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坏死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牛坏死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百姓对牛肉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养牛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各种疾病的爆发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牛坏死杆菌病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牛坏死杆菌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传染疾病,具有较强的破坏力,如果牛的自身免疫力较低就很容易受到坏死杆菌的感染而引起疾病,一经感染会发生腐蹄病,幼龄牛感染还会引起白喉病,严重影响牛的健康生长,增加饲养和治疗的成本,不利于现代养牛行业健康发展。由此,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分析了牛坏死杆菌病的成因和流行特点,并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对该病的诊断方式进行探讨,最后对预防和治疗措施提出相应的论述。
一、因的形成和流行特点
坏死杆菌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在饲养密集的牛群中很容易被感染和传播,初生牛犊被感染的可能性更高。病牛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都是主要的传染源,坏死杆菌主要是通过受损的皮肤、口腔粘膜侵入牛的身体,再通过血液的流动传播扩散到全身各处,导致继发性的坏死和病变。另外牛舍环境的潮湿,或掺杂大量碎石、煤渣,以及饲料质量不合格、消毒不严格等都会加剧此病害的传播扩散。通常牛坏死杆菌病在湿度大、气温高的环境下发病率较高,并呈现出地方性流行特征。无论是病牛还是其他动物的粪便内,以及被粪便污染的周围环境中,都会产生大量的细菌,造成大面积的传染。
二、主要临床症状表现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三天,最长不会超过十四天,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腐蹄病和坏死性口炎等。在成年牛群中坏死杆菌会引起腐蹄病,多出现于散养的养牛方式中,不具备良好的牛舍环境,没有为牛群提供日常的生活和休息空间,都会引起该病的发生。腐蹄病初期症状为牛的跛行,但皮肤表面没有明显伤口,蹄部温度通常较高,并伴随不同程度的肿胀,病情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脚趾间和蹄后部皮肤会逐渐坏死,并向深度蔓延,严重时会造成关节或蹄部脱离,坏死部位充满灰黄色恶臭脓液。若新生幼牛感染坏死杆菌会引起白喉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牛犊脸颊、牙齿、颚部、舌头以及咽壁出现粘膜滑丝,并且坏死的病灶的表面通常覆盖有一层深褐色粗糙的假膜,当假膜脱落之后,内部的溃疡面就随之显现出来。牛犊白喉病会引起牛的呼吸减弱、体温升高、流口水等,如果坏死部位发生在喉部或气管,则会导致牛犊呼吸困难,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向肺部转移,造成坏死性支气管肺炎,若转移至肠道,会造成坏死性肠炎,不加以控制和治疗,牛犊很容易因病情严重而死亡。
三、诊断方法
对于该病害通常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诊断,一种是根据病牛患病部位特点以及有无特殊性恶臭味道来判断,同时结合长期以来相关病害的临床经验来进行综合确诊;另一种是利用药物检验方式,取少量病变深处的材料,尽快接种含有百分之0.02结晶紫的卵黄培养基,并将其放入含有百分之10二氧化碳的厌氧缸内进行培养,三天左右出现蓝色菌落,中间位置比较模糊,边缘呈现圈状亮带,再将病料制成悬液,适量注射于牛耳侧皮下,注射三天左右局部会出现坏死、脓肿,最终导致死亡,再从心肝脾肺肾等位置的坏死病灶中检验分离出坏死杆菌,完成明确诊断。
四、防治措施
要想实现对牛坏死杆菌病的有效预防,首先应加强对牛群的饲养管理,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定期对牛舍和饲喂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并保持牛舍内的干燥通风,对于地势较低、湿度较大的饲养场所,应做好排水工作,对粪便和污水要进行及时的清理,还要注意定期给牛修蹄,一旦发现蹄部存在伤口必须尽早处理,防止坏死杆菌的侵入。
治疗牛坏死杆菌病,主要采取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的方式。对于已经患上腐蹄病的牛,要将患病坏死组织进行彻底的清理,利用浓度为百分之三的米苏溶液或浓度为百分之十的硫酸铜溶液,对患病牛蹄充分清洗,在牛蹄底部病变位置的空洞内填充高锰酸钾粉末,病灶部位的软组织可使用适量抗生素,并进行包扎。对于患有坏死性口炎及白喉病的牛,应先将其假膜去除,再用浓度适中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患处涂抹碘甘油每日两次,直至痊愈。如果病牛全身都出现了病症,可采取适量注射抗生素的方式,并结合定期使用强心补液的方法配合治疗,帮助病牛缓解病症。
五、由此可见
牛坏死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疾病,如果在病发初期就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科学方法进行处理,会极大的提高对该病的治愈率,降低牛群的死亡率。想要从根本上达到对坏死杆菌病的有效预防,首先要加强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对牛群的管理,营造干燥整洁的牛舍环境,严格落实好定期消毒制度,防治细菌和病毒的滋生扩散。
作者:陶莹 兽医师
免责声明:分享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正、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