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小动物就这么萌(为什么看到小动物就想欺负)
当你看到一些可爱的,肉嘟嘟的,胖乎乎的事物时,你会怎么做呢
比如看到小狗
戴着红色围巾的柯基
再比如看到小猫
卧在地上的胖猫咪
还有婴儿
戴着鸭舌帽的婴儿
我想大部分人看到它(他/她)们特可爱的样子时就想掐它(他/她)们,甚至想用鼻子狠狠吸一口。这种心理是很典型的,科学家们称之为“对萌物产生的侵略性行为”(the cute aggression)。
这是一种指可爱的事物不仅会让我们有照顾的冲动,还会引发伤害它们的欲望,但我们并不会真的做出一些伤害他们的举动。
此时就有一个问题:难道拥有这样想法的人是个心理变态吗?
其实这种想法绝不变态,甚至对身体是有健康意义的。
这不同于虐待动物的行为,只是一种情绪调节和条件反射,甚至不会持续太久。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可爱侵略性”。
拥有大胸脯的柯尔鸭
最早提出“可爱侵略性”的是两个耶鲁大学的女学生。
她们在自己冒出针对可爱事物的暴力想法之后,做了一个“捏气泡袋”实验。
两人找来了109名实验者,要求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手握布满气泡的防压袋,在想捏泡泡时随自己的意愿去捏,不想捏时可以不捏。
实验中,实验者先是看了些成年的动物图和一些搞笑图,这时他们很平静。
而看到一些极为可爱的动物幼崽图时,实验者确出现了被可爱到了的表情。手里也开始有动作。他们或是用力捏泡泡,或是撕气泡袋,总之手里不断用力。
实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人们看萌图时,捏碎的泡泡数量是人们看搞笑图时的1.5倍,是看普通图时的1.2倍。
被蹂躏的气泡垫
为什么人们看到可爱的动物会有暴力的想法呢?
根据以往的研究,萌物会让人产生保护欲、亲近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崽会进化得趋于‘baby schema’。即具有圆圆的、胖乎乎的脸和身体。
当这种保护和亲近的本能无法真正付诸于行动,我们便产生挫败感,挫败感又转化为暴力想法。导致我们想蹂躏可爱动物、或是想用大力掐小宝宝的脸。
“可爱侵略性”是指某种存在让人产生了一种“可爱到不行”的情绪,言语表达已经不够了,简单的摸摸抱抱也不够了,需要通过激烈的动作将这种情绪发泄出来。
换个说法就是极端可爱的萌物给大脑带来的正向能量太多,大脑就用相反的负面能量来进行中和。类似于运动员赢了比赛之后太过高兴,就用撕衣服这样的暴力行为来发泄。
我们介意的是,这种暴力想法会不会转化为虐待行动呢?其实也不用担心。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dimorphous expressions,指一个刺激物带来的两种相反的感受。比如喜极而泣,怒极反笑,因为其中一种维度的情绪太极端,便会引发第二种相反的情绪,最终这两种情绪中和,使人重新恢复平静。
实验中实验者在激烈的情绪碰撞之后再重新看那些萌图时,他们又表现得十分平静了。
被树枝穿过皮毛的国宝熊猫
澳洲南十字星大学的神经科学教授AnnaBrooks指出:我们看到萌物后的反应是由中脑边缘系统调控的。而当我们展现暴力倾向时,这套系统也参与其中。可爱与暴力之间,可能有部分串线。
因此,当大脑萌图的激萌感太高后,它会自动激发暴力情绪,让我们渐渐恢复原本的平衡状态。
这就是我们的“情绪均衡”(emotionalequilibrium)机制,是我们情绪的双向表达。为了防止单一的情绪过于强烈而发生时可控,大脑会触动相反的情绪来达到平衡,比如喜极而泣或者极度绝望时歇斯底里大笑起来。
所以,当我们产生了针对萌物的暴力想法,不必愧疚也不必担心,这与虐待动物的变态心理不同,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调节。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与我们取得联系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