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白灵菇出菇期怎样管理(白灵菇的栽培方法)

不论采用何种出菇方式,都需经催蕾管理,首先激发原基形成,并使原基发育成幼蕾。

一、催蕾措施及方法。催蕾主要给以温差、光照刺激,同时让菌丝接触新鲜的空气和较高的湿度。(一)冷热交替刺激(温差):白天保持15℃左右(冬季需加温),夜间维持0℃以上,保持10℃以上的温差。连续刺激10~15天,袋口料面菌丝扭结,即会形成大量米粒状原基。一旦原基形成,温度尽量控制8℃~18℃。(二)光线刺激:增强散射光光照强度,可以达到500~1500勒克斯。(三)空间湿度及菌袋含水量:白灵菇现蕾期间,空间需要较高的相对湿度,菌袋需要有适宜的含水量。空间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湿度过大易烂菇。如空间湿度适当,而菌袋迟迟不现蕾,其中重要原因是菌袋含水量过低。应给菌袋补水后再行催蕾。(四)新鲜空气:适当松动袋口,使菌丝体能接触新鲜空气。经催蕾管理,出菇一致、整齐、管理方便、产量高、质量好。

二、带袋单排码垛式出菇。对生理成熟的菌袋,移入出菇棚,单排顺码摆4~6层(袋)高,也可层架出菇。增加湿度至85%左右。控制温度,去掉扎线开袋口,使原基顺利形成分化,当菇蕾长至花生米大小时,进行疏蕾,当菇蕾长至乒乓球大小时,将袋口薄膜卷(挽)到袋上,或贴近袋口料面把薄膜剪去。开袋后,保持空间湿度85%左右,不低于80%;温度保持在12℃左右,不得低于5℃;光照500勒克斯,最低200勒克斯;采取静风增氧措施,保持环境空气新鲜。

三、带袋码垛出菇。多采取一端出菇,也有采取单排垛两端同时出菇或双排垛一端出菇。带袋出菇便于管理,菇的质量较好,但产量较低。带袋出菇时子实体生长所需水分主要于培养料,所以要保持料内含水量60%左右,以便增加产量。

四、缓切袋泥墙式出菇。达到生理成熟的菌袋,或经过催蕾的菌袋,把薄膜割去1/2或2/3,将脱袋一端相对,砌成双排菌墙,一般6~7层高。菌墙砌成底部宽(100厘米左右)、上部窄(50厘米左右)的梯形,两排袋和层与层、袋与袋之间用配制好的营养土填实,每隔40~50厘米打一个直径6~7厘米的补水孔,或在上部用泥巴做成补水池,袋与袋之间、层与层之间留3厘米以上的距离,缝隙间用营养土填实,墙与墙之间留80厘米。所用的泥土加1%石灰或2%草木灰、0.5%复合肥,加水和成硬泥巴或加麦糠和泥后垒砌菌墙,砌好后,按带袋码垛式进行出菇管理。泥墙出菇料内水分保持较好,并可随时酌情补充,所以产量较高。

五、缓切袋畦式覆土出菇。在菇棚里做畦,宽100厘米左右,深15~20厘米,长随地势,畦底薄薄撒一层石灰粉;如土壤干旱要浇水后做畦,要保持畦底土壤湿润。把切去1/2或2/3薄膜的菌袋脱薄割膜端向下,竖直摆放在畦内,袋与袋之间1~2厘米,边摆放,边封土,袋间缝隙用湿土填实,封土厚和料面相平。埋完后根据菌袋水分含量情况,适当在畦内浇水,而后补平土面。袋口薄膜割去,距料面高3-4厘米,在袋口料面覆土2厘米,进行出菇管理。

六、脱袋地埋式出菇。将菌袋薄膜全部脱掉,按上述方法做畦、埋袋,料面覆土2厘米,进行出菇管理,这是发菌成熟晚才采取的出菇方法。畦式覆土出菇,上端出过菇后,停水养菌20天左右,把菌袋倒头,出过菇的一端向下;没出菇的一端向上,料面覆土(或不覆土)继续进行出菇管理。因白灵菇转潮期较慢,养菌不得少于50天,此方式可出两潮菇,产量较高,总的转化率可达80%。

免责声明:分享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正、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林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