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产后恢复艾灸是干什么的(产后艾灸功效)

(一)基本概念

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渐恢复到孕前状态,约需6—8周,此期称为“产褥期”,又称“产后”。

新产后:产后一周称为“新产后”。

小满月:产后一月称为“小满月”。

大满月:产后百日称为“大满月”。即所谓“弥月为期”,“百日为度”。

产后病: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的总称。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痉病,产后发热,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小便淋痛,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产后汗症,缺乳,产后乳汁自出,产后抑郁,产后血劳等。

(二)产妇的生理病理特点

1、亡血伤津:由于分娩用力、出汗,产伤和出血,而使阴血亡失,虚阳浮越,变生他病,易致产后血晕、痉病、大便难、小便淋痛、血劳等。

2、元气受损:分娩是一个时间较长的体力持续消耗过程。若产程较长,产时用力耗气,产后操劳过早,或失血过多,气随血耗,致气虚失摄、冲任不固而发小便不通、恶露不绝、乳汁自出、汗症、发热等。

3、瘀血内阻:分娩创伤,脉络受损,血溢脉外,离经成瘀。产后百节空虚,若起居不慎,感受寒热之邪,寒凝热灼成瘀;或胞衣、胎盘残留,瘀血内阻,败血为病,均可致产后腹痛、发热、恶露不尽、抑郁等证。

4、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产后元气、津血俱伤,腠理疏松,即所谓“产后百节空虚”,生活稍有不慎或调摄不当,均可致气血不调,营卫失和,脏腑功能失常,冲任损伤而变生产后诸疾。

(三)产后养生保健原则

应根据亡血伤津,元气受损,瘀血内阻,多瘀多虚等特点,辩证制定调理保健方案。本着“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的原则。《景岳全书·妇人规》云:“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辩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执有成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此种立论,颇为中肯,实为产后诸病辩证调理保健之大法。常用的具体方法有:补虚化瘀,清热解毒,益气固表,调理肝、脾、肾等。

(四)产后蕲艾养生保健灸法

1、养血益津灸法:

配穴:足三里,太溪,膈俞,中脘,脾俞等。

艾灸方法:蕲艾条温和灸:2—3穴/次,35—45分钟/穴,1次/日;

蕲艾炷无瘢痕灸:2—3穴/次,5—7壮/穴,1次/日。

2、益气固元灸法:

配穴:中脘,神阙,气海,百会,脾俞,肾俞等。

艾灸方法:蕲艾条温和灸:2—3穴/次,35—45分钟/穴,1次/日;

蕲艾炷无瘢痕灸:2—3穴/次,5—7壮/穴,1次/日。

3、活血祛瘀灸法:

配穴:三阴交,血海,膈俞,阿是穴(小腹部痛点),神阙等。

艾灸方法:蕲艾条温和灸:2—3穴/次,35—45分钟/穴,1次/日;

蕲艾炷无瘢痕灸:2—3穴/次,5—7壮/穴,1次/日。

4、复原养生灸法:

配穴:神阙,关元,中脘,脾俞,带脉,足三里,三阴交等。

艾灸方法:蕲艾条温和灸:2—3穴/次,35—45分钟/穴,1次/日;

蕲艾炷无瘢痕灸:2—3穴/次,5—7壮/穴,1次/日。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