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古诗登金陵凤凰台)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很难读懂?其实是您太聪明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全文共2800字,读完大约需要7分钟,如果您暂时没有时间,建议先收藏哦)
有一位朋友留言: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颈联转得太快,和前两联有点儿隔了。
他让我帮忙看一看。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
我还确信,不少人对尾联也会感到很疑惑。
诗人是如何把这首诗的前后两联“串联”在一起的?
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争议很大,我们也不用细究,只需要知道这是诗人被贬以后在金陵所作。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我们来仔细读一读。
南京白鹭洲公园
1、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游,但现在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在东流。
凤/凰,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传说中的动物。
但它有象征意义:凤凰是一种祥瑞,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兴盛。
与之相反,凤凰飞去象征着王朝衰落。
那么现在凤去台空,这象征着哪个王朝衰落了呢?
这很简单,凤凰台在金陵,凡是在金陵建都的王朝(唐朝以前)都在此之列。
这是“凤去台空”的含义。
那么“江自流”是什么意思呢?
江,指长江。
长江水并不会因为王朝兴替而发生改变,它依旧朝着东边流去。
您看,“凤去台空”象征事物衰落;但“江自流”象征事物永恒。
凤/凰台和长江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有的事物会衰落,而有的事物会永恒?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诗人隐藏的一条连接线。
但很多人读到这里,会直接下结论:一个是人为建筑,一个自然景物,人事有兴替,而自然永恒。
这看起来非常有道理。
但如果您这样理解的话,诗人隐藏的这条连接线就很难找出来。
因为诗人并不是这样认为的。
那么李白认为事物衰落和永恒的原因是什么呢?
颔联和颈联就在回答这个问题。
孙权纪念馆
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吴宫,三国时吴国的宫殿。
晋代,指东晋,晋室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
古丘,指荒坟。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吴宫的花草埋没了僻静的小路,晋代文学家的衣冠冢变成了荒坟。
看起来很简单,对吧?
诗人好像是在感慨东吴和东晋的衰落。
其实不仅如此,诗人还在探究他们衰落的原因。
先看这个问题:吴宫里怎么会有幽径?
幽径,是指偏僻的小路,一般来说,宫殿的路都比较宽敞。(如果您坚持认为皇宫也有幽径,以您的说法为准)
那么,宫殿里宽敞的路为什么会变成幽径呢?
诗人已经给出了答复:宫殿原本宽敞的路被花草埋没了,变成了偏僻的小路。
您看,宫殿里宽敞的路变成幽径的原因是什么?
被花草遮掩了。
我们再回答这个问题:东晋文学家的衣冠冢为什么会变成荒坟?
诗人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但是我们很容易知道,因为衣冠冢被黄土掩盖了。
东晋一座高大的衣冠冢,年复一年被黄土掩盖,到了唐朝已经变成了一个“土包”了。
这样很容易理解吧?
您看,“吴宫的道路”和“东晋的衣冠冢”都是已经衰落的事物。
它们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都是被某个事物遮掩了。
这就是事物衰落的原因。
要澄清一点:这不是我的观点,这是李白的观点。
当然,您也不要急于否定他。
那么他认为事物永恒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接着读颈联。
白鹭洲公园
3、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山名,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三山在云雾中隐现,好像青天外半落,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水流。
您仔细读一读这两句,是不是感觉和前四句没什么关系?
我前面已经告诉您了,这两句其实是诗人在探究事物永恒的原因。
三山和二水,就是永恒的事物。
它们为什么能永恒呢?
我们先看三山。
三山为什么会看起来在青天外半落?
“半落”这个词很有意思,三山从青天之外落下来了一半,还有另一半呢?
这很容易想象,还有一半被云雾遮住了。
那么我要再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能看见三山?
这很简单,因为三山的上半部分并没有被云雾遮住。
您看,三山能够永远被人们看见,是因为云雾不能把它完全遮住。
这就是三山永恒的原因。
同样的道理,二水为什么会一直东流?
因为白鹭洲只能让江水分成两部分,但不能完全阻挡江水的流向。
这就是二水永恒的原因。
我们总结一下颔联和颈联。
(1)事物衰落的原因:是被另外的事物遮掩、阻挡;
(2)事物永恒的原因:不能完全被另外的事物遮掩、阻挡。
这就是它们的区别。
再次强调,这不是我的观点,这是李白的观点。
那么李白是不是疯了?这种原因他都相信?
他肯定没疯!
为什么?
因为他只是需要这个结论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我们看尾联。
南京
4、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总是有浮云遮住太阳,看不见长安令人发愁。
这两句话很好理解了。
日,在古时候象征帝王。
这里用了借喻的手法,浮云比喻谄媚小人。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皇帝被谄媚小人所蒙蔽,而我却远离长安,这真令人发愁。
诗人为什么会发愁?
因为他登上凤凰台,探究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一个事物被另一个事物所蒙蔽,就表示它要衰落了。
现在皇帝就被谄媚小人所蒙蔽了,搞不好大唐王朝就要衰落了,您说诗人愁不愁?
那诗人为什么要说看不见长安才发愁呢?
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明显:我要是在朝廷中,就不用发愁了。
为什么呢?
因为诗人认为自己可以“扫除”这些谄媚小人,让皇帝不再遭受蒙蔽。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诗人还是在为自己不受重用而发愁。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首诗。
南京白鹭洲公园
5、总结我们来看这首诗的脉络:
首先,诗人通过凤凰台和长江的对比,表达出“有些事物会衰落、有些事物会永恒”的观点;
其次,诗人通过写吴宫道路和晋代衣冠的衰落,探究出事物衰落的原因是“被另外的事物所遮蔽”;
然后,诗人通过写三山和二水,探究出事物永恒的原因是“不能被完全遮蔽”;
结尾,诗人再用探究出的结论,表达了自己对大唐王朝的担忧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愁苦之情。
这首诗为什么很难读懂?为什么前后两联感觉就像脱节了?
就在于诗人隐藏了一条连接线:事物衰落和永恒的原因。
而恰恰这个原因,非常容易被聪明的读者按照自己的思维,误解成“人事盛衰、自然永恒”的规律中来。
而诗人并不想表达这种观点,他只是想借用一个结论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个结论正确也好,错误也罢,只要他能说服自己,并且能够以此抒发出自己的感情,这就足够了。
这就是诗人的思维,不是历史学家的思维。
而我们作为读者,也只能根据诗人的思路来读,否则您就很难读懂诗人的感情,甚至会对整首诗的结构产生怀疑。
这首《登金陵凤凰台》就是很好的证明。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我是沉于古诗,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很难读懂?其实是您太聪明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