元我要毁了你)(6)

除了对自己的评价会影响我们对钱的态度,心理学家们还发现,“怕死” 会让一个人更爱钱。

2013 年的《经济心理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波兰的心理学家们做了四个非常有趣的实验:[6]

研究一

参加实验的人被分成两批:实验组和控制组。

实验组(即死亡启动组)的人需要填写一个 “死亡恐惧问卷”,题目包括 “我非常害怕死亡” 、“我怕自己痛苦地死去” 等(只需要回答 “是” 或 “不是”),目的是激活人们对死亡的想法。

控制组的人填写的是牙科焦虑问卷,包括一些跟牙疼有关的问题,同样是回答“是”或“不是”。

最后两组人需要评估一下日常用到的三种硬币和三种纸币的大小。

以 10 PLN (波兰货币单位)的纸币为例,每个人都会在电脑上看到 19 张不同的纸币图,从小到大依次排序,要求你选出:哪一个图片尺寸才是 10 PLN 的实际大小?

你说人为啥越有钱越抠门啊(多收我0.02元我要毁了你)(7)

结果发现,实验组选出的纸币和硬币的尺寸,都显著大于控制组。

也就是说,在怕死的时候,人们会把钱看得更大(真的是更大哦)。

研究二

还是把参与者分成死亡启动组和控制组,这次他们要回答两个问题:

(1) 你觉得自己每个月得挣多少钱,才能被认为是富有的?

(2) 一个四口之家,每个月得赚多少钱,才能被认为是富有的?

结果发现,死亡启动组的人对 “富有” 的标准更高了,他们需要赚更多的钱,才会觉得自己有钱。

有趣的是,这种影响只对于那些认为金钱有象征意义的人来说,才有用。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认为金钱是某种地位、个人价值的体现,那么他才会在面临死亡时,认为富有需要更多的钱。

而如果一个人认为金钱只是一种物质交换工具,那么死亡启动并不会改变他们对金钱的判断。

你说人为啥越有钱越抠门啊(多收我0.02元我要毁了你)(8)

研究三

两组参与者需要想象一个场景:

你参加活动中了奖,原本你可以立即收到 400 元的奖金(立即付款),然而,这笔钱出了一些问题,不能按照原规定立马发放,而是在之后的一个月里分批发放。为此你将得到一笔钱,作为不能立即兑现的补偿。你觉得这笔补偿金应该有多少?

结果同样发现,死亡启动组的人会想要获得更高的补偿。

研究四

最后这个研究更有趣了,参与者们被分成了3组:

实验组1:拿到一笔真钞

实验组2:拿到一笔假钞

控制组:拿到一沓白纸

他们需要先数数自己手里钱(或者白纸)的总数,然后做一份死亡恐惧问卷。

结果发现,数真钞的人,死亡恐惧值最低。

也就是说,钱能让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更淡定,更有安全感。

你说人为啥越有钱越抠门啊(多收我0.02元我要毁了你)(9)

通过这四个实验,研究者们得出一个结论:

当你开始思考死亡、感到怕死时,会把钱的价值看得更重;而钱是个好东西,它会帮助人们缓解对死亡的恐惧。

写在最后

看了这么多研究,大叔总结发现,无论是面对死亡,还是觉得自己很差劲,都是一种生活中的负面感受,而这些负面感受会让我们更在意钱。

这或许也反映了 “钱” 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符号,失意之中,钱变得更加重要。

我们用刻板的眼光去判断哪一类人更抠门,不如用发展的眼光,了解一下什么时候我们会更看重钱。

人的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再抠门的人也有大方的时候;同样地,钱也不是万能的,再好用的它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希望我们都能在当下感到知足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说人为啥越有钱越抠门啊(多收我0.02元我要毁了你)(10)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参考的文献资料:

[1] Furnham, A. (1984). Many sides of the coin: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usag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5), 501-509.

[2] Mather, M. , Mazar, N. , Gorlick, M. A. , Lighthall, N. R. , & Ariely, D. . (2012). Risk preferences and aging: the "certainty effect" in older adults' decision making. Psychology and Aging, 27(4).

[3] W?Ndi, B. D. B. , Strough, J. N. , & Parker, A. M. . (2014). Getting older isn’t all that bad: better decisions and coping when facing “sunk costs”. Psychology & Aging, 29(3), 642-647.

[4] Steinhart, Y., & Jiang, Y. (2019). Securing the future: Threat to self-image spurs financial saving inten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7(4), 741.

[5] Ng, H. K. S. , Tam, K. P. , & Shu, T. M. . (2011). The money attitude of covert and overt narcissis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1(2), 160-165.

[6] Zaleskiewicz, T., Gasiorowska, A., Kesebir, P., Luszczynska, A., & Pyszczynski, T. (2013). Money and the fear of death: The symbolic power of money as an existential anxiety buffer.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36, 5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