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成语中的陟罚臧否什么意思(成语中的陟罚臧否是什么)

导语:成语中的陟罚臧否

————————————————

有的成语,在历史语言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其语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还有的成语,需要我们理解其褒贬色彩的差异,才能更准确地使用。

————————————————

“闭门造车”为何“出而合辙”

“闭门造车”一语,现在是指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主观臆断;而古人又有“闭门造车,出门合辙”之说,意思是按客观实际办事。如此矛盾,是怎么回事?

理解“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的含义,就要对古代“车同轨”制度有所了解。

战国以前,中原诸国的道路、车子有统一的尺度,古来谓之“车同轨”。(《礼记·中庸》)到了战国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行其政,车途制度一度混乱。秦始皇统一天下,采用丞相李斯的主张,又恢复了“车同轨”。

战国前车子的尺度,前人有所考证:古车宽八尺,其中车厢六尺六,两边车轮各宽出车厢七寸。(《周礼·考工记·匠人》)

因为车有统一尺度,路上压出的车辙与车轨同宽,并且积微渐深,故不合尺寸之车无法上路。用朱熹的话说:“凡为车者,必合乎此(车同轨),然后可以行乎方内而无不通。不合乎此,则不唯有司得以讨之,而其行于道路,自将偏倚杬陧,而跬步不前,亦不待禁而自不为也。”(《中庸·或问》)

明白了以上“车同轨”制度,即可知古人“闭门造车”必然“出门合辙”。后人不明此理,自作聪明地望文生义,把“闭门造车”理解为主观臆想,不顾客观实际了。

“清规戒律”只是规则

一说“清规戒律”,我们马上会想到繁琐、束缚,一言以蔽之:反感。其实,此语源自佛教,本指僧尼必须遵守的规则,本无褒贬之意。

“清规”是佛教和道教在生活、仪式和信仰方面的严格规定。语出唐代《释门正统》卷四:“元和九年(814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因开创者为唐代百丈山怀海禅师,亦称“百丈清规”。怀海禅师参照大小乘律,对禅寺组织、法事活动和僧众起居等行为做了详尽的规定,并率先垂范,开创了良好的风气。后来历朝历代各个禅寺纷纷仿效,制定自己的“清规”。直至元世祖忽必烈下令重修“清规”,称《敕修百丈清规》八卷,流传于世。不过,“清规”自怀海禅师始创至帝皇敕修,清规的内容日趋烦琐,已远非本来面目了。

“戒律”源于梵语,“戒”的意思是防非止恶;“律”是法,是规则;“戒律”为佛家禁令、法则。佛教有大小乘之分,戒律也有所不同。大乘佛教的甄戒指: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小乘十戒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四口”,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

“三教九流”义证

清 青花三教九流抱月瓶

最为流行的说法:“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的儒教、道教发生碰撞。《北史·周高祖纪》记载,周武帝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辩释三教先后。”最后做出了“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的结论。此后儒、道、佛“三教说”,一直沿用至今。

“九流”本是指九个学术流派。《汉书·艺文志》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其中重要的学术流派有九个,分别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和农家。九个流派各具特色,在当时的思想界各领风骚。其中儒家、道家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直至今天。

“三教九流”泛指多门学问以至社会各行各业,是近代白话文学里出现的语言现象。

《三国演义》:“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其中的“三教九流”是泛指各学术流派,并无贬义。

《水浒传》:“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其中的“三教九流”取的就是引申义,泛指各色人等,亦为中性词。

顺便提及,近代以来,民间关于“九流”,还有“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的说法。具体分类,说法不一,仅以一说唱文为例: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进士)八举(举人)九解元。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蒇家)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金(卜卦算命),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九流”: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

至于现代汉语里“三教九流”一语由泛指又演变为含贬义色彩,即与近代出现“下九流”的语义相关。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快创作整理编辑!