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40的爱情与面包(男人40的爱情与面包)
Johnathan结婚了,黄金单身汉突如其来的红色炸弹杀得一票办公室迷妹措手不及,当然,包括我们这群死党。
「我从来不知道他爱Lisa爱到想结婚耶?」我问其他朋友。只记得年初的时候,我们几个人一直逼问Johnathan,到底是爱Lisa还是薇娟,他只是回答:「薇娟……比较爱,但是有难度。」
「到底什麽难度?」我问另一个男性友人。 友人看看我,一副「你怎麽连这个都不懂的表情」。「我问你,Lisa做什麽工作?」友人问。「在她爸开的大公司里当总监啊。」我回。
「那薇娟在做什麽?」友人又问。「幼稚园老师。」事实上薇娟就在我家附近的幼稚园任教。 「那你觉得以Johnathan一个月收入10万元,扣掉房贷3万,生活费3万,给父母2万,缴保险车贷2万的状况,他会娶月入15万,以後可以接班企业的Lisa;还是跟他一样月薪扣完就完全存不了钱,生了小孩上演贫贱夫妻百事哀的薇娟?」友人理所当然的口吻简直一棒敲在我脑袋上。
所以男人挑终生伴侣的时候,也会看女人的收入来决定啊?我恍然大悟。「那你们干嘛一直批评女人挑对象会挑财力好的那种?」
「这就要看男人的年纪,还有他本身缺不缺了。」友人长叹口气,「20几岁的小鬼还不懂,这个社会要阶级流动有多困难;40岁的男人很明白,自己这辈子能赚能存的差不多就这样了,爱情诚可贵,面包还是很重要。」
没有任何一个经历过世事的成年人会不懂,激情总有褪色的一天,彼此能「好好过日子」(或是换个顺序:「能过个好日子」)更加实际。
这让我想起伍迪.艾伦的一部电影《爱情决胜点》(Match Point),电影内容在讲述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男人搭上豪门千金,却又深受另一个无产阶级女人(史嘉蕾.乔韩森饰演)所吸引,(题外话,这角色安排真够狠的,哪个男人不会被奶膨腰束眼神又饥饿的史嘉蕾勾到失魂呢?)他们彼此被一眼瞬间的浓烈爱情深深吸引,甘愿犯下背叛伴侣的道德瑕疵,最後却在激情逐渐消退之後,男人为了保有自己上流社会的富裕日子,而狠心背弃那个什麽都没有的女人。还记得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心中震惊到不行:「马的,这虾毁?」伍迪.艾伦用极其高明的手法,把人性的光明与黑暗面残忍血淋淋地解剖摊在观众前。
一直以来,我们都太习惯爱情电影(或任何歌功颂德爱情的文本)把爱情放在至高无上的云端,彷佛爱情无敌,以为爱情可以让人不屑面包,甚至塑造牺牲现实来成就的爱情才有资格被称呼为「真正的爱情」。在那些时刻,我们被催眠暂时忘记年收入70万和300万的差异;忘记一只皮夹能买300元、3,000元或30,000元的差异;忘记居住在10坪没有窗户的租屋小空间,或坐拥70坪景观豪宅的差异;忘记自己的父母生病只能睡四人健保房,而别人的父母却能拥有独立空间还外加看护的差异,或忘记去想自己临老需不需要为医药费不足或养老金忧虑。
年纪与现实生活拉扯着人的感性与理性,经典爱情故事罗密欧与茱丽叶爱到爬墙约会生死追随,他们当年14岁;梁山伯祝英台甚至连对方有没有GG都搞不清楚,他们那年未满18;愈是困难重重的爱情开端与轰轰烈烈不顾一切的作为,愈像是歌颂爱情至高无上神话的献祭,只不过爱情文本是爱情文本,现实是现实,讲白了,若没有经济上的余裕,你恐怕连去电影院看场爱情电影的闲情逸致都没有。
当一个人步入40岁,少了一些对世界的天真,我们怎麽会浪漫的以为,人性之前,爱情的火焰必然能胜过理性考量? 於是我开始对身边超过40岁的男人展开意见调查:「如果你一个月的薪水应付生活所需就差不多了,此时身边有两个女人,A:你对她的喜欢90分,可是她收入也不高,婚後你得养她跟孩子,过得很艰辛;B:你对她的喜欢80分,可是她月收20万,对你真心且温柔。你们会选谁?」
几乎没有例外的,所有男人都选了B。(当然,这些答案伴随了一些典型男性担忧例如「希望B不要很强势」「不知道B会不会瞧不起我」「为什麽B会爱我呢?」等等等)答案这样一面倒的原因,自然是基於一个假设前提:「如果你一个月的薪水应付生活所需就差不多了……」正是因为被这样的前提掐住,才让人面临选择困境。
这也让我重新思索关於「经济余裕(扣除必要花费之後所能运用的金钱空间)」、「爱情」与「自由度」之间的关系。虽然我们都知道,面包跟爱情并不是绝对正相关,意思是:不是愈有钱,你的爱情就会愈幸福,也不是愈没钱你的爱情必然愈不幸,但「经济余裕」确实会影响你在爱情选择上的意向和自由度,而你的自由度愈大,愈觉得自己的爱情是自主选择而来,而非被迫低头,更有助於提升你对这个伴侣的满意度。
所以如果你问我,究竟面包买不买得到爱情呢?拜托,不要再讲什麽用鲍鲍换包包这种肤浅的言论,因为面包真正高明的部分,不是能换得一副鲜嫩多汁(或孔武有力)的肉体,而是让人对未来感到安心。这种安心,是理性对感性的制衡,让人暂时放下对命中注定式爱情的迷恋与执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