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良知与什么词对应(良知的理解)

导语:良知与“好”——“好”的语言应用

良知不论如何定义、理解,都涉及“好”的问题。良知的通常理解是“好的认知”,良知由“好”来修饰和限定“知”的范围和性质,所以,良知主义首先要把涉“好”的问题说清楚。什么是好,与其对立的是什么,人类为什么要选择“好”,人类择好有无必要,好与不好如何区别,等等问题看似简单,看似人人都有所了解,其实不然;越是简单的问题越容易被人们忽略,良知始终不被人类所重视就在于此。

【好与语言应用】

语言是用于沟通交流、交往、交际和指导、串联思想行为的工具。许多动物好像天生就会用声音在同类群体中表达、传递信息,用不同的声音实现成员之间的交流、交往、交际,每个成员都能听懂并学会这些声音。所以,在一些语言学家看来,语言具有天然的本能性。但是,天然的本能对应简单的声音,而人类复杂的语言符号则突破了这种天然的本能。

美国语言学家E·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人类独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进行交流思想、感情、愿望的非本能方法。这种认为在良知主义看来不能苟同的方面在于到底是任意还是刻意的问题。良知主义认为人类中的语言非天然本能部分一定是刻意而不是任意创造出来的,理由是:

第一,既然语言是人类独有的,非本能、非天然的,那就一定是有人刻意研究创造并推广开来的。这里的“有人”应当就是那些善于钻研、创新的先驱者或开创者们。这些先驱者、开创者充分开发智慧潜力,熬神费力、精思细想、构思推演、精雕细画、仔细考量、数次锤炼,将他们发明、创新、创造出来的各种不同的符号推广开来。可以说,每个语音符号、字符、词语的发明、发展、确定、精练等过程都不是任意的,都凝聚着开创者的智慧与心血。它不仅要对应事物更准确、贴切,而且要有说理性、适合性,认为好用、适用的部分才可能形成广为使用的语言。

第二,“创造”这个词就表明需要创造力,而创造力决不是人类的所有人或绝大多数人都具有的能力,它一定是少数具有钻研精神、创新意识和智慧头脑的人才具有的能力。就拿钻研精神来说,每个字符的发明都不是简单就来的,符号的比划设定、形状的选择、对应事物所要表达的意思、意思表达是否贴切、字符是否形像等等方面都会在最初的创字(母)或创词人那里有过思维上的仔细考量。当创字(母)者或创词人认为这样好、这种行,或者斟酌后认为恰当时,就会确定和试运用,就会接下来采用强制和影响两种方式推广他所创的字符。当人们广泛认同“好”或没意见随奉后,后就会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当然,也会有其他开创者与前者形成交互或者共同研创的情况,从而选择更好的字符,也可能会有其他更多的人参与表达意见、看法。这样,语言与文字交相呼应,逐渐向系统化、明确化迈进。

不同时代的语言文字有所不同,但整体上都是大部分沿用、承袭以往的,不可能是翻天覆地大变化、大翻新。之所以大部分不变,并非改变人们通用的语言习惯很难,而是从前的绝大部分被广泛认同是好的。同样的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文字,也是人们觉得各有各的不同的“好”才推广、传播并传承下来,而那些不好的就会被淘汰、弃用。语言的出现、形成、筛选、确定、沿用,必是无数良知人运用智慧发明创造并在无数良知人参与传播推广开来而系统化的。

“好”字和好对应的语言文字,在汉语言中的应用是普遍而宽泛的。“好”字的词义非常多,可以说是汉语中词义最多的一个字。它的词义多达十数个,具体如下:

1、表示优点多的;令人满意的(与“坏”相对);喜爱的。比如:好人︱好事︱好做法︱好老师︱长相好︱身体好。

2、某方面性质使人满意;舒服。比如:好听︱好看︱好吃︱好闻。

3、表示友爱;和睦。比如:好朋友︱友好︱关系好等等。

4、表示健康;痊愈。比如:身体挺好︱你病好了吗?

5、表示客套;。比如:您走好︱好好看一下︱好好躺着。

6、表示需要达到完善的地步、程度。比如:大家坐好︱准备好了就开始。

7、表示赞成、同意;圆满结束。比如:好,就这么办吧︱好了,你别等我了。

8、反话,表示不满意。比如:这下可好,麻烦大了︱你好意思来吗?︱我再好也没你好!

9、表示很容易。比如:这个事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好回答。

10、表示方便、便于。比如:把黑板擦干净好上课︱桌子收拾一下好吃饭。

11、表示行;可行;可以。比如:好的,你来吧︱这衣服我穿着还好︱好不好跟你一起去啊?

12、表示更加多、长或程度更加久、远、深等。比如:好多菜︱好几个人︱好半天︱好生气︱好冷︱好苦︱好难受︱好远。

13、形容很正常。比如:好端端︱大家都好就行。

14、表示有利或有利于。比如:对身体有好处。

15、表示勇敢、坚强。比如:好汉︱好男儿当自强。

16表示技艺精;能力强。比如:好手︱好手艺。

以上是“好”在读音读“hǎo”时常见的词义,其它词义还有许多。在“好”读“hào”时还有“热爱(与‘恶’相对)”、“喜欢”、“容易”、“乐于”、“感兴趣”、“崇尚”等词义。

“好”字,可以说在人们的思想言行、为人处事中无时、无处不在。可能有人说,人们在思想言行中不涉及用到“好”字的时候也非常多,而用“是”、“对”、“行”、“可以”的时候也不少。但是,如果稍微动脑想一下就知道,不用“好”字表达而用其它词语表达的时候,应当是在心里衡量为“好”的情况下,对应不同的语境和表达不同的态度而选择了不同的替代性词汇,即 “好”字可以替代“是”、“对”、“行”、“可以”等词语。比如,一个人回答问题正确时,可以用“对”来赞成,也可以用“好”来赞许;在肯定他人想法准确时,可以用“是”来肯定,也可以用“好”来评价;“是”、“对”、“正确”是在确定为“好”基础上更加确定、肯定了,而“行”、“可以”则表示支持或不反对的态度,这些词汇总归属于“好”的范畴。

好,是汉语中用意最宽泛、用法最广、用处最多的词语之一,不仅在汉语里有多种释义,而且既可以作为形容词、副词使用,又可以作为连词、名词使用。其中,形容词用法最普遍。“好”在汉语中的近义词也极多,不仅有形容词方面的“良”、“佳”、“优”、“妙”等,还有作为副词方面的“真”、“多”、“多么”等,以及作为副词的“以便”。可见,“好”在汉语中是时时处处都能用到的词汇,几乎每个人每说一句话都能体现好与不好的意思,都能用“好”字来衡量。

孬,在汉语中虽然应用少,但它可以包含一切“好”之外的方面,包含“孬”语意的词汇并不少见甚至相对于“好”来说更多,“坏”、“差”、“糟”、“鬼”、“歹”、“烂”等都是它的近义词。通常来说,“好”的反义词应当是“孬”,但是,从古至今的人们习惯以“坏”作为“好”的反义词。为什么习惯以“坏”作为“好”的反义词呢?其实就是由社会良知决定的。因为“坏”与“好”更对立,更能反映人的良知程度差别巨大,更能体现人的爱憎观表现得是否更强烈、更分明,更能体现人的情感关注度与取向面。

汉语对“好”的基本释义为优点多的,或者令人满意、喜爱的。作为“好”的反面,“孬” 包含所有除了“好”之外的不好,即优点少的,缺点多的,令人不满意、不喜爱的,或者令人讨厌、憎恶的。

在汉语中,形容人、事、物直接表达出好的意思或者蕴含着“好”的意思或语境的用词用语非常多,比如优、美、佳、妙、真、实、益、正、义、礼、福、是、理、仁、和、净、利、友、温饱、有用、有益、正确、恰当、合格、幸福、完整、珍贵、伟大、进步、正直、坚韧、积极、文明、节约、吉祥、美满、文明、善良、健康、和谐、发展、聪明、智慧、明觉、宽广、强大、畅通、有意义、可圈可点、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满园春色等等。孬,作为“好”的对立面、反义词,同样有大量蕴含这一语义或语境的词汇,诸如坏、歹、鬼、差、恶、邪、丑、病、乱、烂、滥、脏、非、错、假、虚、伪、诈、害、废、敌、溃、败、毁、糟、糠、赖、腐、臭、误、弊、毒辣、凶狠、残暴、粗鲁、野蛮、放荡、欺诈、丑陋、邪恶、变态、败道、失败、错误、盲目、僵化、争斗、退化、变质、停滞、倒退、愚笨、呆傻、卑鄙、下流、龌龊、奢侈、糜烂、堕落、浪费、无知、腐朽、秽暗、混乱、毫无意义、无所事事、花天酒地、唯我独尊、骄奢淫逸、嚣张跋扈等等。

好,不仅可以形容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好人、好事、好东西、好风气、好现象、好品德、好习惯等等,还可以呈现出其他各种各样的用法,比如喝彩的叫好、问好、捎好等等,即它可以用在一切事物上。相比之下,“孬”的运用不常见,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习惯运用它,而是习惯用“不好”、“坏”、“差”等词语替代。

对于“孬”来说,它通常含两个语境:一是就指坏、差、烂等。坏、差、烂等词语具有肯定性强、语气重的语意和语境,因为表达者可能自身性情懦弱或善良,可能受表达注重委婉度,也可能因为要顾及对象的情面、听者的感受,从而用“孬”或“不好”来替代。二是指不好,但也谈不上或够不上坏、差、糟等词语,即介于好与坏、差、烂等词意之间。人们习惯说事物不好时,但又往往不认为是坏的、差的、恶的,往往仅限于不认为好而已,在汉语中出现大量的“中性”词可能就基于人们的这种认知习惯。

如果把某事物分成“好中坏”三档,那么“中”通常被民众认为介于好与坏之间,即中性的、不好不坏的。中,这部分往往会分成偏好、居中、偏坏(或差、烂等)三种不同的语意、语境或意思。其中,偏向好时,常常以合格、及格、达标、还行、可以等词语来表达;居中时,常常以一般、普通、平常等词语表达;偏向坏(或差、烂等)时,则常常以凑合、将就、说不上、就那样、差不离等词语来表达。从严谨、挑剔角度,“中”应属于不好,即难被喜爱、难以满意,但因为这部分有可能占比过大,也是最不好衡量、判断的,从团结大多数、客观看待等角度,“中”又常常被宽容地划归为好的那一面。

“好”和“孬”都是语意柔和、贴近中性的词汇;二者的对立意境不明显、不强烈,这是相比“优”、“佳”等好与“坏”、“差”等孬而言的。因此,它们在语言应用中常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在词前加副词以确定语意、语境,比如前缀表示程度的副词“很”、“非常”、“十分”等词,比如前缀表示范围的副词“都”、“全”、“统统”等,比如前缀表示时间的副词“正”、“刚”、“快”等,比如前缀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副词“不”、“确实”、“的确”、“必然”等,比如前缀表示语气的副词“也许”、“偏偏”、“难道”等,比如前缀表示情形的副词“渐渐”、“常常”、“忽然”等。二是用各自相关的近义词替换以在语意、语意上表达得更恰当、更强烈。比如用“优”、“佳”等替代“好”,用“坏”、“差”等替代“孬”、用“优秀”、“杰出”替代“非常好”、“特别好”等等。正因以上情况,好与孬包含的语意、语境非常广。拿“好”与“优”来说,“优”不是跟“好”毫无关系,而应是从“好”中筛选或选拔出来的,自然地,“优”的肯定性、褒义性就相对明显,但是,“好”包括“优”,而“优”则不能包括“好”;一切的“优”都属于“好”,一切的“好”不一定“优”。同样,拿“孬”与“坏”来说,“坏”的判定是从“孬”(不好)中筛选或强化出来的,自然“坏”的肯定性、贬义性更加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孬”(不好)包含“坏”的原因;一切的“坏”都属于孬,一切的孬不一定坏。

“孬”在汉语中并不常用,就在于它有两种语境和语意相对柔和,因为人们对于不好的事物通常有强烈的憎恶、讨厌情绪,所以人们通常把“坏”、“差”视为“好”的反义词,反而把“好”的真正反义词——“孬”淡漠了。

好与孬的语境、语义是人对事物的期待在主观上行使从喜欢到厌恶的层次分别。这个层次包含人的感性与理性共同作用的分析、判断、综合、衡量等多种思维,最终用好与孬所包括的多种词汇去概念化。

在汉语中,存在大量中性词和只有正义词、褒义词却没有对应的反义词、贬义词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的好孬观并没有得到全面而系统的规范和被广泛重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境遇则更多地选择沉默、隐忍、无奈、失望、愤懑,寄望于神灵或神明之人拯救他们的委屈、烦恼、痛苦,宁肯要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肯付出实际行动求进步、发展;许多人连好孬的基本概念、区别都不清楚,没有展现应有的向好、求好、择好的意愿,这是阻碍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中最根本的问题。

基于“孬”及其涉及的诸多方面提与不提人们都会自然地遵从“好”和可能联想到“孬”的那一面,以下篇章中凡是提及“好”而未提“孬”的论述都可理解为省略而不是忽略、遗漏。

本文内容由小快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