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旅游助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游客在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农业观光园内游玩。 贾再兴摄(人民图片)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秦山村草坪湿地公园内,游客们在露营。 章勇涛摄(人民视觉)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文旅融合列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并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品牌塑造等方面,为乡村旅游发展指明方向。
“土味”有看点
又到梨花盛开的季节,紧邻黄金旅游线109国道的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谷山村景区,成为北京游客打卡胜地。赏花踏青之外,农耕文化是这里最大的看点。
踏着由石磨盘铺就的台阶进入谷山村,风箱、木制平板车、拖拉机、收割机、粮仓、水车等散布在不同的地方。走在村中,如同在与旧时光对话。景区内还专设一座农耕博物馆,馆内藏品丰富,犁耙、点种筐、锄头等农具以及东方红推土机、铁牛四轮拖拉机、解放汽车等应有尽有,尽管已是锈迹斑斑,却依然可以想见它们曾经的辉煌。这些有故事的老物件,展示了从靠双手扶犁耕地到牛拉犁耕地、再到拖拉机耕地的变迁,记录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成为农耕文化的典型载体。
在农耕博物馆内,记者遇到了一个四口之家,两个孩子对每一件农具都充满好奇,不停地小声向父母提问。“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见到这些农具,对农业生产的知识全部来自课本。所以,只要有机会,我们就会带孩子到乡村,让他们对农田、农具、农活有感性的认识。”孩子的父亲张先生说。这也是许多家庭选择乡村游的初衷。
如今,用好乡村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使之与当地优美生态相融合,已成为各地提升乡村旅游品质的重要途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场所,弘扬优秀农耕文化。
资源巧整合
目前,本地游、近郊游是国内游主力,乡村成为游客主要流入地。过去乡村中散点式发展的农家乐、体验园、农庄等,正逐渐整合串联起来,成为成熟的乡村旅游产品。
谷山村景区就是门头沟区踏青赏花季活动中的一环。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短途休闲踏青之旅,门头沟策划推出“花开”“品味”“享宿”“活动”四大版块内容,包含7条特色踏青赏花线路,融入赏花、民宿、古道、亲子等元素,串联起京西古道、潭柘寺、妙峰山、谷山村等10余个景区景点,以生态 民宿、生态 文旅、生态 农业为主线,让游客实地体验门头沟自然、美食、非遗、红色、文化、农业等“多业融合”。据了解,今年,门头沟区将全面整合和宣传推介区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打卡地,进一步提升区域文化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打造了24个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形成多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并不断丰富民宿、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和教育基地等业态类型;江苏省宿迁市整合全市乡村旅游资源,推出乡村旅游四季活动,涵盖民俗文化、乡村美食、乡野赏花、田园采摘、康体休闲、科普研学等不同类型,包含非遗展示、美食品尝、文艺演出、红色研学、蔬果采摘等多种形式;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全省一盘棋,确定了“十四五”时期全省新创建5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0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300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创建名单,加快培育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旅游示范品牌。
下乡也时尚
4月上旬的一个周末,天气晴好。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秦山村草坪湿地公园里,散布着一顶顶帐篷,游客们闲坐在草地上,近旁就是一汪碧蓝清澈的湖水。
如何避免同质化,在乡村旅游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众多乡村旅游目的地面临的考验。九龙湖镇将目光投向草坪空地,发展“草坪经济”,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特色发展之路。2020年以来,露营逐渐从小众走向日常,“露营有多火”成为旅游业界的热门话题。携程数据显示,今年清明假期,露营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超3倍。
据了解,秦山湿地公园建成后,秦山村客流量增长近60%,周末日均游客量近2000人。不仅如此,湿地公园还带动了周边农家乐、民宿的经营,“草坪经济”红利初显。横溪村是九龙湖镇另一个村,因全国首家石墨烯应用帐篷营地——珞桐艺术帐篷营地坐落于此,受到游客青睐。该帐篷营地负责人介绍,帐篷房间内全部配备石墨烯电热地暖,保证室内温度维持在22摄氏度,不仅健康环保,还可智能控制,通过应用高新技术,带给游客舒适的体验。未来,九龙湖镇将整合更多新元素,打造成以草坪露营为媒介,融旅游休闲、文化娱乐、户外赛事等于一体的大型户外活动基地。
灯光秀、音乐节、文化集市等,越来越多的时尚元素尝试主动与乡村“握手”,生发出更多有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业态。除“绿色”“乡愁”之外,“时尚”正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标签。
本报记者 尹 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4月13日 第 12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