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托尔斯泰忏悔录的经典句子(忏悔录托尔斯泰在线阅读)

导语: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不向上帝忏悔,因而失去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

引言:西方文学中有三大成为经典的《忏悔录》,分别是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卢梭的《忏悔录》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反观中国文学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忏悔录》,这跟中国缺乏全民意义上的宗教背景有关,也跟传统文人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身有关。于是中国文人都有一种尽力去攻击别人的恶、宣扬自己的善并隐去自己的恶的习惯,这样做不仅能给自己带来现实中的利益,还能为社会树立起好的榜样,于公于私都无害。下面介绍一下欧洲三大《忏悔录》。

奥古斯丁是古代基督教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忏悔录》除了对基督教产生重要影响之外,对西方文学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西方公认的第一部自传名著,由它首开的忏悔体自传成为了日后西方自传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由于奥古斯丁《忏悔录》像是一部宗教教科书,为的是阐述宗教教义和上帝对迷途者的感召,所以在此不做过多讨论。

和奥古斯丁宗教式的《忏悔录》相比,卢梭的《忏悔录》可以说完全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忏悔录。它产生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在文艺复兴极度宣扬了人性的光辉面后,卢梭勇敢地从自身出发揭露了人性中恶的一面。此时的卢梭已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是一个名满天下的大思想家,同时也遭受着敌人们的攻击。这个时候揭露自身的丑陋可谓是一件极其勇敢的事情,试问有谁会在辩护时把自己的弱点和过错也交代出来的?

在开篇中卢梭就说道:“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效仿的艰苦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看看有谁敢于对你说:‘我比这个人好!’”

在《忏悔录》中,卢梭为我们袒露了一个从小喜欢读书,但也会撒谎、偷窃、恶作剧甚至有些性变态(暴露狂、手淫狂、受虐狂)的真实的自己。他一生的感情归宿是16岁时认识的华伦夫人,那位夫人既是他的教母,也是他的情人。他还跟多位女子有过感情上的纠葛,可以说是一个渣男。卢梭撕下自己的一切伪装,袒露一个真实的自己,为的就是告诉我们:人都是有弱点的,而且这些弱点也是合理的。

卢梭的《忏悔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人性的大门,但卢梭这种真诚地袒露背后其实还有种挑衅心理——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我敢把我恶的一面说出来,但你们敢吗,你们有谁敢说比我好?相比之下,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显现出了更多的慈悲和同情。

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原名为《我是谁》,作于1879年,到了1892年重新修订后改为《忏悔录》。当时托尔斯泰是一个大地主,在上流社会过着富裕的生活,同时他注意到了社会底层的贫民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一方面痛觉“人们不能这样生活”,另一方面开始忏悔“自己不该这样生活”。托尔斯泰的良心受到了巨大谴责,他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大地主,正是使底层人民过上不幸生活的罪魁祸首!

托尔斯泰开始用否定自身的方式开始忏悔,他说道:“四十年的工作,痛苦,进步,使我看到的却是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原来,我只留下一副腐蚀的骸骨与无数的虫蛆。”

我们应当注意到托尔斯泰的这种悲悯和忏悔是超越了宗教的,宗教忏悔是以在上帝或真神面前袒露自身并且期望得到救赎,但托尔斯泰没有。后来,托尔斯泰被东正教除名了,从而失去了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奥古斯丁之后的《忏悔录》其实是对人性和西方文明的反思及批判。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其实正是民族文化层次上的忏悔。鲁迅之后的莫言,他的作品中也流露出一种忏悔之音。但是,这一切都淹没在了经济和利益至上的喧嚣之中。

如今,我们听的最多的是,牢房之中的忏悔。西方世界,亦是如此。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