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的理解(如何理解《前赤壁赋》的主客对话)
导语:理解《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偏舟,举匏樽而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理解《前赤壁赋》:
古人谓写文章贵在转”字上,苏轼的《前赤壁赋》和《滕王阁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用时间、地点、人物这三要素开篇后,都极写游览和盛会之乐,然后由乐转悲,再由悲转思,由思复转喜而煞尾。就在这转来转去的过程中,文脉迭宕起伏,回肠荡气,成就了千古之作。
此外,两文中有两处在内容上形成呼应互补,值得讨论。
其一,《滕王阁序》中写道:临别赠言”方面,并无展开,但给读者所留下的想象空间却无限大。对此,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做了极为生动的补充。
当苏轼听到有客吹洞箫,其声调低沉悲凄,打破了甫才的欢乐气氛,他愀然而问:客答曰:
这段文字从结构上看,扣在了而今安在哉”?正好表达了有为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偏舟,举匏樽而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本来,在我们看来,而已。这种玄而又玄、虚幻缥缈成了苏子的追求,悲乎?喜乎?
其二,《滕王阁序》中写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别说是无穷的宇宙,就是的大江中,那船只能像一叶苇眉,渺小得可怜;而人就像蜉蝣一般寄于天地之间。面对永恒的天地和天地中的大江,人的一生短暂得只能称举匏樽而相属”,期待盈虚之有数”也有独特的理解。面对水与月,他写道:
盈虚之有数”还有一层理解,那便是:
知不可为而为之”有相悖之处。但穷则独善其身时,回归自然、寄情山水倒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楠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