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宋代书院的作用(宋代书院的地位)

导语:各个学派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宋代书院起了什么作用?

宋代书院在创办之初,儒家知识分子就依托书院,提出宋代书院教育理念是“成就人才,传道以济斯民也”对应的教育实践是,书院必须能够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宋代书院道德教化在于传承儒家思想,并且在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予以创新。

随着书院与理学在更深程度融合与发展,宋代书院道德教化在北宋后期抵制教育功利化的基础上,对于“成就人才,传道以济斯民也”教育理念,有了比较明确和系统化的观点。

宋代书院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使宋代书院成为了宋代人才培养重要的教育组织,具有宋代官学和私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宋代书院成为了和官学、私学并立的教育组织。

基于此,对宋代书院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德育在宋代书院教育体系处于主要地位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宋代书院的教育理念。

依据“成就人才,传道以济斯民也”的教育理念,宋代书院从明人伦以修身、处事、接物等方面对其加以具体阐述。

宋代书院教育理念的根本使命在于使受教育者普遍接受儒家伦理道德(这方面和官学教育提倡的从说叫上基本相同),朱熹将修身、齐家到平天下做出了概括和创新,即“由家及国,大小有序”,除了说明儒家伦理注重的基本顺序以外,更在强调书院道德教化在于使整个社会和谐有序。

宋代书院教育理念体现在在指导思想上体现对于儒家伦理道德理论传承和创新,还要使受教育者将儒家伦理道德内化为自身主体意识,形成自我真正的道德品格。

宋代书院教育理念这样规划其实现路径,依据儒家经典提出的“推己及人”来实现,明晓儒家伦理道德,按照儒家伦理道德实现个人自我修养,在此基础上,“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乎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际。”对于“推己及人”。

南宋时期,书院在不同地域书院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学派,例如,朱熹代表的婺学学派,张栻代表的湖湘学派等,这些学派在坚持儒家经典基础上,对于在现实过程中通过书院道德教化,创新儒家思想则是做出了不同表述。

书院道德教化在于以儒家伦理道德培养人才,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使命是,启迪民智,面对大众传播儒家伦理道德。书院道德教化发挥重要的培养和形成作用,“所以求仁之难,必贵于学以明之与”,强调了在成为圣贤过程中,接受书院道德教化教化的重要作用。

朱熹和张栻是南宋初期各自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各自学术主张有所不同,但是,从上面几段论述可以看出来,他们一方面肯定儒家伦理道德基本原则和目标同时,对于实现这些基本原则和目标的途径和过程,观点的表达则有不同表述和侧重,体现了对于儒家思想传承和创新。

第二,宋代书院的教育实践。

宋代书院教育实践重要的现实参照是抵制官学的弊端,对此,朱熹有过这样表述:“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愈无以逮乎古人”。

朱熹这一论述表明,以往圣贤教人们求知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们明晓礼义廉耻,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以自身的道德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

以往圣贤这些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以往的经典之中记录得已经十分详细,基本方法是要求有志向的人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熟练阅读、认真思考,同时又能做到不拘泥于经典和圣贤,善于结合自身道德成长的现实、。

现在官府的学校订立了很多规章制度,但是对于以往圣贤对于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方法却没有体现。

以至于现在在官府的学校读书的人们,一味地讲求文章是否符合科举考试的要求,一味钻研为了科举考试文章的写作技巧,从根本上背离了以往圣人关于教育的初衷和根本目的。

宋代书院的运行机制对继承和创新儒家思想,依托书院道德教化使人们明晓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真实体现,以往圣贤设立学校教化民众,遵循的基本顺序是: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宗族而后到社会、国家。

依据这一基本顺序,以往圣贤把教化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从民众的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妇关系和朋友关系施以教化,通过处理这些关系,使民众明晓道理,进而明晓君臣之间道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遵循的伦理,处理事务时候的规范。

宋代书院教育实践是围绕传承儒学道统展开的,对于道统中的“道”与孔子所云的朝闻道中的“道”基本一致,所谓“统”则是儒家知识分子担负的重要的人生任务和社会责任统称,即自我对于道的感悟和求索,对于道的弘扬和布达四方,以及终生对于道的恪守和践行。

道统是儒家文化面对着外部思想严重挑战,自身面对思想理论重新构建阶段,要揭示思想理论重新构建的来源和路径,面对社会实际思想理论重新构建的主要内容。书院教育实践目标是抵制官学流弊和培养人才,这两项基本内容形成与发展的推动机制便是传承儒家道统。

传承道统不是对于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简单重复和复述,它首先要重振儒家思想的文化自觉意识,面对着外部思想的严重挑战,自身面对思想理论重新构建的实际,引发对于儒家经典的系统反省,实现对于道统担负的文化自觉。指明文化的来源和路径,所处的时代不能被其他思想所取代,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德育在宋代书院教育体系处于主要地位。

表现为,宋代书院以“识仁”为人才培养导向,依据这一导向,宋代书院确立了德才兼备、修己达人的道德教化理念,由此确定相应的实践运行机制。和这一机制相辅相成的是,宋代书院道德教化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

基于此,德育在宋代书院教育体系发挥的作用也是主要的。表现为,宋代书院道德教化确定的“传道”“弘道”基本宗旨,从个人道德修养不断完善,从而有效影响到社会、国家层面,“传道”“弘道”包含对于个人的要求,也包含了对于社会、国家的要求。

对于“道”弘扬和践行,成为了宋代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长期和深远的影响。

基于德育在宋代书院教育体系处于主要地位,宋代书院在实现社会政治理想目标过程中,运行机制推进的重要方式是宋代书院道德教化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实现了个人学术发展要做到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期间,坚决抵制生员中学术研究只是泛泛读书,却不细细考究义理的学风,针对生员中体现出来学风浮躁的实际,要求生员不仅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儒家伦理道德学说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朱熹经常鼓励学生“诸生各执经以听,有疑问者,有见者说,疑渐渐解,方始是学。”

由博学慎思至格物、致知,朱熹这一治学方法,被后学者认为是对于格物、致知很好的诠释。《瀛山书院学规》总结:“格物致知者,圣经八条之先务,古今理学之关键也。”由格物、致知至明辨笃行,是朱熹书院道德教化治学理论又一个重要内容。

《岳麓书院学规》明确诠释了这一点:“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会课按时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诸位理学、心学大家在主持书院期间,对应各自学术特点形成了各自学派,张栻主持岳麓书院期间形成了湖湘学派,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期间形成了程朱学派,吕祖谦主持丽泽书院期间形成了婺学学派。

从宋代书院道德教化发展历史可以得知,各个学派之间学术交流绝不党同伐异,而是取长补短,兼容并蓄。书院道德教化学术交流发展对于参与人员的地域、身份和年龄没有限制。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本文内容由小畅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